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本修
摘要:瀆職犯罪危害甚大但因其因果關系復雜,導致查辦瀆職犯罪困難突出。認定瀆職犯罪因果關系難度大的原因主要有原因行為與瀆職行為的統一、“多因一果”、“介入因素”較多。為更有效查辦瀆職犯罪,有必要在客觀歸責理論的基礎上,從多個方面努力,以更好認定瀆職犯罪因果關系,查辦瀆職犯罪。
關鍵詞:瀆職罪;因果關系;認定
瀆職犯罪作為一種隱形的腐敗,一方面隱蔽性較強,另外一方面危害性更大。曾有數據顯示瀆職犯罪的平均個案損失是貪污犯罪的17倍①。但與貪污犯罪相比,查辦瀆職犯罪困難則更為突出,其中瀆職犯罪因果關系認定的復雜性是很大一個難點。
本文將從認定瀆職犯罪因果關系難點和問題入手,對認定瀆職犯罪因果關系的客觀歸責理論作一介紹,并就實踐當中如何更好認定瀆職犯罪因果關系,查辦瀆職犯罪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一、司法實踐中認定瀆職犯罪因果關系的難點
(一)原因行為與瀆職行為的統一,導致認定瀆職犯罪因果關系困難
瀆職犯罪因果關系是指瀆職行為同危害結果之間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原因行為很大程度上就是瀆職行為。而瀆職行為和一般的危害行為相比,由于涉及到不同工作人員的職務范圍、不同工作人員的職務關系、相關嫌疑人的瀆職程度以及瀆職行為對危害結果產生影響力大小等問題,往往會導致對其認定產生一定難度。②
(二)“多因一果”導致瀆職犯罪因果關系認定難
相當數量的瀆職犯罪中,往往是多種因素結合在一起造成了危害結果的發生。實踐中最常見的就是數個職能部門在履職過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瀆職行為,結果導致危害結果的發生;或者是有的案件中,導致危害結果發生的原因眾多又,共同促成了危害結果的產生。簡而言之,瀆職行為責任分散,給司法實踐中準確認定瀆職犯罪因果關系帶來困難。
(三)“介入因素”導致瀆職犯罪因果關系認定難
實踐中,有時行為人的瀆職行為并沒有直接導致危害結果的發生,而是在瀆職行為的基礎上,出現了一些介入因素,才使危害結果最終得以實現。這導致一個結果就是,瀆職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因果關系的連接顯得相當間接與偶然。③產生的一個問題就是,行為人的先行為與介入因素之間誰應當承擔刑事責任以及多個瀆職行為之間責任如何分擔,這也導致因果關系難以認定。
二、客觀歸責理論介紹
對于因果關系的認定,理論界爭議已久,我國傳統刑法學理論中倡導 “必然因果關系”和“偶然因果關系”理論,此外還存在諸如條件說、原因說、相當因果關系說、客觀歸責說等,即使同一學說內部也存在不同觀點,因此給實務中瀆職罪因果關系的認定增加了難度。④
目前理論界通說是客觀歸責理論,筆者也贊同運用客觀歸責理論來進行瀆職犯罪因果關系的認定,下文對客觀歸責理論作一介紹:
客觀歸責理論對瀆職犯罪因果關系的認定分兩個層次進行,明確區分歸因(事實判斷)與歸責(價值判斷),其基本涵義是:在行為與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條件理論判斷)的前提下,只有行為人的行為對于行為客體制造(或是升高)了一個法律所不容許的風險,并且該風險在具體事件歷程中實現,而導致結果的發生;如果這個結果存在于構成要件的效力范圍內時,由這個行為所引起的結果,才能算是行為人的惡果,也才可歸責于行為人。⑤具體而言,客觀歸責理論分成兩個層面:
(一)因果關系判斷
在進行因果關系的判斷時,客觀歸責理論將因果關系的判斷從復雜的價值判斷中解脫出來,根據條件說判斷經驗上有無因果關系,按照“若無前者,就無后者”的公式進行判斷。如果在實現行為與結果之間存在“若無前者,就無后者”的條件關系,就存在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二)客觀歸責判斷
