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孟
摘要:社區矯正具有監禁刑無法超越的優越性,已得到多數國家的認同和推行。我國積極尋求中國化的社區矯正制度,完全符合世界法治潮流。但隨著社會服刑人員的跨越式增長,社區矯正工作面臨著嚴峻考驗,在立法層面、執法層面、社會層面等方面均存在的問題,這就需要建立健全社區矯正的法律體系、充分發揮公、檢、法、司等部門的聯動作用、加強高素質社區矯正隊伍建設、推進社區自身功能建設等方面進一步完善我國社區矯正制度,從而解決好社區矯正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關鍵詞:社區矯正;再社會化;重刑主義
一、社區矯正制度概述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以下簡稱“兩院兩部”)聯合發布的《關于開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的通知》一文中對“社區矯正”給出了官方的定義。社區矯正是監禁矯正相對的行刑方式,是指將符合社區矯正條件的罪犯置于社區內,由專門的國家機關,在相關社會團體和民間組織以及社會志愿者的協助下,在判決、裁定或決定確定的期限內,矯正其犯罪心理和行為惡習,并促進其順利回歸社會的非監禁刑罰執行活動。[1]該定義較為全面和準確地闡釋了社區矯正的內涵,但定義中將社區矯正定位為非監禁刑罰執行活動的觀點,值得商榷。我國實行社區矯正包含的五類對象中,緩刑、假釋和監外執行并不是非監禁刑。所以,籠統地將社區矯正稱為非監禁刑罰執行活動,是不夠恰當的。另外,官方定義中提到“回歸社會”對于緩刑、管制、剝奪政治權利罪犯則不妥當,因為這些罪犯本來就沒有入監服刑,何來“回歸社會”一說。因此,筆者認為,將“回歸社會”應修訂為“再社會化”或者”重新融入社會”。
綜上,筆者認為,社區矯正是兼具刑罰執行和社會工作屬性,由專門的國家機關與社會力量共同對符合條件的犯罪人在社區實行監管、教育與幫助,促使犯罪人順利再社會化,以追求個別預防目的且兼顧一般預防目的的刑罰執行制度。
二、我國社區矯正的困境分析
(一)立法層面之困境
1、社區矯正主體規定不盡合理
《社區矯正實施辦法》中明確規定了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司法所的具體職責,但《刑事訴訟法》第258條規定“……,由社區矯正機構負責執行”。由于社區矯正機構在我國法律中未明確規定,而從目前司法實踐來看,基層司法所承擔著主要的社區矯正工作。由于立法缺失與不合理,使得司法行政機關在社區矯正工作中缺乏應有的底氣,影響其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這種執行主體分散和規定不合理的情況會給社區矯正工作帶來層層阻力,各個執行主體在社區矯正工作中亦難以建立有效的協同機制。
2、社區矯正適用范圍存在沖突
首先,《刑法》與《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社區矯正適用范圍有沖突和矛盾,這種實體法與程序法規定不一致,導致了我國社區矯正制度適用工作的銜接與矛盾。其次,社區矯正規范性法律文件與相關法律的規定存在矛盾。《關于開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的通知》中明確規定社區矯正的適用對象包括:被判處管制、被宣告緩刑、被暫予監外執行、被裁定假釋以及被剝奪政治權利,并在社會上服刑的等5種罪犯。但是在《刑法》以及《刑事訴訟法》中,均未將剝奪政治權利并在社會上服刑的罪犯納入到社區矯正的適用對象中。但在實踐中,被剝奪政治權利刑罰的犯罪人實行社區矯正已成為事實。
(二)執法層面之困境——社區矯正執法力量薄弱
我國社區矯正工作的具體日常工作基本上由基層司法所來完成,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司法所社區矯正工作人員少但矯正對象多。據統計,我國社區矯正工作人員與社區矯正對象的人數比例為1: 30。[2]且往往還要承擔著除社區矯正工作以外任務,致使多項矯正措施流于形式。其次,社區矯正工作隊伍主要包括司法工作人員和社會志愿者兩部分。據調研,司法工作人員業務素質有待加強,社區矯正工作隊伍專業化程度不高;社區矯正志愿者的參與積極性且專業化程度呈現雙低態勢。[3]
(三)社會層面之困境——嚴格意義上的社區尚未真正形成
