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忠
治理問題保健品,有關部門下了很大的力氣,不少企業進行了自查,媒體也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但是效果并不如人意,而且在局部地區還愈演愈烈。那么,清除“害群之馬”,究竟路在何方?
治理保健品亂象雖非易事,但也并非無解。可是,一些職能部門的缺位與不作為,某種程度上縱容了保健品的泛濫成災。
異地換號上市。
“優鼻”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它從消字號“黔衛消備字”,到“陜食藥監健用字”再到“藏衛健用字”,通過“變臉”屢查屢勝。
2003年,“貴州黔東南州立可清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獲得批文“黔衛消備字(2003)第071號”,開始銷售“優鼻”,“優鼻”當時和潔廁靈一類,屬于消毒或抗(抑)菌功能的產品。
2005年5月30日,衛生部發出《關于調整消毒產品監管和許可范圍的通知》。據此,該公司的“優鼻”,就不能標注“黔衛消備字(2003)第071號”了。
然而,“優鼻”依然在廣告上夸大宣傳,誤導消費者。2006年7月,江蘇省衛生監督所曾下發文件要求各市緊急查處“優鼻”。理由是,“優鼻”是一種消毒產品,但廠家在對外宣傳中,夸大其對鼻部的治療、除菌作用,已明顯超出消毒產品的范圍。
迫于種種壓力,2006年底,“優鼻”又在陜西西安注冊了另一家公司“貴州苗仁堂生物醫藥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西安分公司”,重新申請了一個批號“陜食藥監健用字06090253號”,開始了新一輪市場大戰。
2007年6月8日,國家藥監局專門發出通知,責成陜西局立即開展“陜食藥監健用字”產品的清理工作。2007年9月22日,陜西省藥監局注銷了“優鼻”生產批準證書和批準文號。但“優鼻”很快又在西藏申請到了批號。
這樣一種護理鼻腔的噴劑,多次被查處,改頭換面,死而復生,說明了監管中的漏洞。
倒賣批號。
由于保健品批文的可轉讓性,“倒賣批號”幾乎成為某些人的財路,甚至出現了一些批號掮客,利用自己在政府層面的人脈關系,打造出了一條保健品批號流水線。
代理審批及轉讓保健品批號的陳曉明甚至對客戶說,衛健字號批文是6萬至7萬元一個,衛食字批文是8萬至9萬元,衛妝字一個批號2萬元左右……
很多大型保健品企業也加入倒賣的行列,買賣批號甚至成了一些企業的副業。衛生部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前幾年共批準了6009個保健食品,而據中國保健協會調查顯示,僅有1917個產品上市銷售,不到總量的三分之一。這給倒賣批號留下很大空間。
批號審批混亂。
“陜食藥監健用字”曾經是保健品審批混亂的樣本。“陜食藥監健用字”是陜西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關于保健用品的批準文號,審批的依據是陜西省2005年出臺的地方法規《陜西省保健用品管理條例》。
從2005年起,陜西省在不到7個月的時間里審批了600多個保健用品。其間,苗嶺公司曾注冊11個陜食藥監健用字批號。
盡管陜西省藥監局政策法規處處長張平說,像批準“苗嶺”之類保健品文號,藥監局不收取任何費用,但是藥品的檢驗機構,做檢驗和臨床實驗,這些肯定是需要花錢的。
一位在藥檢部門工作了四十年的知情人說,地方性審批的保健用品,審批快,臨床檢驗費用是個比較模糊的費用,保健品一般花費7萬至8萬元才能搞定。
一位企業負責人透露,得到一個保健用品的批號,藥檢所檢驗一次的費用要好幾萬元,明處和暗處的花費要達到十萬元之多,沒有人愿意說出具體數字,因為自己“走關系”花的錢各自心知肚明,諱莫如深。
“誰審批誰監管”等于“沒誰監管”。
按照“誰審批誰監管”的原則,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應該對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負責審批的“國食健字”保健食品進行監管,但是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在承擔保健食品注冊職能后,保健食品的市場監督權并沒有完全明確到位。