客觀歸責的判斷建立在因果關系判斷的基礎上,在已經判斷實行行為與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的基礎上,再來按照三個基本規則判斷實行行為是否具有可歸責性:
1、行為制造了法不容許的風險。這是客觀歸責判斷的第一階段規則,即行為人以法律所不允許的方式對法益制造了一個風險。在判斷行為人的行為是否制造了法不容許的風險時,一般借助于相關法律法規及具體領域的流程或規定。⑥但需要注意,不對以下幾種行為進行客觀歸責:(1)風險降低行為。因為風險降低行為雖可能造成了損害,但它降低了正在發生的的其它的高度風險。(2)未制造風險的行為。如果行為人的行為盡管與危害結果的發生具有因果關系,制造了“風險”,但是行為人的行為制造的風險卻不屬于法不容許的風險,則盡管存在因果關系,卻不能歸責。如A和B有仇,A意欲B死,便勸B在臺風天氣出門,結果B被臺風所刮倒樹木砸死,A的行為與B的死亡有因果關系,但是A讓B出門的行為自然不能視為制造風險的行為。(3)風險允許行為。若行為雖然制造了風險,但該風險屬于法所容許的,則應免于歸責。如醫療時“開膛剖腹”即屬于風險允許行為。
2、行為實現了法所不容許的風險。這是客觀歸責判斷的第二階段規則,即在進行過第一階段規則的判斷之后,如果確認行為人制造了法不容許的風險,還需要判定該風險是否實現。如果雖然發生了結果,但卻并非行為先前制造的風險所導致,則不能進行歸責行為。⑦以下幾種行為即屬于不能進行歸責的情況:(1)風險未實現。風險未實現又稱“重大偏移”,即如果行為人雖然制造了法所不容許的風險,但這種風險并未實現或者雖然實現但是因為介入了其他因素的緣故。此種情形下,不應進行歸責。例如:某監獄監管人員李某違反規定為罪犯韋某辦理暫予監外執行,韋某出獄后在回家乘車途中發生交通事故死亡。監獄監管人員李某對自已違反監管規定辦理暫予監外執行的行為負責,但韋某回家途中發生交通事故屬于異常介入因素,李某無法預見。因此,李某的瀆職行為與韋某的死亡結果應當沒有因果關系。(2)未實現不被容許的風險,即只有實現了不被法所容許的風險才具有可歸責性。如私人醫生甲未按規定對心臟起搏器進行檢查就給病人B安裝,后來因心臟起搏器缺陷導致B死亡,但后經檢驗證明,因此種心臟起搏器乃“舶來品”,即使按照本地的檢查標準也是檢測不出來其缺陷的,此種情形下,也是不能歸責的。(3)結果不在注意規范保護范圍之內。盡管行為人的行為制造了風險且導致了結果的發生,但該結果并不在注意規范的保護目的范圍之內,則不能歸責,即行為人所制造的風險必須是法律本身所要排斥的風險。
3、構成要件效力范圍。這是客觀歸責的第三個判斷歸責,主要強調在有些情況下,行為人所創設的風險實現,還要考慮是否在構成要件效力的范圍之內,如果不是構成要件的效力所包含的范疇,則不能歸責于該行為人。⑧以下幾種情形不對行為人進行歸責:(1)第三人負責范圍。第三人責任范圍是指在他人責任范圍之內加以防止的結果,對此行為人不可歸責。如母親A在照顧其子B時疏于看管,致使B滑落水中即將淹死,此水域救生員C在營救B時,自己因體力不支死亡,在此情形下,因C負有救人的職責,A不對C死亡負責。(2)被害人自我負責,又稱同意他人造成危險。是指一個人在意識到某種風險的情況下,故意讓別人給自己造成這種風險,即自己有意投入風險,此種情形下,結果就不屬于構成要件效力范圍。
三、司法實踐中如何更好認定瀆職犯罪因果關系
瀆職犯罪危害甚重而瀆職犯罪因果關系又難以認定,要想更好地打擊瀆職犯罪,有必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正確對待有關刑法因果關系的各種學說
理論界關于刑法因果關系的學說可謂紛繁復雜,導致實踐中很多人在認定瀆職犯罪因果關系時本末倒置,側重于分辨各種不同的學說而忽視了其本來的目的——分析判斷是否有因果關系。因此司法實踐當中,司法工作者不要因學說的束縛而影響了瀆職犯罪因果關系的判斷,要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和科學的態度。
