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素以文化名城著稱的揚州迎來了她2500年的誕辰。文化產業的發展關系著這座古城的發展命脈。而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意義。因此找準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切入點,打破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是當前揚州市經濟發展亟需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文化產業 金融 揚州 創新
21世紀以來,文化產業已成為世界公認的最有發展前途的 “朝陽產業”,伴隨著“文化經濟化”的世界浪潮,文化產業逐漸成為發達國家社會經濟的重要支柱。十七屆六中全會確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目標后,文化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文化與金融融合的趨勢日漸明朗。2014年3月文化部、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等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這成為金融與文化產業深度合作的又一利好政策。在當前我國經濟深化改革的大趨勢下,文化產業作為一種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新常態下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增長點。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文化產業與金融業的融合已經成為實現文化產業整體升級轉型的重要突破口和重要著力點。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作為長江三角洲上的璀璨明珠——揚州,一直冠以歷史文化名城的美譽。文化,就是這座月亮古城引以為豪的標簽。而今,文化之于揚州不應僅僅是描于宣紙上名貴書畫,頌于文人口中的錦繡文章,更應該是一股股生機蓬勃的產業動力。然而,目前我國文化產業融資渠道單一,銀行信貸投入不足,社會資本參與較少,文化產業發展面臨諸多問題。揚州也不例外,投資、融資問題一直是困擾揚州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瓶頸。因此發揮金融支持作用,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對于增強城市軟實力,實現把揚州建設成為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歷史文化名城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文化產業發展的金融需求
(一)文化產業的特性
“文化產業”一詞最早源于《啟蒙辯證法》一書中,距今僅有半個世紀的歷史。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的相關釋義,可將文化產業的定義歸納為:生產文化產品和提供文化服務的企業行為與活動。由此可見,文化產業是一種區別于其他產業的特殊的文化形態和特殊的經濟形態,它兼具商品和公共品雙重屬性。文化產品似于紙黃金,本身就具有金融屬性。正是文化產業所具雙重屬性,使其從以盈利為目標、以審慎性為經營原則的商業銀行手中獲得信貸變成了一個難題。
(二)文化產業發展的資金需求
隨著我國文化產業的做大做強,文化企業對資金的需求量非常旺盛。據統計,超過90%的文化企業都渴望融資,并將其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戰略。然而由于文化產業中小微企業居多,而這些企業大多存在規模小、輕資產等特點,資金需求往往便成為這些企業成長的第一訴求。
另一方面文化產業大多存在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文化產業發展依賴文化產品,而文化產品從研發設計、生產到走向市場這期間各環節都需要資金支撐,這是文化產業化發展的內在要求。從文化產業投資前期來看,在項目設計研發階段投入較高,且風險較大。以影視制作為例,初期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該階段得不到資金回籠,且最終收益因受觀眾預期、口碑、同期影視作品競爭等多方面不確定因素影響而不穩定。從文化產業的投資回報來看,一旦產品被市場接受,回報鏈條和收益就會得以無限延伸。因此這一階段的資金需求相較于收益來說是極其微小的。
