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鴿鴿
【摘 要】作為膾炙人口的名篇,朱自清的名作《匆匆》語言極富感染力,曾被眾多名家翻譯,其中朱純深和張培基的譯本最為經典,本文從翻譯目的論角度,以目的、連貫性、忠實性三個原則為基礎來對比分析朱純深和張培基的譯本。
【關鍵詞】翻譯目的論;匆匆;目的;連貫;忠實
一、引言
《匆匆》因其句式工整、節奏強烈、富有詩意備受讀者喜愛,這篇文章有多個譯本,本文主要從翻譯目的論角度來賞析兩位名家朱純深和張培基的譯文。
二、翻譯目的論
20世紀70年代,功能派翻譯理論興起于德國。凱瑟琳娜·萊斯發展了以源文與譯文功能關系為基礎的翻譯批評模式,提出了功能派理論。漢斯·弗米爾提出了目的論,將翻譯研究從原文中心論的束縛中擺脫出來。賈斯塔·霍茨提出翻譯行為理論,該理論將翻譯視作受目的驅使的以翻譯結果為導向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弗米爾后來將這些理論融合起來,進一步完善了翻譯目的論。
三、目的論的原則
弗米爾認為,每一種翻譯都指向一定的受眾,翻譯是為某種目的產生的語篇,目的論用充分性而非等值作為評價譯文的標準。在翻譯過程中,目的論要求遵循目的原則、連貫性原則和忠實性原則。
(一)目的原則
目的論認為,所有翻譯活動遵循的首要原則是“目的原則”,即翻譯應能在譯人語情境和文化中,按譯入語接受者期待的方式發生作用。
“沒有聲音”“沒有影子”朱用了soundless和traceless兩個詞就巧妙地表現了時間的來去匆匆不留痕跡,張用了without leaving a trace也表達出了原文意思,翻譯提倡做到“信達雅”,朱的譯文合轍押韻,做到了“雅”,譯出了原文的詩意和美感。“輕輕悄悄地挪移”張用softly and stealthily兩詞壓頭韻,讀起來朗朗上口,這篇文章的主要讀者就是喜歡散文和詩歌這種風格的,所以要盡量譯出美感。朱用furtively,這個詞最常用的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這個意思,影響畫風。原文中用“汗涔涔”和“淚潸潸”形容汗水和淚水不斷流下,朱用start表示額頭開始出汗,well up表示如泉水般流出涌出,感情過于強烈;而張用ooze表示汗水一點點從額頭滲出,trickle down表示眼淚滑過臉頰,準確細膩地傳達了作者對時間流逝的惋惜之情,生動傳神,畫面感強,譯出了原文疊字的詩意和韻味。
(二)連貫性原則
連貫性指譯文必須符合語內連貫的標準,即譯文具有可讀性和可接受性,這要求譯者把握中英兩種語言的特點,盡量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做到前后連貫,語言流暢。
“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來去的中間,又怎樣的匆匆呢?”這句譯文朱用疑問語氣,3個分句一一對應原文,雖然也表達出了原文意思,但顯得比較雜亂;張用感嘆語氣,追求意合,用一個長句表達原作意思,簡單明了。
(三)忠實性原則
忠實性原則指原文與譯文之間應該保持內容思想風格等的一致,這就決定了我們在翻譯中要把握中英語言背后文化的差異,弄清原文含義,從而再現原文。
“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表達時間流逝,朱直譯為my hands are empty,不太恰當,手里邊有沒有東西說的是具體的東西,時間是握不住的抽象概念,張用my quota of them則恰到好處。“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中“不能平的”朱翻譯為it is not fair,因為公平要求是相對的,而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此處沒有比較對象可言,所以用fair不妥。相反的,張翻譯為take it very much to the heart,是“十分在意”的意思,表達作者對時間流逝的無奈,更加忠實于原文。四、結論
綜上所述,譯文難免都打上了作者自己的烙印,但朱純深和張培基二位大家的翻譯皆是字斟句酌的上乘之作。 整體上來講,筆者認為張培基的譯文略勝一籌,原因在于他遵循了目的論的三大原則,用英語準確無誤地再現原文的神韻。
參考文獻:
[1] 戴桂珍.譯者風格的生動對照——朱自清《匆匆》的兩種英譯文對比分析[J]. 黎明職業大學學報,2004,(04):38-41.
[2] 肖小燕.《匆匆》詩化語言的成功再現——賞析朱純深譯《匆匆》[J].科教文匯,2008,(01):13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