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寧
《刑法》第133條規定,違反道路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是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交通肇事逃逸是交通肇事的加重情節最高院對此做了解釋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指在發生交通事故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雖然,對此有一定的相關定義,但在具體案件中,問題的復雜多變使得案件不能夠依據此解釋簡單的進行處理所以對此問題的討論具有實際的深遠的意義。在此,筆者希望通過對“交通肇事后逃逸”的相關問題進行粗淺的探討后更有利于司法實踐。
一、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涵義
交通肇事逃逸的定義是什么?交通肇事是指行為人違反道路交通運輸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公司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交通肇事罪是司法實踐中經常發生的犯罪,而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認定更是司法實踐中的難題。我國刑法規定:“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交通肇事逃逸或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爆F行刑法對于交通肇事罪,對交通肇事后逃逸及逃逸致人死亡作出了專門規定,明確規定:“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迸c舊的刑法相比現行刑法提高了對交通肇事罪的處罰,這為司法實踐中對交通肇事逃逸的有力打擊提供了依據。為了更加正確的適用法律,最高人民法院還對此制定了《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即使這樣,但是對于具體司法實踐中情況的復雜多樣的情況也是難以準確應對的。因此,在具體的案件中經常出現理解上的分歧。這是認定交通肇事逃逸的第一步,只有知道交通肇事后逃逸才能更進一步的去論證去實踐,因此 ,筆者認為首先應該對交通肇事逃逸的涵義進行說明。
二、界定交通肇事逃逸的標準
(一)交通肇事逃逸的認定應當堅持主客觀統一的標準
通常所謂交通肇事逃逸行為,按照《高院解釋》第三條的規定,是指在發生交通事故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從字面意思看,逃逸行為往往體現在逃跑上,即離開現場;但是這個《解釋》的中心意思卻并不是“逃跑”二字,逃離現場是一個表現,離開現場的實質是逃避法律責任,這才是逃逸行為的實質含義。 我國刑法對犯罪的要求是主客觀統一,如果只是一味的強調和注重行為人離開現場就構成逃逸,不注重考察行為人的主觀意圖,會導致打擊面過大。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對交通肇事逃逸的行為做了詳細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條規定,“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是指行為人具有本解釋第二條第一款規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項規定的情形之一,在發生交通事故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此解釋對交通肇事逃逸的界定更為合理和科學,強調逃逸同時具備主觀和客觀要件,客觀方面表現為逃離現場,同時又強調交通肇事的主觀罪過,即為逃避法律責任而逃跑的行為。
(二)司法解釋中對交通肇事逃逸主觀方面的界定過于狹窄,沒有全面的反映出交通肇事逃逸的全貌
根據國務院《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7條規定,發生交通事故的車輛必須立即停車,當事人必須保護現場,搶救傷者和財產,并迅速報告公安機關和執勤的警察,聽候處理。從這里可以理解為在發生交通事故后,肇事者有停車,保護現場,搶救傷者和財產,報警,聽候處理,的法定義務。而交通肇事逃逸行為正是不履行這些法律規定的義務,其實質可以定性為是一種不作為,是行為人對應該履行而且客觀上能夠履行的法定義務不履行。 根據這一點,有學者認為,逃逸行為是指發生交通事故后,不依照法律規定報警,保護事故現場等候處理,而是私自逃跑,逃避法律追究的行為 。筆者對這種觀點更為認同,但是也有自己的看法,行政法規雖然為肇事者規定了多項法定義務,但有的義務不具備刑法意義上的社會危害性,屬于附屬義務就不存在所謂可罰性。通過對規定里的幾項義務的分析比較,我們發現,搶救、聽候處理是主義務而停車、報警其實只是主義務的附隨義務,附隨義務本身并沒有獨立存在可能,不能脫離基本義務而存在,不履行停車、報警義務 不具有社會危害性;沒有做到保護現場雖然使得肇事事責任的認定產生造成一定的障礙但這并未從根本上否認肇事責任的存在,因此危害也不大;而不保護傷者和財產正是法律規定對交通肇事逃逸者的最直接懲罰依據,導致交通事故后傷者及財產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彌補,性質惡劣使原本可以挽救的生命無法挽救、原本可以避免的更重大財產損失無法避免,不聽候處理則是續交通肇事后,主觀上想逃脫法律追究的表現,必將導致肇事責任無法認定、無人承擔。所以筆者認為五項法定義務中,搶救傷者和財產的義務及處理的義務才是這些法定義務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義務,二者中任一項義務的不履行都會導致一系列嚴重問題。
(三)交通肇事逃逸的界定
基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在認定交通肇事逃逸時,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考慮:首先,行為人已經構成交通肇事罪,這是前提。交通肇事但按照司法解釋的規定尚未達到犯罪標準的,即使逃逸,亦不屬于刑法意義上的逃逸。其次行為人要明知發生了交通事故,否則亦不能認定有逃逸行為,如果行為人不知道已經發生交通事故撞了人而繼續前行,則不能是逃逸行為,只有當行為人主觀上已經明知發生了交通事故后仍然逃離現場才可能構成逃逸。第三,被害人需要肇事者的救助,并且肇事者有能力采取一定的救助措施。如果被害人當場死亡,或者被害人沒死但已有他人進行了救助,就不能認定被害人需要肇事者的救助。最后,行為人主觀上必須具備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或逃避救助義務的目的,或者二者兼有,而不是其他目的才逃離現場。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是指在發生交通事故后,肇事者不履行救助義務和逃避責任追究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這種定義既闡述了逃逸行為的本質,也陳述了逃逸的客觀表現,更加容易理解,便于操作。刑法之所以將交通肇事后逃逸作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節從重處罰,是因為交通肇事的行為嚴重違背法律的宗旨,主觀上對生命財產的不尊重,對法律規定義務的無視,在能夠挽回損失的情況下卻選擇逃避,嚴重違背社會道義,影響極其惡劣使司法部門不能及時處理事故,事故責任不能及時找到對應的承擔者也往往使受害人延誤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