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婷
(渭南師范學院 陜西渭南 714009)
高校體育教學的心理環境是無形的、動態的軟環境,它主要包括校風與班風、學校體育傳統、體育課堂常規、體育課堂教學氣氛、體育教學中的人際關系五項內容。下面具體對這五項內容進行解析。
所謂校風,是指高校內部所形成的社會氣氛。具體而言,校風是高校內部所有主體的一種集體行為風尚,它與教風、學風、班風等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所謂班風,是指高校某個班級中所有成員(包括學生與班主任、授課教師)在生活、學習、交往中形成的一種共同心理傾向。與校風相比,班風更具體,更有凝聚力、約束力,它直接影響班級的每個成員。總體來說,無論是校風還是班風,它們都是一種無形的環境因素,都依靠群體規范、輿論、內聚力等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學習表現,對體育教學活動有非常大的影響。
學校體育傳統是校風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是指高校在體育領域養成并廣泛被學校內人員認可、傳播的一種集體行為風尚,它具有普遍性、重復性與相對穩定性。良好的學校體育傳統對學校體育教學的順利進行產生重要的影響。同時,它也能夠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體育態度、興趣、愛好,提高他們的體育文化素養。
所謂體育課堂常規,是指高校為了完成體育教學任務,對體育教師和學生所提出的共同要求與規范。例如:體育教師與學生在體育課堂上應該穿運動服、運動鞋;體育教師應當保障學生在體育運動過程中的人身安全;學生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應當尊重體育教師,不能隨心所欲,頂撞教師。
所謂體育課堂心理氣氛,是指體育教師與學生在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占優勢的態度與情感的綜合狀態。一般而言,體育課堂心理氣氛包括師生的心境、態度、情緒波動、師生間的相互關系等。從發展過程上來看,體育課堂心理氣氛并不是短時間內形成的,而是隨著體育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的,并且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對的穩定性。體育課堂心理氣氛的好壞主要取決于學生對體育教學目標和任務是否認同,對體育教師的教學要求是否信服,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是否友好等。
體育教學中的人際關系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體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二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這兩個關系又構成了體育教學中的人際互動過程,直接影響著體育教學氣氛、體育教學反饋以及體育教學效果。與其他學科教學中的人際關系相比,體育教學中的人際關系更復雜、更直接、實踐性也更強。究其原因,是因為體育教學過程打破了其他學科在教室(室內課堂)授課的空間界限,這就大大縮短了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空間距離,使他們彼此的互動更加自由。同時,體育活動本身就非常強調實踐,而體育實踐又離不開團隊合作,這就決定了體育教學中的人際關系成為體育教學心理環境的一項重要內容。
相對于高校體育教學的物理環境(體育場館建設、體育設施器材購置、圖書館、實驗室建設等)而言,高校體育教學心理環境的優化工作難度更大、內容更多、涉及面更廣、花費的時間也更長。但是,即便如此,高校也必須將它作為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來抓,不能一味地強調物理環境優化,而忽略心理環境優化,應當“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在對我國眾多高校體育教學工作考察與研究的基礎上,該文提出了以下幾種策略,來優化策略高校體育教學心理環境。
輿論可以形成群體壓力,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能夠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高校可以利用多樣化的手段,如:張貼體育海報、創建體育俱樂部、建造體育場館、舉辦體育文化周等,還可以利用校園網宣傳學校內的體育人才、體育賽事、體育大事件等。近年來,隨著我國藝考熱的出現,很多大學生沉溺于各種選秀節目,相對于體育而言,他們更加傾向于舞蹈、聲樂、美術、表演等。他們認為,體育是那些具有非凡體育運動天賦的人學習的東西,也只有他們能通過體育獲得成績,而一般的學生對于體育,完全沒有學習的必要,學了也是浪費時間。針對此種情況,高校領導與教師應當積極建立正確的體育學習輿論,從體育學習的健身作用、健心作用、養德作用以及社會作用等多方面入手,定期對廣大學生對體育的理解與認知進行正確引導和培養。
“和諧”一詞是近年來我國各個領域常見的關鍵詞,如:和諧企業、和諧社區、和諧家庭等。在高校體育教學中,也應當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這是高校體育教學心理環境優化的重要內容。在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平等、和諧的關系對形成良好的體育教學心理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需要體育教師在各方面的努力。具體而言,應努力做到三點:一是熱愛學生。熱愛是構建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體育教師要熱愛學生、真正關心學生,以一顆愛心去包容學生,既要做他們學習上的良師,又要當他們生活中的朋友;二是尊重。體育教師要把尊重學生的自主意識、人格和權益作為體育教學的基本信條。對待不同的學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時刻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與隱私,避免傷害學生;三是真誠。體育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要發自內心深處,要對所有學生要真心實意,不做作、不虛偽。
實踐證明,嚴格的課堂教學管理,對體育教學心理環境的形成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要與學生一起貫徹體育課堂常規,不能以“絕對權威者”自居,必須做到以身作則。同時,體育教師要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在加強體育課堂教學管理的同時,切實關注學生的身體狀況、心理特點、興趣愛好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規范管理與感情管理相結合。高校應定期組織體育教師進行關于課堂教學管理方面的培訓與教學交流活動,提高體育教師的課堂教學管理能力。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突發時間,如學生突然發生斗毆、體育器材突然損壞、天氣狀況突然惡劣、學生突然出現運動損傷等。其中,最為常見、影響最大的就是學生突然出現運動損傷。當學生出現運動損傷后,若體育教師不能妥善處理,不僅會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而且會直接危害學生的身體健康,嚴重者直接危害學生的生命安全。當學生運動損傷康復后,他們極易出現對體育課的抵觸心理,進而選擇遲到、曠課,嚴重影響體育教學的順利開展。有鑒于此,體育教師應當提高自身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力求把事件的消極影響控制在最小范圍和最短時間內。另外,教師在處理這類事件時,免不了對學生進行勸導,但采用去電腦的方法時一定要注意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
[1]錢鈞,史兵.高校體育教學中教學交往的缺失與建構[J].體育學刊,2010(1):45-49.
[2]張霈.高校體育教學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研究[J].神州(下旬刊),2014(9):134.
[3]王曉東,王琳.高校體育教學中師生心理環境及其調節的研究[J].青春歲月,2013(23):233.
[4]王軍,蔡知忠,張納新,等.對普通高校體育教學心理環境中人際關系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2):237-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