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鋒
摘要:臨賀古城宗祠是傳統儒家倫理與民間祠堂的集合。本身帶有濃厚的地域特點,其整體布局呈現群落形態,圍繞文廟排列顯示了中華文化四海同心的偉大凝聚力,不忘祖根、和而不同是一個重要的文化特征。建筑體現古代風水思想,以南方特別是嶺南建筑樣式為主,多為民間祠堂,具有多方面的美學特征。
關鍵詞:建筑藝術;臨賀故城宗祠;地域特色;藝術特質;文化特征
中圖分類號:J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104(2015)04-0247-02
臨賀古城即今廣西賀州市賀街鎮所在地,是一座古建筑保存完好的古城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建筑形態多樣,傳承久遠,各個歷史時代的建筑層壘式積淀,是較為完好的現存古建筑活寶庫。宗祠是其重要組成,是古代宗法文化的物質載體,有著很濃厚的藝術與人文內涵。
一、臨賀古城宗祠的整體格局與文化特征
(一)現存宗祠數量多而集中,呈現群落形式。臨賀古城現存保護完好的宗祠20座,毀壞4座,基本保持了自建造以來的固有面貌。如此大規模集中的宗祠建筑群,在全國也不多見,可以說是蔚為大觀,緣于賀街鎮的特殊地位。因它是舊縣治地,要沖之所,自西漢已有兩千余年的歷史。《晉書·地理下》:“自北徂南,入城之道,必由嶺嶠”。宋人周去非《嶺南代答》卷一《地理門》:人嶺南之途有五,“自道(道州)人廣西之賀(臨賀)四也”。說明道州至賀州的這條古道屬于五道中的第四條。清地理學家顧祖禹在《讀書方輿紀要》卷八十一中,說秦末尉佗如不在桂嶺拒防,其后果必然是,北兵“從道州而風馳富川、臨賀之郡,則西粵之藩籬盡決矣”,文中說明了這條“新道”的具體走向是“道州-富川-臨賀新道”。它是在楚越嶺口。“古道”的基礎上擴筑而成,是一條水陸兼程,以水路為主的秦通“新道”。這條古道北連瀟水,南接賀江,所以人們將之命名為“瀟賀古道”。臨賀古城是古道之重要節點的行政中心,地理位置極其重要,自明清以來乃至民國時期,各宗族建立宗祠大多選址奠基于此。如清末光緒年間重修的邵氏宗祠即位于城內官道旁,給進城辦事、應考的族人提供食宿方便。同時,聚族舉行祭祀典禮也較為有利。加上舊時官僚士紳有財力者也多居于縣治,倡導與興建自然也有很多關聯。王氏宗祠即由清咸豐年間的知縣王康濟(山西太原人)倡議而成。該宗祠建在縣衙門前60米處,若無官員首肯是不可能的。臨賀古城姓氏宗祠多而集中、保存完整,聚落式呈現。
(二)以文廟為中心的排列布局,孔子、文魁星的象征意味。在整個城建布局中,以文廟為中心,其內在文化心態和價值取向是不言而喻的。在臨賀宗祠建造者的心目中有著很獨特的位置,也是宗祠的立論根基。尤其是對于中華文化核心——儒家文化的心理認同。臨賀古城居民同樣渴求功名,追求文脈,期待借助科考贏得人生價值的最大實現。所以,臨賀古城宗祠圍繞孔廟展開布局有其內在的邏輯,寄望于文宗庇佑,祈盼文魁閣星照耀宗族的文化象征。這個在莫氏宗祠祠聯中即有體現,如其堂聯:“溯本追源憶念文昭徵祖德,攻書苦學傳承仲節好家聲。”據此,筆者認為這一布局是中原文化影響的外在體現,彰顯中華文化四海同心的偉大凝聚力。如今,文廟雖然不復存在,但是作為文廟附屬建筑的文筆塔依舊直插云霄,現存的宗祠圍繞其星羅棋布。可見,這一優良文化傳統在臨賀古城宗祠的整體布局中得到傳承。
(三)不忘祖根,保留本民族或族群的舊有文化傳統。臨賀姓氏宗祠基本屬漢族所有,客家人作為一個重要族群,其宗祠自然也有相當數量。在眾多姓氏宗祠中,只有極個別如鄧氏提及瑤族族人。宗祠興建的目的是孝親敬祖、凝聚族人,是儒家倫理的體現。這一點在臨賀古城姓氏宗祠的多個方面都有所體現,如堂號、楹聯等。在現有的宗祠文獻和族譜中,占據大量篇幅論證自身淵源,對郡望和堂號的論定可以說是核心,因為它涉及到自身血脈的根基所在。尤其是客家人在追溯祖先時,表現的更為明顯,具有明顯的拒異性。客家人有“寧賣祖田,不忘祖音”的說法。這說明客家人在文化上強調自身獨特性的特點是非常明顯的,其實包括客家人在內的整個漢族對此的重視程度都是非常之高的。
二、臨賀古城宗祠的建筑特點與藝術特質
(一)建筑特點
第一,順應地勢,“背山臨水”,體現古代風水思想。臨賀古城宗祠多數背依瑞云山,前流臨江水。即便由于選址不能面向自然水流的話,也必定開鑿池塘,造出一片靈動的活水。如劉氏、莫氏、邱氏宗祠均在祠前修造池塘。盛夏之際,荷花飄香,實在讓人心曠神怡。可謂順風順水,背(輩)有依靠。臨賀古城宗祠的選址極為講究,占盡風水地理優勢,取山清水秀的神韻,希冀后輩兒孫能夠代出賢良。