一位藥監系統的前官員稱,產品品質行政監管與品質技術檢驗檢測的關系,在國內各級部門始終是“父子”關系。國內各級法定品質技術檢驗檢測機構,幾乎清一色為對口的行政監管部門的下屬事業單位,導致技術層面的檢測與行政層面的監管合為一體。制假者如果與監管者之間存在“說不清”的利益關系,就不足以造成震懾和壓力。
中國保健協會市場工作委員會委員于斐說,監管者利用手中的審批、監管權尋租犯法問題存在多年,關鍵在于目前的監管體制內,長期缺乏獨立地由“第三方”行使的對監管者施以權力制衡的專項制度安排。
處罰太輕。
“企業的違法成本太低了,保健品的暴利,罰他幾十萬元根本不在乎”,中國保健協會市場工作委員會委員于斐說。國家藥監局新聞發言人顏江英也承認,目前法律對于企業懲罰較低,企業造假成本也不高。
一種眼保儀多次利用印刷品的形式宣傳治愈率,違反醫療器械廣告發布的禁止性規定,多次被認定欺騙和誤導消費者,但查處似乎并不影響其發展壯大。
“處罰太輕是主要原因。”“中國打假第一人”王海指出,按照廣告法,罰款金額是廣告費用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但據王海所知,一般罰款不超過萬元。
舉證難。
專家介紹,為了規避政府相關部門的檢查,商家非法添加違禁成分的手段越來越高,一些企業專門有研發團隊,專項研究添加物,給監管帶來了很大的難度。有一些小廠家為了逃避監管,在藥店柜臺上擺放的產品通常是合格品,但實際賣給消費者的卻是含有違規成分的產品。
同時,這些問題保健品被消費者舉報后,還面臨舉證難題。相關商家會要求消費者拿出檢驗報告以證明產品含有非法添加成分。但這對普通消費者來說并非易事,首先,必須要知道產品中所含違禁成分的具體名稱,才能進行比對檢驗;其次,通常檢驗一個樣品中的一種違禁成分的費用最少也需要1200元。第三,目前能夠出具具有法律效力檢測結果的權威檢測機關數量較少。
治理問題保健品亂象,是一個系統工程。從政府監管,企業自治,媒體自律,到消費者自醒,需要合力而為,方能收到成效。
監管要給力。
為改變保健品廣告長期以來的混亂狀況,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從2005年7月1日起,對保健品廣告施行審查制度——凡是未經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審查批準的廣告,不得在媒體上發布。有關規定列舉了17條保健品廣告中不允許出現的內容,對“忽悠”消費者的種種做法作出了明確的限制。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信息廣告監督處一名工作人員表示,如何避免消費者不被保健品廣告“忽悠”:一是要堵,依法加大保健品廣告的審批和監管力度;一個是疏,要幫助消費者識別廣告內容的真假,讓消費者登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官方網站查詢保健品審批的廣告內容,買真避假。
全國人大白志健代表建議加大對食品虛假宣傳的處罰力度,對虛假宣傳銷售假冒偽劣食品的“假一罰十”,最高處以銷售金額10倍的罰款。有法律人士建議,對于因虛假廣告導致人身傷害的責任人,事實上已構成犯罪,應用刑法手段來制裁。
有業內人士指出,還應健全保健食品標準體系,加強檢測體系建設。有關職能部門除了嚴把產品批文、產品檢測、營銷廣告等重要關卡,必須對無良企業下狠手,一旦胡作非為則置之死地。
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委員鄭奎城則建議單獨對保健食品進行立法,加強監管。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初次審議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時,鄭奎城說,保健食品既不同于傳統食品的意義,又不同于藥品,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附則中對食品進行定義,食品是指各種供人食用或者飲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療為目的的物品。保健食品不是傳統的食品,也不是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這里面就存在一個盲區。建議對保健食品進行立法,明確監管。
