張明
摘要:民主是程序民主和實體民主的統一體,黨內民主是民主原則在政黨內部的運用,同樣也是黨內實體民主與黨內程序民主的統一。黨內程序民主對于黨內實體民主具有重要的價值:維護黨內公平正義、消除黨內“人治”現象、驅動黨內實體民主有效運行。
關鍵詞:黨內民主;黨內程序民主;價值
價值是客體屬性與主體需要之間的效用關系。毫無疑問,程序對民主運行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程序價值問題是一個古老而又新穎的話題。關于程序價值,我國學者韓強在其著作《程序民主論》中認為,程序除了有保障實體的功能外,還有其獨立的價值:“程序具有獨立調節社會關系方面的公正作用,程序能夠限制權力的濫用、程序民主可以彌補實體民主的不足,可以糾正實體民主的偏失”。綜合以上觀點,筆者認為黨內程序民主的價值不僅在于黨內程序民主能夠對黨內實體民主實施的情況即黨員在黨內當家作主的目標進行評價,還有獨特價值:保障黨內實體民主的實現、維護黨內公平正義、消除黨內“人治”現象、驅動黨內民主運行。
一、維護黨內公平正義的價值
公平正義是民主追求的價值,這種價值的實現不僅需要實體民主來實現,同樣也需要程序民主來保障。實體民主表征的是民主本質上的公平正義,即實體民主的公平正義。程序民主表征的是民主形式的公平正義,即程序民主的公平正義。這種關系猶如尺子和物體體積一樣,物體的體積可以說是實體公平,而尺子的刻度和丈量的方法則相當于程序公平正義。在現實的民主生活中,實現民主的公平正義價值觀的理想模式是堅持實體和程序的統一。然而,在現實的民主實踐中,程序和實體經常會發生沖突,二者不能得兼,因此,程序公平正義和實體公平正義就存在著一個誰優先的問題。盡管“一種程序的正義總是依賴于可能性結果的正義,或依賴于實質性正義。”但實體民主的公平正義的實現離不開程序民主的保障。程序公正、程序正義是專治與民主、人治與法治的一個分界點,在一定意義上程序公正代表的是法治的文明。回顧人類對民主追求的歷史,人類首先考慮的是民主的實質,在公平正義等民主價值深入人心后,才開始思考如何來保障這些價值的實現。這充分說明僅僅追求實體民主倡導的公平正義并不能真正實現民主表征和追求的公平正義價值觀,還必須通過正確的途徑、方法、次序和進程,即必須依靠程序民主來維護。沒有程序正義的保障,實體正義的價值就無法實現。基于程序民主對實體公平正義的實現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民主政治建設中,必須保持程序民主對實體民主的優先性。現代程序正義理論認為,公平正義的實現首先需要設定一套切實可行的程序,這是一個前提和保障,民主程序的設置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實體民主所追求的公平正義。民主程序的運行是為了保障實體民主所追求的公平正義目標的有效落實。黨內實體民主與黨內程序民主的統一構成了黨內民主。黨內實體民主主要強調的是黨員在黨內享有哪些權利和應履行哪些義務,追求的是黨內民主的價值目標,保障的是黨員當家作主的地位。黨內程序民主主要從實現黨內實體民主的角度出發,強調對黨內實體民主實現過程中的先后順序,以及過程,步驟和方法。黨內實體民主和黨內程序民主是辯證統一的,一方面黨內實體民主所追求的民主理念是黨內程序民主建設的價值取向,另一方面黨內程序民主建設過程中的程序機制和制度建設不能沒有民主內涵,否則,黨內程序民主建設就淪為了一種形式意義的程序,此外,缺乏完成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嚴密的黨內民主程序,黨內實體民主也會變成一種口號式的民主。正如溫家寶同志所說:“沒有程序公正,就很難保證實體公正和結果公正?!?/p>
二、消除黨內“人治”現象的價值
中國共產黨建黨94年來,一直致力于加強黨內民主建設。早期由于處于戰爭年代,黨內民主建設主要偏重于黨內實體民主制度的建設。如黨的二大《黨章》規定的黨內工作和黨內生活的民主原則,黨的三大、四大強調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則,黨的五大、六大再次詳細的對民主集中制進行了規定,黨的七大規定了民主集中制的四項基本條件,黨的八大制定了黨員的權利和義務。然而,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深入開展,黨內個人崇拜現象有增無減,權力高度集中,最終爆發“文化大革命”。反思“文化大革命”,除了強調個人崇拜破壞了黨內民主,還必須深刻認識到一點,黨內程序民主在當時還尚未受到全黨的高度重視。黨內實體民主的本質是按照全部黨員的意志對黨內權力進行合理的配置和運行。黨內權力的運行存在著權力的授予、權力的運行、權力的監督和權力的制約四個環節,由于當前黨內權力運行中,對黨內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嚴重缺乏,導致個別領導干部獲得了較大的自由裁量權,進而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領導干部因個人意志的不同導致“人治”現象的出現。黨內程序民主的建設,必須對黨內權力的各個環節予以明確的規范,并且使權力的授予、權力的運行、權力的監督和權力的制約四個環節程序互相銜接,形成一個有機的程序鏈,保證黨內權力按照既定的軌道合理有序的運行。也就是說,黨內程序民主的實質在于通過對黨內權力行使者的角色定位而明確使其各司其責而又互相牽制,從而減少恣意發生的空間,對黨內權力的有效控制,減少了黨內權力執行者的自由裁量權、形成了維護黨內民主生活的良好秩序,規定了黨內實體民主必須按照一定的規則有序運行。因此,黨內程序民主具有控制當政者自由裁量權,杜絕權力行使隨意性的功能,確保黨內實體民主建設限定在民主程序法定的框架內運行,從而避免黨內實體民主淪為形式主義民主,保證黨內的一切權力屬于全體黨員,有效防止黨內權力運行中滋生的黨內“人治”現象。
