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行各版本初中語文教材中入選的宋詞篇目與編排形式各有不同,如蘇教版是“年級分散式”,滬教版是“單元集中式”,人教版則是“文白混編式”,可見當前的宋詞選編理念比較模糊。將“生活化”教學理論作為選材前提,遵循“拓撲”科學原則系統編排教材,關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和興趣增長點,或許可以對初中語文教材宋詞選編的途徑提供借鑒。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理論 “拓撲”序列 “最近發展區” 興趣生長點
一、遵循“生活化”教學理論,恰當選材
所謂“生活化”教學,就是反對理性、僵硬和呆板的教學,提倡真實、體驗和理解的教學。[1]在教育領域有這樣一種說法:“教師成為駕駛員(通常駕駛的是別人的車),而學生最多是旅客,更糟的是成為被驅動的物體。”[2]德國哲學家胡塞爾最早提出了“回歸生活世界”的口號。此后各學科提倡生活化教學的呼聲日益高漲。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盧梭提出的自然教育,19至20世紀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和“從做中學”等教育論斷以及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論都是強調回歸生活世界的典型代表。
遵循“生活化”教學理論,在教材選文方面應當滿足以下要求。
(一)切合“課標”選文標準
在語文教材的編選歷史上,“文質兼美”是我國語文教材選文一脈相承的標準。在遵循“課標”選文標準的大前提下,結合對以往教材宋詞選文篇目的分析,尤其是重點作家作品與傳統選文的研究,著重從時代性、啟發性兩個方面提出選文的標準。
首先,宋詞選文應當首先注重時代性這一特征。許多詞作之所以被學生“拒之門外”,常常是因為教材沒有與時代發展聯系起來,學生從冰冷的文字中觸摸不到作者跳動的思想和心緒,自然不會產生學習的興趣。因此,宋詞選文首先要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立足現實,立足生活。富含生活氣息的作品,如描繪田園生活題材、心懷報國之志題材以及抒發離愁別恨情緒題材,等等,都是能夠滿足生活化教材要求的題材,只有巧妙地將詞人的處境與當代社會生活有機契合,才可以觸動學生的心靈,使其對宋詞多一分理解和共鳴。
其次,“生活化”教學還要求宋詞選文要對現實生活具有啟發性。由于初中語文教材中所選的宋詞都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學生學習宋詞的過程也可以看作是他們與古人進行對話的過程。宋詞對于青少年思維發展的作用除了于或婉約或豪放的語言文字中讓學生感受到鮮明的形象、引發其想象之外,還能夠使學生在跳躍的文字與情思中培養直覺思維與對事物的頓悟。[1]可以達到啟迪學生對自然、對人生產生獨特體悟的目標,使學生思維的靈敏性和獨特性得到提升。
(二)增強學生的體驗性
增強學生的體驗性,對于宋詞選編而言,主要是指在初中語文教材宋詞選編的過程中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其中,而不是成為被動地接收知識的容器。體驗是學生主體在教學活動中的個性化感受,這種感受的最初形態是零亂的、感性的,它們要成為學生個人的財富,還有一個內化的過程。拉近宋詞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距離、讓學生在學習宋詞的過程中能夠融入自己獨特的生活體驗,將生活化教學理論應用于教學實踐中,才是提高初中宋詞教學效率的必由之路。
在教材編寫過程中提高教材與學生的互動性,引導學生全面、直觀地了解有關詞作、詞人等多方面的文學知識,如詞人的寫作背景,從而在學生腦海中形成一個血肉豐滿的詞人形象以及生活環境,對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大有裨益。只有當學生對文本及其廣泛的社會背景能夠進行自主的解釋和認識,而非被動接受時,他們才能真正體會到閱讀的趣味以及其所帶來的成就感,才會真正積極主動地探究體驗文本。[2]具體的展示方法既可以借助教材的注釋系統等作文字描述,也可以借助音像材料等為學生呈現豐富的體驗性教材,達到學生自我感悟、自我體驗、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心靈對話的境地。
(三)體現地域文化特征
