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一凡++王薇
摘 要:雖然近幾年我國出現的一些重大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公益訴訟領域的立法完善和司法進步,但是相應配套措施的缺失仍然使我國的公益訴訟制度面臨很多問題。
關鍵詞:環境公益訴訟;國內現狀;建議
一、環境公益訴訟的概念和特征
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是一種允許與案件無直接利害關系的原告出于公益的目的,針對損害公共利益的行為,向法院起訴的一種訴訟制度。與一般的訴訟相比,環境公益訴訟具有兩個鮮明的特征。一是環境公益訴訟具有是非直接利益的相關性。即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與訴訟請求并無直接利害關系。二是惠益的公共性。也就是說通過環境公益訴訟最終獲得利益的是廣大公眾或者特定區域內的大多數人。
二、環境公益訴訟的意義與重要性
我國建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必要性是由我國嚴峻的環境現狀決定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意義具體來說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有利于保護環境;另一方面是有利于事前遏制環境侵權行為。
三、我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現狀與不足
我國早在1996公布的《國務院關于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中規定,要鼓勵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工作,檢舉和揭發各種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行為。但直到2002年頒布的《環境影響評價法》中才提出了環境權的概念,提及“公眾環境權益”的含義,不可謂不緩慢。2005年11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以及2014年新修訂的《環保法》,這些相關規定的出臺表明了我國一直在努力致力于環境公益訴訟法制的建設。但與社會的深度關注、公眾的熱切期待形成鮮明的對比的卻是“在環境保護審判庭”成立2個月期間“零公益訴訟”的尷尬局面,這其實是在暗示環境公益訴訟在我國社會實踐中并沒有得到良好、徹底的宣傳,也證明了普通公民對于該類訴訟的不了解、不信任。
綜合來說,我國公益訴訟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一是我國公益訴訟在法理方面缺乏支持。也就是說我國現行憲法只是原則性地規定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法院獨立審判等條款,并沒有直接規定有關公益訴訟權的內容。二是環境公益訴訟在實踐中面臨著許多尷尬。由于許多環境污染行為沒有直接侵犯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組織的合法權益,“直接”利害關系或“直接”受到損害的條件往往使得無人享有訴權。即使法律賦予公民起訴權,也會因起訴主體不知、不能或不敢等種種原因而放棄起訴。三是環境公益訴訟得到了公眾認同但缺少公眾的行動響應。四是公益訴訟雖然引起了政府的關注但卻缺乏政府的實際支持。五是公益訴訟舉證困難往往導致最終敗訴,從而降低了公益訴訟的實效性。
四、對美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借鑒
美國是世界范圍內較早確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國家,因而,該制度在美國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美國在環境公益訴訟有一些典型之處值得我們深思與借鑒:(1)美國環境公益訴訟的確立走的是先在法律中明確規定,后通過司法判例進行解釋和應用的道路,既有法律支持又有實踐驗證,做到了知行合一:(2)在原告資格方面,法律規定“任何人均可以提起訴訟”,對公民的起訴資格沒有作任何限制。(3)在管轄法院的確定方面,美國確定了被告人所在地或污染行為發生地法院管轄的原則。(4)在舉證責任承擔方面,美國《清潔空氣法》和《聯邦水污染控制法》采取舉證責任倒置的方式,這點與我國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規定類似。
五、面對我國環境公益訴訟所給出的幾點建議
關于建議,可大體上分為立法方面和實際實踐兩個大的方面。(1)要為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建立與完善設立相關的理論依據??梢赃m當的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在公益訴訟中的立法技術。(2)要加快完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程序方面的內容并將其具體化。(3)政府機關要樹立公益保護意識,積極鼓勵、支持和引導環境公益訴訟的發展。行政機關,并非是一個盈利性的組織,所以就不應該存在“賠本”或者“獲利”的概念。筆者認為行政機關應該嚴格要求自己,要有比公眾更高的環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可以對某些環境公益訴訟不作為的行政行為采取懲罰措施,也可以設立相應的社會監督機關。(4)要進一步提高民眾的環境公益保護意識。環境公益訴訟的關鍵在于提高公眾尤其是從事對環境有危害行業的公眾對環境公益保護的意識。
六、反思與延伸
當前中國一直在強調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而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是其中的重要一環。在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下,探討我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現狀和發展迫在眉睫,但我們同時也要看到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在我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 解志勇.論公益訴訟[J].行政法學研究,2002,(2)第8頁。
[2] 汪勁.《中國環境公益訴訟:何時才能浮出水面?》.《世界環境》,第18-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