真正意義上的社區矯正并不僅僅是犯罪人“在社區內被矯正”,而應該是“由社區來矯正”,這就要求要有一個健康、健全與相對完善的社區組織。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的社區建設還很不成熟,行政色彩過于濃厚,社區本身的功能、影響弱化。長期強政府弱社會,我國居民都有著較強的“單位人”意識,而普遍欠缺對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根植于社區的非政府社會組織數量較少、影響有限。
三、我國社區矯正制度的完善
(一)建立健全社區矯正的法律體系
筆者認為,可將《實施辦法》進一步完善并升程為《社區矯正法》。首先,明確規定社區矯正由司法行政機關指導管理,便利社區矯正制度的實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解決社區矯正適用對象的沖突并適當擴大范圍。一方面,將司法實踐中的剝奪政治權利排除在社區矯正適用范圍外。另一方面,可以借鑒國外的一些實踐做法,結合我國司法實踐適當擴大社區矯正適用對象。比如“對于一些過失犯、初犯、偶犯,犯罪情節較輕,主觀惡性不深的罪犯以及未成年犯列入社區矯正的范圍。”[4]
(二)充分發揮公、檢、法、司等部門的聯動作用
只有公、檢、法、司等部門之間建立健全聯席協作的工作機制,共同完成社區矯正工作任務,社區矯正工作才會健康有序發展。法院應多與社區矯正機關溝通,對社區服刑人員進行調研、評估再犯的風險率,從而正確導向非監禁刑判決的適用。檢察院要加強社區矯正工作的監督,保障此項工作依法、公開、公平、公正的執行。公安機關要認真履行監管職能,與矯正機關緊密配合,嚴防脫管、再犯的情況發生。監獄部門要主動配合并有效銜接社區矯正機關,防止人檔分離,有助于社區矯正機關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司法行政機關在接受其他機關委托對擬適用社區矯正人員調查評估時,應當認真調查,對他們的家庭和社會背景、現實表現和犯罪行為危害性大小、村組或居委意見、擬禁止事項等進行全面收集研判并形成綜合評估意見,及時提供給委托機關。司法行政機關還要起到牽頭作用,協調有關部門召開聯席會議,將矯正的數據、存在的缺陷等綜合情況通報給相關部門,以實現社區服刑人員的矯正轉化。
(三)加強高素質社區矯正隊伍建設
社區矯正機關要定期對社區矯正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有針對性的解決實踐中的短板問題。特別是社區矯正工作人員應具備專業性的心理學知識,適時地對矯正對象進行系統的心理輔導,使其理性辨析自己的過錯,幫助他們重塑形象。因社區矯正的種類不同,適用的法定條件、撤銷程序和條件、執行方法和監管措施也不同,這要求社區矯正工作者必須掌握相關的法律程序,并根據不同對象采取有計對性的矯正方法和監管措施。
(四)推進社區自身功能建設
社區的建設與完善關系到社區矯正制度適用工作的質量和效果。隨著我國經濟與文化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與思想意識不斷提升的情況下,應逐步由過去的行政主導社區轉變成為公民為主導的社區。所以,政府在社區建設中需要逐步轉變管理方式,將部分社區管理職能放權于民,交由社區中自發的民間組織來管理,發揮民間組織在社區矯正制度適用工作中的積極作用。政府在社區建設與功能完善的過程中只需用準確的方式和正確的觀念進行引導,給有益的社會團體一個充足的活動空間,使其發揮出應有作用,從而增進社區民眾對社區的認同感,促進社區民眾間的互動,提高社區民眾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從而使社區矯正人員在社區中得到更多的關心和幫助,使其更好更快的復歸社會。
[參考文獻]
[1]摘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關于開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的通知》司發[2003]12號,2003 年 7 月 10日發布.
[2]武月冬,馬艷麗:《社區矯正制度在農村地區的述構》.人民論壇2011年第2期.
[3]王瑾:《社區矯正制度適用問題研究》,蘭州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
[4]李秋霞:《論我國社區矯正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載《法制與社會》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