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詔惠
【摘要】文本在闡明我國跨境資金流動已從單邊流入,轉變為雙向波動格局的前提下,從國內外宏觀經濟、貨幣政策、匯率政策,到微觀企業、個人的避險需求,詳細分析了影響我國跨境資金流動的各項因素,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跨境資金流動 經濟 金融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提質增資階段,隨著人民幣匯率單邊上漲階段的結束和外匯管理的逐步放開,跨境資金流動的雙向波動成為趨勢。面對國內外復雜多變的經濟、金融形勢,切實防因范跨境資金流動產生的風險,將是促進國內經濟良性發展重要環節。
一、我國跨境資金流動的特點
(一)跨境資金流動總體平穩有序
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數據,2014年銀行代客涉外收支順差405億美元,銀行代客結售匯順差1564億美元,較2013年分別下降80%和60%,資金凈流入下降。構成上,經常項目收支逆差1162億美元,經常項目結售匯順差1801億美元,表明資本項目影響加大。
2015年前兩個季度,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一季度順差312億美元,二季度順差132億美元,順差收窄,仍呈現凈流入。銀行結售匯:一季度結售匯逆差914億美元,二季度逆差139億美元,逆差幅度大幅縮小。零售市場外匯供求:一季度逆差1200億美元,二季度下降到326億美元,下降幅度較大。
總體上,跨境資金流動趨于平衡,資金流入與流出平穩有序,未出現持續大規模的資本外流。
(二)跨境資金流動壓力可控
跨境資金流動雙向波動明顯,2014年,銀行代客收支和結售匯順差都經歷了由正轉負的過程。進入2015年,一季度跨境資金流動震蕩加劇,進出口順差1237億美元,銀行即期和遠期結售匯逆差1200億美元,出現經常項目順差,資本項目逆差,與2014年二季度情況類似。2015年二季度銀行結售匯逆差明顯收窄,逆差139億美元,為一季度逆差的15%,市場情緒得到穩定。
二、影響跨境資金流動的因素
(一)國內外經濟發展不均衡因素
一是全球經濟仍延續不平衡的溫和復蘇態勢,2015年7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最新《全球經濟展望報告》預計,全球經濟增速為3.3%,美國經濟全年增速2.5%,歐元區1.5%,日本0.8%,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4.2%。二是國際經濟不穩定因素,如希臘債務違約及其處置問題,大宗商品市場價格波動,如原油價格波動。三是歐元區、日本、英國等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趨于分化,都導致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引發全球資金流動去向的變化。
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但隨著“穩增長、調結構”的各項政策措施逐步落實,今年一季度GDP增長7%,環比降低0.3個百分點,PMI保持在50上下。二季度部分經濟指標有企穩跡象,GDP保持了7%的增長,好于市場預期,6月份PMI50.2,連續4個月站在“榮枯線”上,經濟運行緩中趨穩。
國內外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導致跨境資金流動方向存在不確定性。
(二)美國貨幣政策變化的影響逐步顯現
美國貨幣政策正常化,對我國跨境資金流動的影響逐步顯現。2014年美聯儲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實質性退出,并于2014年底停止購債的操作,這給新興市場帶來新一輪沖擊,我國也受到一定影響,跨境資本由年初的流入轉為流出。
美元升值是造成資本外流的重要推動力。2015年一季度美元指數上升9%,3月份突破100。當本幣相對美元的貶值時,投資者會增持美元計價資產,減持本幣資產,形成資本外流。1-4月,結售匯均為逆差,投資者持有人民幣的意愿減弱。二季度美元指數的快速升勢改變,進入盤整階段,5-6月結售匯均為順差,投資者持有人民幣意愿增強,跨境資金流出放緩,趨于均衡。
(三)人民幣中間報價制度改革的影響