(三)文化產業與金融的關系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而金融最大的作用就是資金融通,依托金融媒介的推動,文化企業才能生存和持續經營。同時,擁有了充足的資金,才能更好地激活文化的能量,帶動文化產業的發展,進而催生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文化企業的投資、融資活動的順利進行依賴金融市場的合理運用。而金融市場的發展,尤其是現代金融衍生工具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與其他行業結合運作的。文化產業對于資金的需求,對促進金融產品的提質創新,豐富金融產品具有強大的拉動作用。如雨后春筍般成長的文化企業上市公司就在拉近資本市場與普通居民的距離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金融支持有助于提升文化需求,縱觀文化產業發展的歷史進程,依據文化產業發展的國際經驗可以得出,文化產業發展與消費需求之間存在一種互動機理,這樣的互動關系可以從揚州的歷史發展進程窺見一斑。揚州素有“揚一益二”的美譽,而揚州的富裕與精致文化需歸功于運河鹽商。揚州依運河而生,因營鹽而富。揚州鹽商的影響深入揚州文化的方方面面。揚州烹飪因鹽商的口腹之欲而誕生,揚州戲曲因鹽商的聲色之需而興盛,揚州漆器因鹽商的裝飾所求而名震天下,揚州園林因鹽商的家居所需而登峰造極。而這些豐富的文化藝術正是因為源源不斷的社會需求才能歷久彌新,源遠流長。由此可見,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增加刺激居民相關消費需求,而文化產品、服務消費需求的提升又會激勵文化企業提高質量擴大供給,最終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從而推動社會整體發展。
二、揚州市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
(一)產業扶持政策不斷加大
文化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的產業在揚州有著扎實的基礎,以及薄發的潛力。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并設立了每年1000萬元的引導資金,給予文化企業資助和扶持。
市政府早在2002年就出臺了《揚州市2001-2010年文化大市建設規劃綱要》,并依據揚州文產業發展狀況,制定頒布了一系列相關扶持政策。2010年制定了《揚州市2010年文化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11年出臺了《關于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2012年《揚州文化建設工程實施辦法》的出臺,進一步明確了至2015年全市文化改革發展的主要目標。
(二)產業規模逐年做大
近年來,揚州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總量呈逐年遞增的趨勢,文化產業增加值的增速保持在30%以上。預計2015年揚州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將突破170億元。文化企業數合計達5296家,同比增幅為32.27%,企業數量穩步提升。
(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文化服務業(包括文化產品批發零售)增加值占第三產業的比重為3.09%,同比增長0.1個百分點。揚州市文化服務業實現增加值41.2億元,同比增加17.47%,占文化產業增加值的31.49%。高于同年揚州GDP增幅5.47個百分點。文化服務業的比重呈現逐年上升趨勢。
(四)產業載體質量提升
全市擁有文化產業園區、集聚區27個,其中國家級4個。蜀閃一瘦西湖風景名勝區作為首家國家文化旅游示范區,其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不斷增強。工藝美術集聚區榮獲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揚州智谷文化創意產業園先后獲批江蘇省、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數字出版基地揚州園區落戶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此外,江蘇信息服務產業基地(揚州)躋身“江蘇省重點文化產業園區”,寶應亂針繡文化創意園摘得“江蘇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稱號。這些園區載體的建設,為揚州文化產業集聚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三、揚州市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桎梏
近些年,揚州市市文化產業發展較快,但是投融資不足依舊是制約揚州市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因此,雖然揚州文化產業總體狀況良好,但是和許多發達地區相比,在金融支持層面還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總結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社會融資結構不均衡,融資渠道單一。據統計,揚州社會融資規模80%以上屬于間接融資。在缺少本地信托、融資租賃等正規金融機構的情況下,大部分的間接融資僅通過銀行這一渠道來實現。然而僅通過銀行貸款來解決文化產業的資金需求是遠遠不夠的。與此同時,直接融資并未發揮應有的作用。2013年,揚州市累計發行的債券量不到江蘇省的2%。2014年,股權、債務融資等直接融資規模僅占社會融資總量的15%。融資渠道的狹窄是制約文化產業發展最主要的原因。
二是文化產業的投入不足,資金供求矛盾突出。從近些年全市各金融機構的信貸規模來看,對文化產業的投入偏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揚州的文化企業多為民營中小企業,信息透明度低,信用程度也相對較差,且資產規模一般較小,很難達到足銀行對貸款的抵押標準。另外,目前,揚州市對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的評估質押仍很欠缺,加之文化產業的投資具有期限長,收益不確定且風險高等特點,使商業銀行對其望而卻步,導致文化產業信貸支持乏力。而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對于支持文化產業的認識不足,忽視了文化企業的發展前景。信貸資金多集中于大行業、大企業,而中小文化企業發展資金及文化企業日常運行需要的短期貸款不能得到滿足。
