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佳欣
摘要:細數人類文明的發展歷史,我們不難從中看出文學的發展與演變與一個時代里的精神文明建設和歷史發展進程是有著層層入扣的聯系,它們親密無間且互為個體相互存在衍生發展。由此從單個文字發展為日益多元化的文辭語言,更將世界語言的多樣性推崇到一個新的臺階,也就有了世界文學史上的一個個寶貴的精神財富。
關鍵詞:中國文學與外國文學;文字語言
一、文字與語言的親密性
世界文字的發展離不開世界文明的發展,而“文字”的發明與深化則演就成為具有語言文化的獨特表現性。無論世界語言是如何的發展與演變,其文字發展的目地之初是為了生產。
回歸文字的創始,“符號”為一個文字之初的表現形式,它們起初單一簡化,還不能稱之為文辭,人們之間的交流憑借的是相互之間熟悉與了解之下而產生的單個之間得以流通和熟化的標志,當多數以一個正確的發展流程而日益得以存在的時候,這個符號標志則慢慢演化為一個文辭。我們追溯遠古文明,在當時生產力低下的時代,人類憑借以單個文辭的表現形式記錄了一個文明的產生和發展,在洞窟、石壁等住所或是生產工具的具化表現將文辭日益推展為大規模化的文字語言,繼而就有了語言文學,一個富有創造力且被用以記載的產物。通過人們日益提高的生產力,對于精神文明日益發展而有了更多的需求之時,文字的發展則被賦予了更加具有使命的神圣情感。
相比較于中國文字的形象感,更像是具有文明與藝術結合的產物,形象思維力的運用,更是將對于事物的表達與詮釋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得以不同為外國文字的簡單記載,精巧簡便易用于記錄,中國文字更是將“文字”表現為登峰造極的境界,而由此產生的中國文學與外國文學,在文字形式上的表現,中國文學的文字表現力則更為具有張力和表現力。如《詩經》對人類情感的描寫,更是將一種情感付托為一種劃時代的情感,或許是凸顯為悲哀的劃時代意義,那聲長嘆里的悲歌屈原,極致辭藻為以其不可復制性的語言的情感為后世稱贊。
二、語言的藝術表現形式
單從個例的文字語言中,中國語言有著自己獨特的情感變化,即是一種含蓄美中綻放的具有奔放力的語言。單從文學著作里品鑒其中,曹雪芹的《紅樓夢》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在后世的影響力之中也是不容小覷的,因為以其語言對于文字的巨大表現力,顯得人物之間,事物之間的關系更加具有錯綜復雜的關系,初讀紅樓的感受不過是一篇長敘里的家世情操,愛恨里的糾葛長短,但人物之間,文辭之間卻被賦予了許多更深的含義,那代表著前世情緣的絳珠草與石頭的愛戀,更像是對于情感羈絆間的極盡描述。抒寫的是一種形在外也在內的手法,也就是事物之存在之前之后,人類情感的內在變化與情感浮動,這種存在在辭藻之間的細微描寫是外國文學所欠缺的,即使是對人物心理描寫的大家著作司湯達的《紅與黑》,人物間的間接語言也是通俗易懂且極富表現力的,但是語言就顯得具有張力但是卻缺乏聯想,因為對于文字的細致表達,使得文學的內在表現深意變得層出不窮,更具有彈性和空間的文字才是文學造詣里極高境界。
就如中國字畫藝術里的“留白”表現,那是一種意猶未盡且情感飽滿的體現,在筆觸間做足了每一分的功夫之后還不忘在最后留下這一道神秘的空白,如果說以“含蓄”作為留白的解釋,我想不足為證明,因為《水滸傳》的描寫就更為直接大膽,這是在中國著作里不為多見的歌頌英雄主義的著作,大膽則表現為抨擊時代詬病和官僚主義,“官逼民反”是時事所造,亂世里的英雄比貪污腐敗的高官更為被人稱頌,實際上的儒家哲學里的階級思想已經在這部小說里所突破,還原的則是情感的贊頌,無論是英雄好漢還是那梁山里的綠林英雄,皆有一種在世為人,盡是人性的表達。
同為戲劇表達的《竇娥冤》與《哈姆雷特》,擅長藝術表達的莎士比亞則是將新一代的人文主義表現的淋漓盡致,同為悲劇題材,內容形式上皆為精巧,以似反轉的“顛倒乾坤”作為解讀,那是極具有聯想之外的表現力,在情節之處的伏筆更是巧妙,同是復雜多面的人物解讀,以及內心思想的深刻反思,在抨擊腐敗黑暗社會現實,歌頌生命本真之處,兩者都做到了,但筆者對語言的表現形式上,莎士比亞的語言華麗夸張,情感跌宕起伏變化大,在哲理之間,運用書面化的形式去解讀人物的內在特征,而關漢卿的語言則表現為處處藏匿出一把如同剪刀似的鋒利匕首般深藏不露卻也暗處玄機,生動且戲劇的語言,極致的心理情節和環境描寫,將人物悲劇的情懷達到頂峰。
三、結語
中國文學的發展在俗與雅的表現中相互影響,在文體與思潮的碰撞中不斷的發展,在復古與革新的理念中交替碰撞,這些都是中國文學演進過程中相反相成相互作用的因素影響,而外國文學亦如思潮的不斷更新與提高,迸發出兼具時代歷史與文學流派的雙重理念,在如今的文學中毅然發展為更具包容性的語言文化。文字造就了語言,語言的形成推究了文學藝術的發展,這是一個漫長而又十分充滿誘惑力的進程,那是一種前人之初后人借鑒發展的歷程,正是有了語言文字與多樣的藝術表現力,世界文學的意義才得以綻放出自己真正的魅力。
文字之間,情感之間,無論是中國文學的文字表達力,還是外國文學的藝術表現力,這些都是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的結晶,在一個個思想文化間相互交融,互為借鑒形成具有時代意義的文學作品,而中國的文學則也以此為發展目標,為呈現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作品而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 陳思和.文學是一種緣——《中國當代作家面面觀——靈魂與靈魂的對話》序[J].作家,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