(二)立法完善關于瀆職犯罪因果關系的成立條件及標準
目前我國的法律法規及相關司法解釋中,對瀆職犯罪因果關系的成立條件和標準,并沒有一個明確具體的規定,司法實踐中在認定瀆職犯罪因果關系時,往往要依據辦案者自身的經驗或者學術界一些關于刑法因果關系的理論來認定,造成的后果就是在認定瀆職犯罪因果關系時“觀點多”、“爭議大”。
沒有一個理論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這是人類有限理性所決定的,通過對各種因果關系理論和經驗的考察,可以發現瀆職犯罪因果關系的認定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和爭議,在還沒有一種更好的認定模式出現之前,立法機關可以對現有模式進行選擇,并努力加以完善。筆者推薦客觀歸責理論作為認定瀆職犯罪因果關系的“標準”理論。
在“多因一果“條件下,可以從以下方面對原因進行判斷:(1)原因對結果發生是否起決定作用;(2)原因對結果發生是否起直接作用;(3)結果對發生的事實原因的數量多少;(4)瀆職行為程度的輕重;(5)危害結果的嚴重程度。⑨
在存在“介入因素”條件下,可以通過考察行為人的瀆職行為導致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大小、介入情況對結果發生的作用大小、介入因素是否異常等,以判斷前行為與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否可歸責。⑩即在具體案件中要考慮介入因素對危害結果的發生能否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如果介入因素異常,是行為人不可能預見的,且介入因素對結果的發生起決定性作用,則先行為與危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中斷,不可歸責;反之,則不中斷。
(三)在認定瀆職犯罪因果關系時對刑法謙抑性進行考慮
在認定瀆職案件的因果關系時,應對多種因素進行考量,既要重視刑法追求的價值、基本原則、國家的刑事政策等,也不能忽視社會大眾的法律觀念、道德倫理等因素。在判斷瀆職罪的因果關系時應當比其他法律的因果關系具有更高、更嚴格的要求,在認定瀆職犯罪因果關系時要更謹慎,將事實因果關系中一些對于結果的產生只起了微小作用的行為排除在刑法之外,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刑法的秩序保護功能與人權保障功能。
[注釋]
① 李理宇、周歡:《瀆職犯罪因果關系判斷》,載《法制與社會》2011年第36期。
② 陳立:《瀆職侵權犯罪因果關系的認定》,載《檢察日報》,2012年3月2日。
③ 王楊:《多因一果瀆職犯罪中因果關系的判斷》,載《檢察日報》,2010年6月18日。
④ 孫運梁:《客觀歸責理論的引入與因果關系的功能回歸》,載《現代法學》2013年第1期。
⑤ 孫運梁:《構成要件的效力范圍——客觀歸責理論構成歸責研究》,載《湖南社會科學》2012年第5期
⑥儲槐植、魏穎華:《瀆職犯罪因果關系的判斷》,載《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
⑦周光權:《刑法中的因果關系和客觀歸責論》,載《江海學刊》2005年第3期。
⑧ 李勇:《客觀歸責理論之提倡——以瀆職罪為例》,http://liyong5556.fyfz.cn/,訪問日期2013年10月15日。
⑨陳立:《瀆職侵權犯罪因果關系的認定》,載《檢察日報》,2012年3月2日。
⑩胡勝友、陳廣計:《瀆職侵權犯罪因果關系問題研究》,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