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菊萍(宜興214221)
淺談自然花貨紫砂“竹編潘壺”的藝術美
錢菊萍
(宜興214221)
“潘壺”是紫砂壺器中的經典款式,它小巧玲瓏卻古樸大方,代表著父母對女兒出嫁時的祝福,又有對未來的美好祝愿,“潘壺”自誕生起便成為一代傳承之經典。在“潘壺”的基礎上以竹編裝飾,為此款紫砂“竹編潘壺”的特色。此壺通身是竹,竹子編排的外形細密精致,實在讓人贊嘆不絕。
紫砂竹編潘壺;自然花貨;藝術美
“潘壺”是清代中期代表性的一款紫砂壺,為光器傳統造型之一。雖然器型變化并不復雜,也少裝飾,但卻呈現出大氣、簡練、明快的藝術風格,再加上傳統形態的壺把和微拱起的壺嘴形成了完美的結合,為藏家所贊賞。近兩個世紀以前燒制的 “潘壺”,大多數隨著19世紀六、七十年代潘氏家族的迅速衰敗而流散,目前存世數量不多,但是品質卻非常穩定,保持了相當高的水準。然而,在“潘壺”的基礎上以竹編裝飾外部,使壺器變成了新款的紫砂“竹編潘壺”(見圖 1),又別具一番風味。

圖1 竹編潘壺
燒制紫砂“竹編潘壺”所用的泥料為紫泥,產于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黃龍山一帶,在約1 180℃的窯爐中燒制而成。這種泥制成的茶壺透氣性好,熱淋變色率高,易掌控沖泡時間,養成后更顯高貴迷人,是茶具中的上品。紫砂“竹編潘壺”的色澤和潤喜氣,質感細膩;壺腹如鼓,向下緩緩收底;壺肩之處略微收縮成短小壺頸,整體氣質豐腴而飽滿,不失典雅;壺蓋微微隆起,壺的嘴、把、鈕取竹段的造型,生動自然、挺拔清秀。而壺器的主體外圍均以竹編造型,細密規則,令人賞心悅目。
“潘”者,即潘仕成。潘仕成是清代嘉慶至道光年間廣東番禺人,先世廣東莆田,以鹽賈起家,道光十三年(1833年)京畿荒旱,以副貢捐輸賜給舉人,官至兩廣鹽運使,在廣州建“海山仙館”,臺榭種花,極人工之勝。閩人多嗜茶,特往宜興定制茗壺,以壺蓋唇外刻陽文篆書“潘”字印為識,流傳至今,人稱“潘壺”。晚清時期,有名仕到宜興訂壺,作為往還交際之用,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潘壺”。據李景康、張虹 《陽羨砂壺圖考》:“(仕成)先世以鹽賈起家。(其)歷官至兩廣鹽運使。……德畬嗜茶,特制茗壺,以壺蓋唇外,陰文篆書“潘”字印為識,至今流傳,粵人名之曰‘潘壺’。”這款紫砂“竹編潘壺”就是以“潘壺”為基礎而設計成型的,它是梨形的變異修整,器型高,為“高潘壺”的一款。紫砂“竹編潘壺”的壺身如梨,高腳如銅器,高虛蓋與身相接,蓋板寬厚,壓住壺口;圓球形的一段彎曲呈S狀的竹枝形壺鈕,一彎向上仰展的嘴,壺把稍瘦,下部有垂耳,與高身壺之嘴相平衡,適應廣東烏龍茶的沖泡。
在世界文化歷史的進程中,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人的思維方式與以西歐為主的西方人的思維方
紫砂“竹編潘壺”在思想和情感中融合,在品位和格調中提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做到飄逸灑脫、高風亮節,由此,紫砂“竹編潘壺”的品格與藝術得到升華。而壺身的竹編干凈利索,處理細致到位,使此款紫砂“竹編潘壺”好似高風亮節的人生,給人以無限遐想的空間和無法忘懷的魅力。
從美學藝術角度講,自然就是美。紫砂“竹編潘壺”的竹編裝飾和竹段造型,實現了竹文化從抽象回歸具體的精神形態,為中國紫砂壺裝飾圖案增添了光輝的一筆。但從中華民族文明的發展而言,這些觀念主要來源于原始農耕生產與存在要求而引發的對自然的崇拜,起源于人們采集和耕作活動過程中的祈福之愿。人類不但用實用的方式認識世界和崇拜世界,還能以審美的、藝術的方式認識世界和掌握世界。正如這款紫砂“竹編潘壺”,它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實用,還能使人感覺到竹的靈氣,感受到了豐富多元的文化在紫砂壺器上的深刻體現。
[1]章熙.淺談中國文化中對天、地、人之間關系的感悟[J].美術界.2011(05):78.
[2]楊雙.中國傳統圖形在現代設計中的運用[J].社科縱橫.2009(09):149-150.
2015-07-16式,各自有著不同的特點,產生出不同的思維方式,因不同的地域環境、文化背景等諸多因素使東、西方人在宇宙觀、世界觀以及思維方式上都有不同。東方人在思維方式上注重綜合的考慮,帶有領悟、神秘性和求同性的特點。“天人合一”、“至和達到”變現中國人求內在統一和顧全大局的思想。中國民間多注重整體性和辯證性,強調事物間的普遍聯系,主張和諧美、自然美的統一。造型美觀、內容廣泛多樣,大多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樸實無華、樂觀向上的感情色彩。正如這款紫砂“竹編潘壺”,它的壺嘴、壺把、壺鈕取竹段的造型,竹段的元素可使人感覺到竹的靈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