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倩
摘要:從2012 年 3 月修改后的新刑事訴訟法設置了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開始,我國正式確立了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實施至今已有3年之久,6月5日,從全國檢察機關第五次公訴工作會議上獲悉,2013年以來我國已對未成年人犯罪附條件不起訴7393人。[1]本文從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發展歷史、恢復性司法理念內涵及“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出發,指出我國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存適用范圍過窄、考察機制不完善及實施過程中遇到困難等問題。針對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對策,以便能發揮好附條件不起訴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成長護航的作用。
關鍵詞:附條件不起訴;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考察幫教
一、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的內涵及意義
(一)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的內涵
附條件不起訴制度起源于十九世紀末,最早確立并不斷完善的國家是日本和德國,相繼發展并使之成為一種成熟訴訟制度的是美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2]這一制度在矯正和預防犯罪、恢復社會關系、節約司法資源等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3]
附條件不起訴,又稱為暫緩起訴、緩予起訴、暫緩不起訴等。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是指檢察機關對某些符合起訴條件的未成年犯罪案件,基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自身狀況、刑事政策以及公共利益的考慮,設立一定的考驗期,對其暫時不予起訴,待考驗期滿后再根據考驗期限內的表現,對其作出起訴或不起訴決定的一項制度。[4]
(二)未成年人犯罪附條件不起訴的意義
刑法學之父貝卡里亞曾說過“刑罰的目的既不是要摧殘折磨一個感知者,也不是要消除業已犯下的罪行,刑罰的目的僅僅在于阻止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規誡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轍”。[5]首先,未成年人犯罪附條件不起訴制度避免了刑事司法機器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同時也避免了其他在押人員對未成年人可能造成的傷害和不良的影響,有利于挽救失足的未成年人;其次,未成年人犯罪附條件不起訴不僅給未成年人重新健康成長的機會也挽救了一個家庭,同時使得被害人及其家人真正接受失足未成年人的悔過,有利于化解社會矛盾;再次,節約訴訟資源,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對未成年人進行教育;最后,通過司法分流來對未成年人進行教育,去標簽化的方法來實現預防未成年人犯罪。
二、我國未成年人犯罪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發展情況
(一)我國未成年人犯罪附條件不起訴制度適用的具體內容
1、主體特定。決定主體唯一,《刑事訴訟法》規定了人民檢察院享有未成年人犯罪附條件不起訴決定權。[6]適用主體的特定性,附條件不起訴的主體必須是罪行較輕的未成年人。
2、主觀要件特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是否有悔罪表現,是檢察機關判斷能否適用附條件不起訴決定的主觀必備要件。悔罪表現大致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自首、如實供述作案經過;充分認識到所犯罪行的社會危害性,真心誠意地向被害人賠禮道歉,取得原諒,積極退贓或賠償被害人的損失。
3、客觀要件特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實證據確實、充分,并且僅限于涉嫌《刑法》第四、五、六章罪名(即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侵犯財產罪、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符合起訴條件但“可能判處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7]
(二)當前我國未成年人犯罪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存在的問題
1、適用范圍過窄。從罪名來看,適用范圍只限定在侵犯人身和民主權利、侵犯財產、妨害社會管理秩序三類犯罪之中,同時也未區分故意與過失犯罪,偶犯與累犯等從根本上考慮犯罪危害性的問題。從刑期來看,雖然“可能判處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是指真正被判處了一年還是最高刑為一年有爭議。同時分角度看我國刑法分則第四、五、六章法定刑期在一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名僅有兩個,實際上一年以下有期徒刑無需限定“刑法分則第四、五、六章罪名”已經是危害較輕的犯罪,現行刑事訴訟法已明確規定刑罰條件,再去限定罪名就顯得既不合理又多余。
2、所附條件不明確,決定機關隨意性大。對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悔罪表現沒有統一的標準,表述過于主觀,而且在短時間內很難判斷是否“確有悔罪表現”。考驗期及考驗條件只是機械地照搬緩刑犯、假釋犯考驗期內應遵守的規定,過于簡單、籠統,并未考慮未成犯罪嫌疑人的特殊性。
3、考察監督機制不科學,容易違背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制定初衷。首先,檢察機關在決定附條件不起訴以及監督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運行中,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容易造成權力濫用。其次,我國沒有豐富的考察幫教經驗及完善的考察幫教機制導致該程序流于形式,檢察機關、監護人、學校、社區并未真正各司其職實施考察幫教。