自2015年8月11日起,中國人民銀行完善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價機制,中間價將參考上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收盤匯率。受此影響,人民幣中間價連續兩日大幅下調超過1000點,創歷史最大降幅,引發國際金融市場關注。
8月份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貶值約為4%,對歐元、日元、英鎊等其他貨幣,也有不同程度的貶值,人民幣貶值壓力持續釋放,有效地糾正了名義有效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的失衡問題。目前人民幣匯率已大體恢復穩定,人民幣貶值壓力已基本釋放完畢,從國際收支狀況看,我國每月約有500億美元的國際收支基礎性順差,人民幣不具備貶值的基礎,跨境資金流動壓力仍處在可控范圍內。
(四)資本項目逐步開放的影響
在全球金融一體化的趨勢下,資本管制雖然能應對資本流動的不穩定,但是也有其局限性,當規避風險收益比規避風險本身的成本更高時,資本管制將被規避。因此推進資本項目改革,堅持疏堵并舉,以疏為主,才能建立可持續的國際收支平衡機制。
隨著資本項目改革的繼續推進,我國于2014年11月開通滬港通,2015年7月啟動中港基金互認機制。資本和金融賬戶雙向開放,將更加緊密境內外的經濟金融聯系,活躍跨境投融資活動,促進跨境資本流動,有進有出、雙向波動將更加常態化。而跨境資金流動較境內資金流動存在更多的風險,如在資本交易中存在信用、貸款、匯率和流動性風險。
(五)市場主體的順周期財務運作
從資本流出的主要渠道看,仍然是債務去杠桿化和藏匯于民。美元自2014年起持續走強,引發了境內企業、個人資產外幣化,負債去杠桿化的財務運作,市場主體主動優化調整資產負債結構,使得遠期結匯減少,即期購匯增加。2015年上半年本幣企業外匯存款余額上升384億美元,也是“藏匯于民”的一種表現。
三、應對跨境資金流動壓力
(一)練好內功,促進國內經濟的良性發展
應對跨境資金流動壓力,首要舉措是練好內功,促進國內經濟穩定發展。匯率的定價基礎離不開一國經濟基本面,保持較高水平的穩定的經濟增長,落實各項穩增長政策、措施,提振市場信心,有利于吸引資金的流入。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結構優化,鼓勵企業加快技術創新,進一步提高出口產品的附加值,逐步壓縮和淘汰低附加值產業,扶持技術密集型產業,不僅有利于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擴大,也為人民幣國際化奠定堅實基礎。
(二)強化監測,完善預警,做好預案
一是持續跟蹤跨境資金流動和人民幣匯率變化,密切關注國內外經濟運行狀況,突發性經濟金融事件,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等影響因素。二是在推動外匯管理逐步放開的同時,加強現場檢查和非現場檢查,強化外匯管理綜合分析,有效運用各監測系統和數據庫,加快建立健全外債和資本流動管理體系,完善跨境資金留動監測預警機制。三是為應對可能發生的跨境資金流動壓力和沖擊,應提前做好處置預案,運用逆周期調節工具,堅守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底線。
(三)引導市場主體的避險行為,藏匯于民
“811”匯改后,人民幣匯率不再跟隨美元單邊升值,而是根據其他貨幣的匯率情況定價,因此外貿企業將面臨更多的匯率風險。遠期結售匯業務作為避險工具,使得企業提前鎖定未來結匯或售匯的匯率,從而有效避免匯率波動風險。市場主體的避險行為帶來了匯改后,銀行凈賣出外匯、企業、個人外匯存款的增加,藏匯于民的步伐加快。外匯管理部門應在繼續保持為合法合規的市場主體提供便利,滿足需求的同時,應積極探索市場化政策工具組合,對跨境資金流動進行風險防控。
(四)拓寬外匯儲備使用渠道
多年來,在外貿順差和人民幣升值壓力的推動下,我國外匯儲備一直處于增長狀態,外匯儲備的合理運用備受關注。2014年底成立的絲路基金,首期資本金100億美元中我會儲備出資占65%,就是拓寬外匯儲備運用渠道有益的嘗試。未來,拓寬外匯儲備運用渠道,支持企業在境內外發行股票或債券募集資金,發揮政策性金融工具作用,為重大裝備和優勢產能“走出去”,提供合理的融資便利,既配合國家戰略的實施,同時也將提供外匯儲備的使用效益。
參考文獻
[1]國家外匯管理局網站http://www.safe.gov.cn/.
[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網站http://www.inf.org/external/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