第二,風格多樣,南方建筑風格為主。臨賀古城宗祠主要包括以下類型:江南園林式,嶺南廣府式、客家樣式、中西合璧樣式。如李氏宗祠就是江南園林式典范,劉氏宗祠則為嶺南廣府風格的鑊耳建筑,尤其特別的是謝氏宗祠則帶有中西合璧色彩,該宗祠門面兼具羅馬式半圓形拱門的教堂樣式與哥特式修長立柱的輕快向上風格,內堂卻是中式格局,著實與眾不同,此種風格在臨賀古城獨一無二,在整個桂東也不多見。在所有的建筑樣式中,嶺南建筑為代表的南方建筑占據主要地位。
第三,普通民眾宗祠為主,達官顯宦風格不多見。古代建筑形制受到官府的嚴格管控,宗祠也不例外。有人指出:臨賀古城宗祠群,沒有一座在大門前樹立有高大旗桿是受制于建廟規則,因為只有四品以上官員方可在宗祠立桿。故此,推定臨賀古城宗祠群以民眾宗祠為主。其實筆者在前文也提及了這一點,從屋頂形制即可斷定,臨賀宗祠以基本型的硬山頂和懸山頂為主,屋脊裝飾也較為簡單。總之,從臨賀古城現存以及文獻資料中反映的宗祠級別來看,整體上是普通民眾的宗祠為主。
(二)藝術特質
臨賀古城宗祠的藝術特質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均衡之美、氣質之美、裝飾之美和人文之美。
第一,對稱和諧的均衡之美。臨賀宗祠講究比例,屋宇殿堂按中軸線嚴格對稱建設,完全體現的是中國傳統建筑的特質。宗祠依序展開,建構得體,地勢開闊,布局勻整。如廖氏宗祠,平面布局為兩相對稱、整齊劃一的傳統格局,有明顯的中軸線。再如龍氏宗祠整體建筑布局一進三座兩廊兩耳廳,為一左一右對稱,取雙數合對之意。正中建筑則取單數,取中正持重之意。同時,前中后三座呈步步高遞進。步步高和對稱的建筑風格是建筑宗祠的一般法則,臨賀古城其余宗祠也大多以此為建筑原則。加上開闊的地勢,使人心胸愉悅,得到一種凝重平和的感覺。
第二,大氣與質樸并重的氣質之美。宗祠是禮制建筑,在建造中突出氣勢壯觀、富麗堂皇的整體風貌。各宗祠在興建過程中,也在當時政策和財力容許的范圍內,盡量彰顯大氣磅礴、富麗堂皇的氣派。整體上來講,這些宗祠與普通民居來比較的話,是獨特而壯觀的,畢竟它是整個宗族外在的象征。即便是外來人,不用看堂號、不用專業知識,也可以直接憑感覺斷定宗祠所在。臨賀古城宗祠大量采用青磚灰瓦,磚木結構,即便當代重修的個別宗祠運用了鋼筋水泥,但在外觀上仍然保持舊有色調與質地,修舊如舊。整個色系以青白相間為主,配以黃紅綠等基礎色,大氣與質樸并重,盡顯高貴又素雅厚重的氣質之美。
第三,綜合不同門類藝術于一體的裝飾之美。臨賀古城宗祠內部裝飾盡力體現堂皇美觀的特點。在內部構造和裝飾上兼容雕梁畫棟、楹聯與雕塑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法,使之在肅穆莊嚴的氣氛中,擁有觀感上的美的氣象。如柱石高大挺拔,在基座、柱身、頂端多有裝飾。羅氏宗祠上廳石柱頂端各雕有一石獅,寓意頂天立地。基座石墩則分別刻有蝙蝠、馬鹿與仙鶴三種瑞獸,寓意“福祿壽”。李氏宗祠門口立有兩根盤龍柱,這是因為其帶有廟宇性質。其余宗祠在柱石細部也有重視,但是不及此兩處。一般通體刷有紅漆,或保留柱石本來色調。多進數座式祠堂,在兩廊多建有畫廊。就內部裝飾而言,在舊式磚木祠堂中間,以莫氏宗祠為優;新式水泥鋼筋結構中,則黎氏宗祠更為雅靜。其他宗祠也各有特點,重視細部是一個共同特點,顯示了內部裝飾的藝術之美。
第四,設置靈魂安寂之所的人文之美。臨賀古城宗祠本身就是儒家倫理的物質載體,有著很濃厚的人文價值。宗祠設置的目的即為祖先靈魂設置安寂之所,寓傳統文化“事死如事生”的內涵。前文已經提及的孔子與文魁星的文化象征、不忘祖根的意識也是主要的人文關懷。虔敬感恩之心,就使得臨賀古城宗祠具備了情深意重的涵義。古人常講的“緣情制禮”思想在此處得到印證。所以,外在的禮制與內在的崇宗敬祖之心得到較圓滿的結合。臨賀古城宗祠在歲月流逝中,多數得到保留也源于此。這些都蘊含著臨賀古城人民深情厚誼,跳躍著對于孝親敬祖的人文脈動。
臨賀古城宗祠是地方性宗祠建筑群的一個鮮明例證。在歷史的風塵中保留了自我固有的色彩,是活生生的民間祠堂建筑藝術遺產,所傳達的是吉祥文化的意蘊,是社會更加安定、祥和的象征。我們應當珍愛并且繼續挖掘其內涵,用心去保護和傳承,以便能夠揚棄的繼承與發展傳統文化,使其煥發出與時俱進的新的光輝。
(責任編輯:徐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