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字書寫能力是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的漢字書寫能力應該包含準確書寫漢字的能力、規范書寫漢字的能力以及藝術書寫漢字的能力等三個方面。中小學漢字書寫基礎不牢,高校母語教育邊緣化,考核評價機制缺乏,信息技術的沖擊以及不良語言環境的干擾等都是影響大學生漢字書寫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大學生 漢字書寫能力 影響因素
漢字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文字之一,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寄托著華夏兒女的民族情感。漢字屬于表意體系的文字,跟表音文字有著本質的區別,寓義于形是它的本質特征,一筆一畫都蘊涵著獨特的內涵。從某種意義上說,漢字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底蘊和風格,代表著民族文化的精神和根基,而漢字書寫則是傳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漢字書寫能力不僅是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息息相關。
一、漢字書寫能力
漢字書寫不僅體現出書寫者對漢字形體結構的正確判斷和書寫,同時也體現了書寫者的審美標準和藝術追求。大學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專門人才,是先進文化的代表,同時也是優秀文化的弘揚者。可以說大學生漢字書寫的水平直接體現當前我國國民的漢字書寫狀況。在目前漢字書寫能力普遍下滑的情況下,大學生應該具備正確書寫、規范書寫以及藝術書寫漢字的能力。
(一)正確書寫漢字的能力
正確書寫是漢字書寫能力的基本要求。這里的正確書寫指的是漢字的字形書寫準確,不書寫錯字、別字等。“現代漢字承襲了傳統漢字據義構形的方式,字形是字義的外在形式,也是通向語音與詞義的橋梁。識字是閱讀的前提,一個不能準確書寫漢字的人能準確、快速地書寫、朗讀并閱讀漢語的書面語言是難以想象的。”[1]從調查情況來看,大學生寫錯別字的現象比較嚴重。漢字書寫不正確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讀音相同或相近而誤寫。根據聲韻拼合規律,普通話中約有400個音節,而漢字卻有幾萬個,這就導致漢字音同或音近現象的大量存在,在書寫時就容易出現錯誤,如把“誣陷”寫成“污陷”,“鍛煉”寫成“鍛練”等;二是增減或誤寫漢字筆畫。筆畫是構成漢字字形的最小單位,增加或減少筆畫數以及誤寫漢字的筆形、錯誤運用筆畫的組合方式都會導致漢字書寫錯誤,如“折”寫成“拆”,“衰”寫成“哀”等;三是增減或誤寫漢字部件。部件是由筆畫組成的構字單位,合體字由多個部件構成,增減或誤寫漢字部件以及錯誤使用合體字部件的組合方式都會造成書寫錯誤,如“避暑”寫成“避署”,“清晰”寫成“清淅”等。
(二)規范書寫漢字的能力
規范書寫是漢字書寫能力的重要要求。很多大學生忽視了漢字規范書寫的重要性,認為把字形寫正確就可以了,其實字形正確不一定符合規范。大學生漢字書寫不規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漢字書寫筆順不符合規范。書寫漢字時應該按照國家語委在《現代漢語通用字表》《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范》以及《GB13000.1字符集漢字筆順規范》等文件中規定的漢字筆畫順序,否則就容易出錯;二是不書寫規范漢字。“從社會用字來看,不規范的現象主要有使用不規范的簡化字、濫用和錯用繁體字、使用已經被淘汰的異體字以及寫錯別字等。”[2]國家有關部門發布的經過簡化和整理的字表,如《簡化字總表》《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等對漢字的規范做了規定,為我們使用和推行規范的漢字提供了理論依據;三是書寫姿勢不規范。書寫姿勢包括書寫時的坐姿和握筆的姿勢。規范的書寫姿勢是前人根據漢字的結構特點總結出來的,不僅有利于漢字書寫的流暢、整齊和美觀,而且也有利于身心健康。
(三)藝術書寫漢字的能力
藝術書寫是漢字書寫能力的最高標準。大學生漢字書寫中“龍飛鳳舞、字跡模糊、潦草難認”等現象很普遍。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所表達的意義通過漢字的形體結構展示出來。只有通過書寫,漢字的構形理據和漢字的結構才能很好地把握,才能感受到漢字的無窮魅力。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自文字至文章》中說中國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漢字的美感通過書寫展示出來就是書法藝術,“書法是與中國人日常生活聯系最緊密、參與最廣泛、最受人們喜愛并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國傳統藝術,深刻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審美意境和藝術精神。”[3]因此大學生在書寫漢字時不僅要了解漢字的書寫規則,掌握漢字的字形和書寫技能,努力做到準確規范,同時還要努力提升漢字書寫的能力,這不僅能讓字寫得更加好看,同時還能提升大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在書寫過程中領略博大精深的漢字文化和書法藝術。
二、影響大學生漢字書寫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中小學書寫基礎不牢