地域文化,就是最能夠體現出一個區域或者說一個空間范圍的特點的文化類型。不同的地域文化影響著一方獨特的經濟、政治、教育等,也因此造就了一方有特色的人。關注宋詞選編的地域性,有利于挖掘不同區域豐富的歷史文化寶藏,保護個性鮮明、輝煌燦爛的文化板塊,立足于日常生活,積極推進地域文化的創新和進步,促進地域之間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努力構建符合時代特征和人民群眾要求的新文化。滬教版教科書作為在我國南方地區頗具影響力的教材,在宋詞選文方面很好地體現了濃郁的南方地域特色,蘇教版在這一方面則稍遜一籌。事實上,蘇州地區可以充分借助吳方言的語言特色,在初中階段開設特色課程,將吳方言與宋詞融合交匯,淋漓盡致地展現宋詞之美。
二、遵循“拓撲”科學原則,系統選編
在課程編排中,常常會運用拓撲排序進行教學計劃的課程安排,這種基于拓撲排序的教學計劃課程安排可以有效解決課程之間先后順序的問題,從而使得教學計劃安排更加合理化。將拓撲序列的排序工程原則運用到宋詞選編中,亦可以提高宋詞選編的科學性。
(一)遵循“拓撲”序列篩選宋詞
可以根據詞人作品在宋代的影響力大小以及詞作品的特點是否符合初中生的掌握水平,將主要詞人代表列舉出來,事實上,在拓撲科學排序的理念下,可以產生多種詞人作品的順序,如:蘇軾-辛棄疾-李清照-柳永-范仲淹-岳飛,也可以是復雜的排序,如:蘇軾-辛棄疾-李清照-柳永-歐陽修-晏殊-秦觀-范仲淹-岳飛,等等。具體選擇哪些詞人的哪些作品,還需具體針對作品的特點及單元版塊需要進行具體分析。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蘇軾的作品是最受初中生歡迎的,原因在于其豪邁開闊的氣勢在文字的表達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最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因此特選舉了蘇軾的7首作品列入參考范圍,如《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等,兼顧豪放派與婉約派風格;辛棄疾的受歡迎程度僅次于蘇軾,辛棄疾較具影響力的代表性作品以豪放派作品為主,如《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菩薩蠻(郁孤臺下清江水)》《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等。
(二)各冊教材以螺旋式結構呈現
若是僅僅將宋詞以層層遞進的形式隨意編排到三個年級六冊課本之中,還不能說這就是“科學”的編排,我們還需注意宋詞篇目呈現的前后連貫性,或者說,宋詞篇目的呈現需遵循“螺旋式上升”的結構。讓學生從七年級起就開始接觸學習比較高深難懂的宋詞知識,之后隨著學期的推進和年級的升高,多次反復學習,逐漸加深理解,這樣就能真正掌握它。
在各種版本的初中語文教材中,一般都是三個年級六冊課本,因此我們以七年級上、七年級下、八年級上、八年級下、九年級上以及九年級下六冊課本為編排范疇,探尋宋詞編排的合理途徑。特劃分三個梯度以示參考:梯度一,《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等;梯度二,《江城子·密州出獵》《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等;梯度三,《念奴嬌·赤壁懷古》《菩薩蠻(郁孤臺下清江水)》《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等。在劃分宋詞的梯度之后,依據不同年級發展水平的特點,分別將3個梯度的宋詞按照螺旋式結構編排到教材之中,如在七年級設置最為淺顯的第一梯度的宋詞,在八年級設置第二梯度的宋詞,以此類推,逐步加深宋詞的難度和廣度。
(三)以層進式結構安排宋詞選文
以層進式結構安排宋詞選文指的是在確定了宋詞的選篇之后,以逐層推進、逐步深入的方式安排選文,使之形成由此及彼、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結構。
首先,按照層進原則確定20首詞作的分布范圍,但是考慮到初三年級即將面臨中考的現實因素,所謂的層進式尤指七、八兩個年級,即每個學期的篇目應逐漸累積,難度也應逐漸增大。至九年級則以鞏固為原則,數量上應當逐步減少,難度上基本與八年級持平,不宜選擇過于艱澀的篇目。分別以課文或誦讀篇目的形式將20首宋詞分散在三個年級六冊教材中,七年級上學期只編排2首誦讀課文,目的是在學生正式學習宋詞之前進行“預熱”,這個階段的學習不對詞作品的內容、手法以及詞的特點等進行詳細介紹,只要求學生達到誦讀欣賞的程度,體會詞的語言美、節奏美即可;在七年級下學期開始講授宋詞課文,但是數量最好不要超過2篇。從問卷調查結果來看,對于初三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對七年級學習的新知識掌握程度較差,容易遺忘。到了八年級上學期,正式進入宋詞的系統掌握階段,尤其是八年級上學期階段,在前面兩個學期奠定了宋詞掌握基礎的前提下,擴展宋詞的篇目、加深宋詞的賞析程度(可以專設宋詞單元以求全方位、多角度把握宋詞的類型,等等),尤其應注意結合詞人所處背景特點進行介紹,因此這一學年以安排9至11首宋詞為宜,并且根據篇目的重要程度作出不同安排,如將其中4至5首作為課文內容,將4至6首作為誦讀篇目,妥善處理二者的關系。到了九年級階段,則安排少量宋詞(3至4篇)進行鞏固、強化即可。