此外還要加強對監管部門的監管。一名國家藥監局前官員表示:“藥監系統的整頓風暴,還要深入。”要加強食藥監管系統人員的反腐教育,打擊腐敗行為,凈化保健品市場,避免消費者的身體、權益受到侵害。
商家要講良心。
問題保健品的源頭在哪兒?無疑是無數家大大小小的生產企業。凈化保健品市場,避免問題保健品對消費者的侵害,還需要商家講良心講道德守法經營。商家經商辦企業是為了造福社會、利于人民的,不能昧著良心生產經營問題保健品賺黑心錢。如果靠生產經營問題保健品牟利,注定走不遠做不大。
從事保健用品營銷工作多年的李君說:“一個大媽花了4300多元,兩次買了我們推薦的保健品,吃了沒有效果,反而耽誤了病情。一年后,當我得知老人已經離開人世,忽然間覺得這錢掙得不干凈……”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李君,讓他受到了良心的譴責,毅然退出了保健品營銷行業。真心希望所有從事問題保健品生產銷售的商人,都能良心發現,金盆洗手,不要再掙不干凈不道德的錢。
媒體要自律。
問題保健品虛假宣傳,一些媒體鋪天蓋地、大篇幅地做廣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一些媒體對問題保健品泛濫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廣告監督管理處一位工作人員強調,作為廣告經營者的媒介,要嚴守職業道德,絕不能為了本單位的利益而刊登問題保健品廣告,損害社會利益和民眾利益。
消費者要講理智。
目前,許多藥店甚至超市都有保健品專柜。雖然許多消費者對保健品的虛假宣傳有一定的警惕心理,但市場上出現的一些虛假宣傳新伎倆又讓不少市民“霧里看花”。有業內人士提請廣大消費者,注意識別目前我國保健品虛假宣傳暴露出的三種新手段。
一是直接自稱有治療作用,企圖與藥品相混淆。
衛生部最新批準的功能性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目錄有27種,即:增強免疫力功能,抗氧化功能,輔助改善記憶功能,輔助降血糖功能,改善睡眠功能,改善營養性貧血功能,對化學性肝損傷有輔助保護功能等。
除了這些,企業所宣稱的其他任何功能都是違法的,且每種產品最多只能有2種保健功能,其標識的保健功能必須與批準的保健功能一致(但之前衛生部批準的尚沒有該規定。消費者可以通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數據庫進行查詢)。實際上,國家規定保健食品外包裝或產品說明書上不能出現“抗癌”、“降低血糖”等絕對性醫療表述。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2014年9月26日發布提示稱,2013年以來,我國生產、銷售含有毒、有害成分的聲稱壯陽功能的保健食品案件大幅上升。銷售地點多為出租房、小型商店和成人用品店。不法商販利用部分消費者羞于就診、貪圖便宜、受害后羞于報案的心理,銷售壯陽類產品,謀取非法利益。
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指出,我國從未批準過聲稱壯陽功能的保健食品。目前,允許注冊申請的特定保健食品功能有27項,但不包括補腎壯陽、活血通絡、益氣固本、滋補腎陽等相關功能。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提示消費者,不要購買聲稱壯陽功能的保健食品;不要盲目相信各種夸張虛假宣傳,應提高鑒別能力。
二是夸大保健食品的功能。由于保健食品申報一個保健功能所需耗費的實驗檢測費用較高,生產企業在向衛生部或國家藥監局申請批號時存在只申報并獲批一個保健功能,而在銷售時卻宣傳其有多種保健功能的現象。另外,為了贏得更廣闊的消費群體,有些保健品還擅自更改或提升、夸大被批準的保健功能。比如某種保健品在包裝上將國家批準的緩解“體力”疲勞功能寫成緩解“腦力”疲勞。