三是金融服務意識較弱,金融創新缺乏。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除信貸服務外,文化產業發展對結算、匯兌等金融服務呈現較大需求。但由于文化產業的金融服務處于起步探索時期,且金融機構對于文化產業的服務意識不強,導致相關金融服務產品僅停留在原有業務層面上,創新動力不足。金融服務不能滿足文化企業發展的需求,金融產品相對單一,這也是阻礙揚州市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是中介服務保障體系缺失,風險難以規避。文化企業資產中無形資產比重較大,投入以智力投資為主,其中包括版權、知識產權等輕質資產。目前,揚州市對于著作權、版權等權利的評估、登記、交易流轉和處置缺乏相配套的保護機制。在權威的無形資產評估機構缺失,知識產權質押登記制度不健全,著作版權的抵押登記部門不明確的情況下,大部分文化中小企業,尤其是文化創意企業的權益不能得到保障。目前由于銀行相關的專業人員的缺失以及評估系統的不完備,無形資產流轉服務體系不到位,使無形資產貸款面臨較大風險,另外,托管、知識產權抵質押登記制度不健全不健全,擔保機構介入不積極等一系列問題,導致文化企業在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個渠道都面臨一定障礙。
四、揚州市文化產業發展金融支持的對策建議
一是加大信貸投入,積極發展直接融資渠道。鼓勵商業銀行對于揚州市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加強信貸支持,增大授信額度,提高實際貸款投放量。同時推動各商業銀行設立專項信貸資金支持有潛力、有前景的中小文化企業,建立起適應文化金融的創新信貸模式。鼓勵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上市融資。推動以小額、靈活、方便、快捷、關懷為特色的小額貸款公司的建設,提高社會資本對于中小文化企業和文化項目的支持力度。鼓勵資金支持文化產業多元化,推動風險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與文化企業對接。探索引導文化企業通過信托理財、融資租賃等方式拓寬融資渠道。
二是提高金融服務意識,創新金融產品。金融機構要充分認識文化產業作為朝陽產業所具備的巨大潛力,針對文化產業發展特點,創新產品模式,搭好融資橋梁,建立起文化企業融資平臺,從而減少因信息不對稱給社會資本投融資所帶來的成本。建設供應鏈融資、并購貸款以及融資、銀團貸款等多樣化的融資方式,打造揚州特色金融文化產品,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同時,金融機構應加強與產權交易等機構的業務合作,為文化企業的發展提供高效優質的綜合性服務,如財務顧問、投資銀行業務、咨詢業務、資信調查、國際業務等。為文化企業的多元化發展提供現金管理、電子銀行等金融服務,加快文化企業資金流轉,提升資金使用效率。
三是構建中介服務體系,降低企業融資風險。政府應發揮積極作用,加快建立文化知識產權轉讓市場,健全無形資產評估制度,使金融機構投資有據可依。規范知識產權質押評估制度,為商標權、專利權、著作權等權益評估建立指南,打造無形資產評估數據平臺。構建中小文化企業的信用擔保體系,由政府資金牽頭,金融機構和民間資本合力開拓多元化擔保業務。另外,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完善文化企業信用評級制度的完善工作。定期核實企業信用記錄,建立文化金融信息共享平臺,細分文化企業信用等級,制定適合文化企業的產品信用評級方法,從而解決文化企業信用缺失問題,降低融資風險。
參考文獻
[1]Adomo T.The Culture Industry:Selected Essays on Mass Culture[M].London:Routledg,1991.
[2]Howard E.Van Auken. Fiancing small technology-based compan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iarity with capital and ability to price and negotiate investment[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09,3(3).
[3]吳琳.金融支持實體經濟三方面可為[N].中國經濟導報,2012-01-12B01.
[4]常嘩.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09(12).
[5]周正兵.文化產業的金融支持[J].投資北京,2011(10).
[6]陳峰.揚州市文化產業跨江融合發展研究[J].揚州社會科學,2013(03).
[7]張鳳華、傅才武.我國文化產業投融資及財政政策的成效與優化策略[J],文化創意產業,2014(01).
基金項目:揚州大學研究生創新項目,項目編號:SXYYJSKC201412;揚州大學學術科技創新基金項目,項目編號:x2014725。
作者簡介:于晴(1991-),女,漢族,江蘇連云港人,揚州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