三、遵循學生發展原則,循序漸進
在初中語文教材的選編方面,除了遵循教學實踐原則、遵循“拓撲”排序結構之外,還要關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關注學生的興趣點,關注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將宋詞絢麗的辭藻、豐富的意境、優美的韻律以及深刻的哲理科學巧妙地傳授給學生,使他們在初中階段培養基本的宋詞賞析能力,為高中階段進一步的宋詞賞析奠定牢固基礎。
(一)關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所謂的“最近發展區”,通常描述為“學習者分別在獨自工作時和受到更有經驗的人幫助或與他們合作時所表現出來的解決問題能力之間的差距”[3],在宋詞教學實施之前,教材的選編也應當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需要,為學生搭建適當的“支架”,更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宋詞。這個“支架”可以是現代音樂。若將宋詞與現代音樂做對照,那么“詞牌名”相當于現代音樂的曲調(如C調、D調、E調等),“片(或稱‘闕)”相當于歌詞的段落,詞的類型包括豪放派、婉約派就好比現代音樂包括流行、搖滾、鄉村等類型。
以學生較為熟悉的現代音樂作為學生了解和掌握宋詞的引導、對照性材料,可以較為周全地照顧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學生在現代音樂這個“腳手架”的幫助下順利地過渡到宋詞的學習之中。
(二)觸發學生的興趣生長點
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認為,興趣是活動的原動力,“一個對象或一個觀念里面有了興趣,勝過其他的原動力,鼓勵人們去行動”。[4]宋詞顯然遠離當代中學生所生活的時代,宋詞對于他們來說太過莊重,也太過含蓄,不太容易接受,然而,他們卻對當代流行熱點充滿了好奇。既然流行熱點是學生關注的焦點,我們何不以此為契機,借助這些流行熱點,來幫助學生們學習宋詞呢?在流行熱點中挖掘資源,把它們用于我們的宋詞教學之中。同時,我們要引導學生客觀地理性地對待這些流行熱點,讓學生在更廣泛的意義上,以更寬廣的視野來了解和接受古典傳統文化的精髓,讓學生們具備自我評判辨別的能力和甄選識別的眼光,這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是極其有利的。[1]可以說,古詩詞負有促進學生情感豐的富和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從而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之責。
注釋:
[1]張小杰:《生活化教學背景下高中古詩文教學探究》,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2][美]小威廉姆·多爾:《后現代課程觀》,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8頁。
[3]何善亮:《“最近發展區”的多重解讀及其教育蘊涵》,教育學報,2007年,第4期。
[4]姜文閔譯,杜威著:《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參考文獻:
[1][德]胡塞爾.現象學的觀念[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26.
[2]付云.初中古詩文教材選編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3]李雅麗.初中語文體驗式閱讀教學探索[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4]狄金霞.初中古詩文教學引入流行文化元素的實踐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5]茹聰建.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淺探[J].新課程(中旬),2012,(07).
(王姚姚 浙江杭州 杭州旅游職業學校 31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