漢字書寫一直都是中國傳統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周禮》記載:“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漢書·藝文志》:“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其中的“六書”就是指識字寫字教育。在漢字書寫面臨信息技術挑戰的今天,學校更應該加強漢字書寫教育。從1998年開始,教育部先后出臺了《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寫字教學指導綱要(試用)》《教育部關于在中小學加強寫字教學的若干意見》《教育部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等文件,旨在通過政策引導讓中小學教育工作者認識到開展寫字教學的重大意義。2011年8月,教育仍部實施了《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意見》明確強調“為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提高國民素質,有必要在中小學加強書法教育。”
漢字書寫是教育的基礎,同時也是中小學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盡管相關部門多次出臺相關文件要求加強漢字書寫教育,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中小學漢字書寫教育仍未落到實處。郭婧在研究中指出:“在學校教育中,高升學率依舊是學校追求的教育宗旨,學校的教學水平主要集中體現在升學率上,因此對漢字書寫不夠重視,對學生的漢字書寫規范也不做要求。學生漢語能力的普遍下降,學生漢字寫字能力的退化,都逐漸被漢字書寫規范教育所忽略。”[4]中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的基礎階段,如果中小學階段不能很好地掌握漢語知識,沒有打下牢固的書寫基礎,進入大學后漢字書寫能力就很難得到快速提升。因此中小學時期漢字書寫基礎是影響大學生漢字書寫能力的重要因素。
(二)高校母語教育邊緣化
漢語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語,不僅是我們傳遞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同時也是傳承中華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母語是熔鑄我們心靈智慧和文化血脈的基因。學習母語就意味著在這個語言世界中成長。母語能力越強,學習其他文化知識才越便捷。”[5]大學生在接受了中小學語文教育之后,還有必要進一步學習母語知識。作為非中文專業的公共基礎課,大學語文在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和母語能力的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自1978年在匡亞明先生和蘇步青先生等有識之士的倡導下重新開設大學語文課程到現在,大學語文教育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也存在很多的問題。特別是近年來,高校母語教育遭遇邊緣化。“當歷史的車輪跨入21世紀,大學語文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尷尬局面。有的高校正以‘大學人文取代‘大學語文;不少高校重視各種實用的專業課程,大學語文不得不‘讓路,課時被不斷壓縮、削減或干脆取消。”[6]
當前許多高校過分強調專業知識和外語(特別是英語)的學習,從而忽略了培養大學生的母語能力。在目前高校的課程設置中,大多都缺乏公共漢語類課程,對漢字漢語的基礎知識,諸如漢語的歷史和特點、漢字的產生和演變、漢字的性質和結構、漢字的使用規范以及國家的語言政策等,非中文專業的大學生知之甚少。非中文專業的大學生知之甚少。然而對英語的重視程度卻讓人吃驚,從幼兒園開始一直到碩士、博士,英語都是必學的科目之一。每個大學生從入學開始就擔心自己的英語四六級考試能否通過,卻很少有人會為自己的母語水平擔憂。這不是因為大學生母語水平特別高,而是高校母語教育邊緣化,沒有引起教育部門和廣大師生的足夠重視。
(三)評價考核機制缺乏
在目前的漢字書寫教育中,評價機制還不健全,考核體系還不完善,這也是影響大學生漢字書寫能力的重要因素。教育部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于2006年8月28日正式頒布了《漢字應用水平等級及測試大綱》,并于2007年下半年開展試點工作。從測試的情況來看,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也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等級標準、試題結構、評判體系等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完善;還沒有在全國范圍內展開測試,測試的對象大多是教師、編輯、記者、校對以及公務員等在職人員。漢字應用水平測試也沒有與相關職業資格認證聯系起來。因此在大學生看來,漢字應用水平測試遠遠沒有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計算機等級考試以及普通話水平測試那么重要。
為促進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提升,部分高校已經成立了語言文字測試中心,對大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和漢字書寫應用能力進行測試。一些師范院校在培養師范生的過程中,也強調了學生的漢字書寫能力,比如要求學生練習“三筆字”(鋼筆字、粉筆字、毛筆字)。然而在實際的測試和訓練中,沒有把漢字書寫能力納入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中去,缺乏一整套評價和考核體系。這會對大學生在漢字書寫方面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很多大學生認為漢字寫好與寫壞一個樣,鍵盤輸入可以代替紙筆書寫,除了考試需要寫字以外,很少有機會拿筆寫字。其實,考核評價不僅僅是讓學生獲得一個分數或者合格證,重要的是通過考核評價來引導大學生學習母語,激勵大學生提升漢字書寫水平。缺乏科學合理而有可操作性的評價體系,對大學生漢字書寫能力的提升無疑會產生重大影響。
