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漢平
力推老區群眾率先消除絕對貧困
文/嚴漢平
作為革命老區和欠發達地區,我們堅持把學習領會貫徹總書記在陜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的核心要義作為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最緊迫的工作,打好攻堅戰,確保到2016年底,全區城鄉低收入人口全部脫貧致富,到2020年,讓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共享小康社會成果。
堅持對象精準。一方面,嚴格按照“六步三公示”的識別標準和操作流程,建立貧困戶信息系統。另一方面,按照“信息到戶、真實準確,動態調整、進出有序”的要求,定期更新貧困戶信息,既對穩定脫貧的及時退出,又對返貧需要扶持的及時納入,確保扶貧政策與扶貧對象始終精準對接。
堅持原因精準。目前,全區農村貧困人口中無產業占57.3%、因學致貧占24.8%、喪失勞動能力占9.4%、因病致貧占8.2%。通過摸底調查,著重從貧困群眾生活環境、家庭狀況、產業發展、生產經營四方面精準分析致貧原因,謀劃脫貧致富項目,為精準幫扶奠定堅實基礎。
堅持措施精準。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因人而異,對農村767戶、1410人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織牢社會保障“網”,實行政府“兜底”、救濟扶貧;對農村4438戶、9764人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推行“一戶一法”,集中政府、市場及社會資源,采取包村聯戶、產業培育、移民搬遷、能力提升等模式進行幫扶,真正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
堅持考核精準。嚴格按照“月統計、季匯總上報、半年入戶調查、全年打分排名”的要求,健全完善考核制度,啟動激勵、問責機制,對幫扶工作成效顯著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獎勵,并作為提拔交流的重要依據;對工作不力的單位和個人,堅決實行“一票否決”,進行懲戒問責,夯實了鄉鎮、街道、行業部門、幫扶單位、包扶干部的扶貧主體責任,確保到2016年底率先消除絕對貧困。
同時,扶貧工作要做到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到戶到人與整體推進相結合,農村扶貧與城市扶貧相結合,政府主導與群眾主體相結合,財政投入與社會幫扶相結合,積極引導鼓勵轄區民營企業、慈善機構、志愿者等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形成扶貧濟困的強大合力。
將扶貧開發融入新型城鎮體系。全力以赴配合做好新區建設、舊城改造、居民下山等工作,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促進農村人口有序向城市流動;對自然條件較差的貧困村,堅持整村扶貧移民搬遷,使扶貧移民搬遷與重點鎮建設互為依托,確保2015年至2016年實施的扶貧避災移民搬遷項目所涉及的3.2萬人,能夠有序融入城鎮生活;對自然條件較好、具備產業發展要素的貧困村,堅持就地就近城鎮化,重點打造新型農村示范社區。深化美麗鄉村建設,配套完善設施,打造“一刻鐘”生活服務圈,努力使農村貧困人口享受與城鎮同等的資源和服務。
將扶貧開發融入現代產業體系。圍繞大力發展“一村一品”,通過產業扶持資金、貼息小額信貸、科技服務指導、扶持防災減災設施建設等措施,引導幫助貧困人口發展致富產業,切實增加收入;鼓勵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與貧困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盈利和貧困戶脫貧的“雙贏”目標;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鎮支持農村,加快促進油煤氣等資源綜合轉化利用,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新能源、建筑材料、農產品深加工等非能源工業,主動承接中東部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吸納貧困人口就業;發展現代服務業、持續增加三產比重,創造更多就業崗位,使低收入群眾通過創業就業盡快實現脫貧。
將扶貧開發融入公共服務體系。把改善民生與脫貧致富有機結合起來,堅持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突出社會保障政策兜底作用,對貧困戶因重大疾病、意外事故產生的醫療費用,在城鄉居民醫保報銷的基礎上,再進行大病救助和臨時救助;對城鄉貧困人口凡是符合條件的,及時納入低保救助范圍,特別對“五?!?、重殘等特殊人群,實行精準兜底保障。同時建立資源集中、平臺共享、服務多樣的“一站式”綜合服務大廳,實行鎮村干部聯合辦公、黨代表輪流服務等制度,實現“全程代理零距離便民服務”城鄉無縫覆蓋。
將扶貧開發融入生態文明體系。大力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重點區域綠化、村莊綠化,防止水土流失,減輕貧困村的環境負荷,改善人居環境質量和發展條件;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也是培育產業的理念,開發名鎮古村旅游資源,結合貧困村生態自然稟賦建設生態旅游示范村,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努力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現實生產力。
將扶貧開發融入社會治理體系。把基層治理與脫貧致富有機結合起來,教育引導群眾按程序依法反映合理訴求,實行領導干部約訪下訪,切實維護好群眾的合法利益;積極推進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深入開展法律政策宣傳教育,不斷提高貧困人群學法知法、守法、用法意識;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務,強化安全保障、生活保障、環境保障,形成“三級網格組織”管理服務體系;鼓勵引導貧困村率先制定具有約束力的村規民約,大力提倡新事新辦、移風易俗等文明新風,合理優化貧困群眾支出;全面執行“四議兩公開兩監督”,發揮好村民監督委員會作用,進一步規范貧困村村級事務管理,保障群眾的“四權”。
(作者系延安市寶塔區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