4、救濟制度不完善。沒有在利益與情緒上照顧到被害人。同時,因檢察機關主導附條件不起訴決策程序主觀性大,對犯罪嫌疑人的救濟和保護措施不完善。
三、完善未成年人犯罪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實現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目的。
(一)擴大附條件不起訴適用范圍
1、附條件不起訴適用范圍可根據法定刑的輕重設定標準,而沒有刑種的限制。
2、從《刑法》第 72 條規定“對于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的犯罪人可以宣告緩刑,對其中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應當宣告緩刑。”刑訴法第 277 條 “對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案件可以適用和解程序。”可見,對三年以下的犯罪,在我國刑事法律中體現的是較為寬和的政策,因此為了更好的發揮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作用,我認為可將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擴大到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8]
3、明確“可能判處有期徒刑X年”是指真正判處的刑期是X年。
(二)完善所附條件的標準
1、細化悔罪表現的標準。一是坦白交代所犯罪行和如實供述作案經過,退款退贓并積極配合公安機關調查案件。二是要向被害人道歉并且取得被害人的諒解。三是積極賠償,一部分賠償被害人的經濟損失及被害人的精神損失,一部分向公益團體等繳納一定額度的金錢,如果未真心悔過被起訴或再犯罪該部分金額賠償給被害人。[9]
2、個性化制定考驗期及考驗標準。第一,頒布禁止令,禁止犯罪嫌疑人未經被害人同意的情況下接近被害人及其親屬,或者作出危害被害人及其親屬的行為;第二,積極履行社會義工服務,監護人應當一同參與;第三,積極配合幫教,聽從幫教機構管理。
3、在考驗期內被害人及其監護人可以選擇參與定期考驗評定,考驗評定意見應當作為檢察機關附條件不起訴決定的考驗內容。
(三)完善考察監督機制
1、科學設置附條件不起訴的考察幫教機制。考察幫教主體的科學設置,檢察機關是法定的監督機關無考察矯正需要專業的知識,司法行政機關作為考察的主體恰恰可以避免這些問題,一方面司法行政機關積累了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另一方面有利于檢察機關保持中立角色,容易增強當事人對考察結果的認同。[10]
2、建立完善的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監督機制。監督主體多元化,將監督主體擴大到考察幫教主體(司法行政部門、學校、社區、家長、社會)、檢察機關內部監督、犯罪嫌疑人及其監護人、辯護人、人大、人民監督員、法院。監督程序科學合理性,通過公開考核標準等方式使得監督有機會,通過召開聽證會等方式使得提議有渠道。
(四)完善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救濟制度
1、設立專項基金,要求犯罪嫌疑人用資金儲存的方式存儲個人信用,固定年限內如果再次犯罪則將該部分資金沒收,附條件不起訴犯罪嫌疑人存儲的資金將被賠償給被害人,該專項基金同時承擔犯罪嫌疑人進入社會生產生活的義務。
2、對被害人的救濟。立法補充考驗期內被害人可以選擇參與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考驗意見,檢察院在做出決定前應以書面形式爭取被害人的意見,以征得被害人的同意為前提。[11]為了避免執行難的問題,應當對被害人的利益做出實質性規定,一方面要求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應賠償被害人的經濟和精神損害,另一方面可要求專項基金補償。
3、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救濟。首先應當賦予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事先知情權,在檢察機關在作出附條件不起訴之前,應當書面告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附條件不起訴的內容以及自己應當承擔的義務。其次,應賦予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申訴機會,當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認為檢察機關的決定不合理時可向上級或該檢察機關申訴,該檢察機關應將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申訴提交上級檢察機關,上級檢察機關若認為申訴不合理予以駁回,認為申訴合理應當指令下級檢察機關予以糾正。
[參考文獻]
[1] 鄭赫南:《全國檢察機關5年起訴455萬余件667萬余人》,載http://llzw.spp.gov.cn/yw/201506/t20150608_98908.shtml,于2015年6月5日訪問。
[2]翁躍強、雷小政主編:《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程序研究》,中國檢察出版社,2010 年 1 月版,第 1 頁。
[3]樊崇義、馮中華、劉建國:《刑事起訴與不起訴制度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 年版,16頁。
[4]韓紅:《附條件不起訴制度之完善》,載《學術交流》2013年第1期,第2頁。
[5][意]里亞:《論犯罪與刑罰》,黃風譯,中國大西科全書出版社1993年版,第5頁。
[6]劉雅清:《對未成年人刑事訴訟程序特別條款的解讀》,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2 年 7 月。
[7]劉方: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程序適用,《人民檢察院報》2012年第16期,第5頁。
[8]陳光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修改條文與釋義,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2年版,第395 - 40頁。
[9]汪建成著:《未成年人犯罪訴訟程序的建立和完善》,法律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24 頁。
[10]陳瑞華著:《程序正義理論》,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13 頁。
[11]韓紅:《附條件不起訴制度之完善》,載《學術交流》2013年第1期,第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