(四)信息技術的沖擊
作為傳承中華文明載體的漢字,其書寫和使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美國《洛杉磯時報》2010年7月報道稱:“當中國人擁有手機、智能型手機、計算機這類電子工具越多,他們就越沒有機會一筆一劃地書寫中文。無論是使用計算機打字或發手機短信,大多數中國人是使用一套羅馬拼音系統,你只要打出這個字的羅馬拼音,就會出現一堆中文字供你選擇。這樣的結果導致產生一種奇怪的新型文盲:書寫困難,無法寫。而這是中國特有的現象。”這些觀念同樣影響到在校的大學生,很多學生記筆記、做作業、寫論文、查資料等都用電腦,寫字的機會越來越少,字也就越寫越差。
在多元文化和信息技術的影響下,人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網絡化、無紙化辦公的逐漸推進,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除了偶爾的簽名以外,幾乎沒有用筆寫字的機會。傳統的漢字書寫逐漸被鼠標、鍵盤錄入所替代,引起社會和理論界的廣泛關注。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對漢字書寫的影響也不例外,一方面信息技術的普及讓我們減少了書寫漢字的機會,另一方面也讓我們感覺到漢字書寫越來越不重要。久而久之,我們主觀上忽視了漢字書寫的重要性,也忘記了漢字的結構,在理解漢字時也喪失了對漢字美感的欣賞。電腦及漢字輸入技術帶給我們便利的同時,我們的字卻越寫越難看,“提筆忘字”現象越來越普遍,曾經輝煌的漢字書寫正面臨巨大的危機。
(五)不良語言環境的干擾
不良的語言文字環境嚴重干擾了大學生漢字書寫能力的提升。當前對大學生來說影響最大的應該是網絡語言。網絡語言因其言簡意賅、方便快捷、具有創新性、形象生動、詼諧幽默等特點受到了廣大大學生的歡迎。“大部分‘網語是網民為提高輸入速度,對一些漢語和英語詞匯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造,對文字、圖片、符號等隨意鏈接和鑲嵌。從規范的語言表達方式來看,‘網語中的漢字、數字、英文字母混雜在一起使用,會出現一些怪字、錯字、別字,在現實中完全是病句,但在網絡中,卻成了特定的語言符號。”[7]大學生卻把這些網絡語言運用到現實的漢字書寫交流中,比如“妹紙、灰常、886、O(噢)”等網絡語言會經常出現在大學生的書寫中。
除了網絡語言之外,校園內外語言文字使用中的失范現象也會對大學生產生不良的影響。校園是大學生生活學習的重要場所,校園內部語言文字使用會對大學生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教師板書、校園宣傳欄、標語、規章制度以及各種標識等用字用語出現錯誤或者使用不規范都會嚴重影響大學生漢字書寫能力的提升。校園之外的社會公共場所語言文字使用不規范現象更是層出不窮。比如廣告語言,為了達到應有的目的,廣告語言追求新奇來吸引消費者的眼球,故意把很多成語亂改,比如“默默無蚊”“晉善晉美”等廣告詞。還有一些道路標志牌、宣傳語以及書籍報刊等語言文字使用不規范,無形之中都會影響大學生對漢字形音義的把握,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日常漢字書寫。
三、結語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系統,但實際上它的功能早已超越了書寫符號,成為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漢字書寫教育是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大學生不僅要把漢字字形書寫準確,還要把漢字寫得規范和藝術。“書寫規范從傳承的審美取向中走來,彰顯出中國人對文字內蘊的深刻明察所帶出的對文字的敬畏。筆底的流美是心中流美的外化。”[8]影響漢字書寫能力的因素很多,我們要針對這些因素以及大學生的特點來探究對策,以便更加有效地提升大學生的漢字書寫能力,引導大學生弘揚和繼承悠久的漢字文化。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科研項目[項目編號:14SB0225]、四川文理學院校級科研項目[項目編號:2012R023Y]。)
注釋:
[1]施正宇:《論漢字能力》,世界漢語教學,1999年,第2期,第86-92頁。
[2]吳建生:《出版物中規范漢字使用應注意的幾個問題》,編輯之友,2003年,第3期,第72-75頁。
[3]夏東榮:《中國書法: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藝術百家,2013年,第1期,第116-125頁。
[4]郭婧:《論中小學漢字書寫規范教學》,現代教育科學,2014年,第5期,第146-147頁。
[5]周金聲,劉夢偉:《大學生母語水平狀況調查及其改善對策——以湖北工業大學為主要案例》,湖北工業大學學報,2013年,第6期,第61-65頁。
[6]王步高,張申平,楊小晶:《我國大學母語教育現狀——三年來對全國近300所高校“大學語文”開課情況的調查報告》,中國大學教學,2007年,第3期,第19-22頁。
[7]張建沖:《論網絡用語與語文規范化》,電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第34-37頁。
[8]李覲:《書寫規范的審美價值》,讀書,2011年,第11期,第164-167頁。
(丁慶剛 四川達州 四川文理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 6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