三、驅動黨內民主有效運行的價值
程序在現代民主政治中處于樞紐的地位。西方政治學家哈貝馬斯認為,民主政治是一個旋轉的陀螺,要想使民主真正落到實處,重要的不是陀螺本身,而是陀螺旋轉的過程,沒有了旋轉的過程,民主就會成為空談。因此,民主的實現需要一個科學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程序的設計。民主無論是作為一種價值理念還是一種對權力進行制約的機制,都需要一定的程序予以實現,從這一層面來說,程序民主可以驅動實體民主的運行。黨內民主程序不僅僅是一種形式、一種實體民主的體現,更重要的是黨內程序民主還是一種動態的民主過程,黨內實體民主的實現是通過各個步驟,各個環節的嚴密銜接得以體現,并不斷在實踐中通過一系列的程序鏈的運行得以實施。黨內實體民主意味著廣大黨員在黨內當家做主地位必須通過一系列的制度性程序設計才能實現,而現代民主政治一般都是代議制,個人的意志只能通過選舉代表予以體現,這樣一種程序性制度安排本身就是為了實現人民的當家作主地位。在黨內,黨員當家作主是通過選舉代表參加黨的最高權力機關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實現的,黨員代表不僅要代表黨員的意志還要接受黨員的監督。黨員的權利和義務也必須通過嚴密的程序予以實現。從黨內民主的實現過程來看,如果用坐標軸來衡量的話,那么縱軸由上而下就是黨內中央民主——黨內中層民主——黨內基層民主,從橫軸來看,黨內民主就是黨內選舉——管理——監督——罷免;黨內權力的運行過程則按照權力的民主授權過程予以運轉:權力的授予——權力的行使——權力的監督——權力的制約。黨內實體民主必須要通過程序這個動態的過程予以實現,通過一環又一環嚴密的程序連接起來,黨內民主程序起著把黨內各種要件按照科學、有機、合理、嚴密地連接起來的“傳送帶”作用,以嚴密的程序杜絕和限制權力的濫用,驅動黨內權力在民主程序的軌道內有序運行,并時刻體現民主的價值,確保民主的理念在黨內權力運行的每一環節落到實處。黨內實體民主實現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為確保實體民主的真實性,需要科學設計有效的程序機制幫助廣大黨員能夠更加廣泛的參與到黨內事務中來,享有更多的知情權,參與討論黨內人才選拔的機制建設,落實權利主體的選舉權。中國共產黨在十六大以后,在大力推進黨內實體民主的同時,還深入推進黨內程序性民主制度建設,確保黨內實體民主能夠落到實處,并在程序性制度的安排下有效的運轉起來,如:為提高黨內民主決策科學性,2002年頒布的《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中推行“票決制”,其中規定:“政府領導班子正職擬任人選和推薦人選,有上級黨委提名,黨的委員會全體審議,并進行無記名投票”,這一程序性規定,提高了選人用人公信力,確保了各委員能更好的行使黨賦予的權力和職責。此外,為發展基層黨內民主,選拔優秀的基層人才,地方黨委從程序性制度上探索了農村基層黨支部的“兩推一選”,通過“兩推一選”這種程序制度,黨員的選舉權不僅得到了落實,而且更加真實有效。
結語
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黨內程序民主是黨內民主的生命,沒有黨內程序民主的切實保障,黨內實體民主往往淪為空談;沒有黨內程序民主的有效規范,黨內權力運行過程中的“人治”現象就難以得到最大限度地克服;沒有黨內程序民主的科學合理設計,黨內實體民主的相關規定就無法充分運轉起來,黨內民主就是一種靜態的“文本性”規定。新時期深入推進黨內民主建設,必須要高度重視黨內程序民主的價值,切實將黨內實體民主建設與黨內程序民主建設統一為有機整體,提高黨內民主建設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水平,切實保障黨員在黨內的主體地位。
[參考文獻]
[1]張書林:《十六大到十八大: 程序民主十年研究綜述》,《湖湘論壇》,2013年,第2期。
[2]張書林:《黨內程序民主的體系化建構論析》,《長白學刊》,2013 年第 3 期。
[3] 楊小冬:《積極推進黨內民主程序建設的新思考》,《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3 年第 9 期。
[4] 付立清:《切實推進黨內程序民主建設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理論學習》,2011年第3期。
[5] 張扣林,劉誠:《發展黨內民主視角下的黨內程序民主制度建設》,《毛澤東思想研究》,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