三是在保健品外包裝上暗示療效。這種手段一般比較隱蔽。比如某種保健品標著著含有人參、蟲草等藥材,它并不指明保健品本身有何功效,而是著重介紹人參、蟲草作為中藥的功效,從而暗示消費者此種保健品也具有此類功效。至于是否含有人參、蟲草等名貴中藥材成分,是很難驗證的。
面對市場上眼花繚亂的保健品,要想買到放心的保健品,專家還提醒,要特別注意看清保健品的包裝標識。
一是看清包裝上是否有國家保健食品標志。我國保健食品專用標志為天藍色,呈帽形,業界俗稱“淡藍色牛頭標志”,也叫“藍帽子”、“小藍帽”。正規的保健食品會在產品的外包裝盒上標出天藍色的保健食品專用標志。
二是看清包裝上是否有批準文號。批準文號一般標注在“藍帽子”下方。2003年7月以前,保健品由衛生部審批,批準文號以“衛食健字”開頭,進口保健品以“衛進食健字”開頭。2003年7月以后,保健品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審批,批準文號以“國食健字G”開頭,進口保健品以“國食健字J”開頭。如果沒有這樣的批準文號,說明該產品是沒有經過衛生部或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審批。凡聲稱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必須經衛生部(后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局)審查確認、審批,對審查合格的保健食品發給《保健食品批準證書》。
三是看清包裝上是否標注了生產企業衛生許可證號。在生產保健食品前,食品生產企業必須經所在地的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審查,獲得同意后衛生行政部門會在申請者的衛生許可證上加注“某某保健食品”的許可項目,企業方可進行生產。
四是看清產品說明書上是否有保健功能夸大宣傳行為。一些保健食品雖經國家批準,但其宣傳內容和表述超越了國家批準的范圍,應該查看國家發給該產品的檢驗報告單,將報告單與說明書兩相對照,防止受迷惑,買到與自己需求對不上號的保健品。
五是看清其各類標識的格式。按國家要求,保健品的包裝標識都有一套嚴格的格式,除包括上文內容外,還有主要原料、功效成份及含量、適用人群、不適用人群、食用方法及食用量、規格、保質期、注意事項等。
如果購買了不合格的產品,消費者應保留購買憑證以利于維護自身權益。此外,如果發現生產、經營問題保健品的,可直接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投訴舉報中心12331或當地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舉報。
一些衛生專家指出,不少中老年朋友被保健品的各類營銷陷阱“俘獲”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病急亂投醫,迷信保健品的作用。專家認為,健康的獲得不能僅靠藥物,也不能僅靠補品,最好的醫生是自己,好身體要有好的生活習慣。
南昌市衛生監督所副所長劉波認為,保健品畢竟是食品,不是藥品,絕不能把其當做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老人身體一旦出現不適,應該到醫院治療,不要盲目聽從保健品推銷人員的“甜言蜜語”。
江西省衛生監督所衛生專家萬勇認為,一個人要恢復健康往往可以從改變其不良生活習慣做起。比如,不能憑愛好吃,而應依身體需要健康地攝取營養。古人言“藥食同源”,用合理的膳食來彌補身體所需,多食膳食纖維的植物性食物(如綠色蔬菜),多吃粗糧和水果。
專家認為,體育運動是人們獲得健康長壽的最積極、最有效的手段。當前,許多人缺乏運動的習慣,“身體沒病”、“沒空閑時間”、“沒體育環境”是他們不參加體育鍛煉的理由。實際上,運動的機會無處不在,步行就是最好的運動。
同時,好身體還源自好心情。身心是合一的,近代心理學家和醫學界發現,心理、情緒能影響人的生理變化。我國醫學認為,人的情緒變化對人的健康影響很大,是造成內傷疾病的根源之一。如果七情中的任何一種情態過激或長期持久,就會使人氣機紊亂,導致疾病的產生。對中老年人來說,心理健康因素對軀體的影響更大,甚至超過了生理因素。醫生在就診的病人中發現,一些機能性疾病是由精神心理因素造成的,如神經官能癥、偏頭痛、消化不良等可以稱之為心理性疾病。
專家提醒,健康不靠高科技,不迷信保健品,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心情是平靜,最好的運動是步行。
老年人是各種養生保健品的主要消費群體。有資料顯示,我國每年保健品的銷售額約為2000億元人民幣,其中,老年人消費占了50%以上。
保健品市場亂象的背后,除了對死亡的恐懼外,更表現出老年人特別是“空巢老人”內心對親情的渴望,以及家庭溫暖的缺失。
老年人買的不僅僅是保健品,還是一份“溫暖”。
許多保健品銷售人員對老年消費者十分體貼,“趙媽媽、李爸爸”喊得分外親切,而且想得周到,不但在組織各種活動時遠接近迎,還時常打去問候電話,讓老人們體會到了久違的“親情”。
據媒體報道,一位老先生熱衷于參加各種健康講座,因為“子女沒有健康代表好”。
這位老人一說起“健康代表”就喜笑顏開:“有天他們上門來給我量血壓,我在看電視,敲門沒聽到。第二天一早,他們電話又打過來了,問我身體好不好。”
他們親熱地叫老人“爺爺”,一周至少上門給他量兩次血壓。“子女有這么好,來給你量血壓?”老人反問道。
中國民主促進會安徽省安慶市委員會委員、心理咨詢師宋春說,還有一些老年人,隨著子女長大離開自己后,產生孤獨感。而一些免費活動,除了一些“利”的因素外,能與同齡人一起聚會,也是一種吸引力。“一些老年人參加活動的初衷,并不是想去買東西,但在推銷人員不斷地鼓動下,從眾心理就會起作用,便會買回一些根本不需要的東西。”
安徽省安慶市食品藥品監督局工作人員說,“一些老人因常年受疾病的困擾,不得已而‘亂投醫’。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老年人求醫心切的心理,通過鼓吹療效,哄騙老年人花高價購買。”老人退休后生活圈子變小了,智力減退,對復雜的社會缺乏足夠的防備能力,易輕信花言巧語。因此,當“過度推銷”者找上門來時,很多老年人都會掉進陷阱。
中國消費者協會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在受訪老年人中,48%的人不了解處方藥和非處方藥的區別,31.4%的人不知道藥品應當標注“國藥準字”。部分老年人容易輕信保健品的夸大宣傳,29.2%的老年人參加過商業機構組織的養生保健知識講座或產品體驗活動,在參加過這些活動的老年人中,有64.3%的人購買了產品。
此外,在保健品虛假廣告宣傳方面,一些媒體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放棄媒體責任,不嚴格審查廣告內容,大篇幅大時段高頻率地進行廣告轟炸,儼然成了問題保健品大行其道的幫兇。
心理學專家認為,“保健品大行其道,給社會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應該怎樣關心老人?”
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區老齡辦石主任說,子女要想讓老人冷靜地對待問題保健品,不上當受騙,就應該經常和父母進行溝通,理解老人情感上的需求。石主任說,如果老年人已經相信這些(保健品)推銷人員,子女們則不能強烈反對,避免老人產生逆反心理。“可以帶父母外出旅游,多抽出一些時間陪父母聊天,與父母做些健康活動等,轉移老人的注意力,滿足父母的一些心理需求,幫助父母逐漸從‘迷惑’中走出來”。
一位長期從事食品藥品監督檢查工作的專家建議,“在老年人被違規保健品坑害的問題上,子女們也應反思。”該專家希望子女們能夠更加關心自己的父母,比如盡量抽出時間陪伴老人,定期帶老人去正規醫院體檢、治療,“特別是關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給他們一個溫暖的晚年”。
解決老人買保健品上癮問題,也需要社會相關組織、養老機構、志愿者等來給予更多關愛,消除這些老人對保健品的需求和依賴。筆者想,如果能在社區開辦一些供老年人娛樂活動的場所,提供一些如量血壓、尋醫問藥、疏導心里等一系列關心老年人的活動項目,并講解一些日常保健養生的知識、問題保健品的危害等,讓老年人明白,生病了要去正規醫院醫治。那么,老人們也就不會去盲目購買大量保健品了,也不會再去聽那些忽悠講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