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林
【摘 要】現代陶藝教學因其形態語言、工具材料與實踐操作的特殊性,能夠有目的、有計劃地為學習主體創設與培養目標緊密相關聯、與主體身心發展相聯系、與未來社會要求相吻合的教學生態。通過陶藝教學的視覺形象感知、材料語言刺激和實踐操作激勵等有效手段激發主體的創造性思維,有助于主體創新意識的自我實現與創造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現代陶藝;教學創新意識;自我實現
現代陶藝教學區別于傳統的陶瓷技術訓練的概念,它將現代藝術創作思維方式和表現方法融入傳統的陶藝教學之中,傳承并力求突破傳統的陶藝制作觀念,以著力于發揮學習主體想象力和創造力為目標的新型藝術創作形式,為學習主體提供了一個無比廣闊的想象與創造的空間。因此,在現代陶藝教學中,要時刻把握住現代陶藝直觀、生動、形象、富于創造等特性,激活主體的興趣,啟迪主體的想象,拓展主體的思維,真正實現現代陶藝教學和創新教育的有利結合,以促使主體創新意識的自我實現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一、豐富視覺形象的感知,激活主體
的興趣,促進主體創新意識的萌發
豐富的陶藝形象感知是主體獲得感性經驗積累和大量知覺儲備的源泉。實踐證明,大容量的感性信息有助于學習主體捕捉和把握有利于陶藝創造的素材與機會,從而成為主體實現成功創新的一把金鑰匙。因此,在現代陶藝教學中,應該充分利用陶藝的形、色、材質、表現手段等一切可感知的資源,引領主體去體驗陶藝的魅力,激活陶藝學習的興趣。
二、發揮材料語言刺激,啟迪主體
的想象,促進創新意識的完善
在現代陶藝教學中,充分發揮陶藝材料語言的積極刺激作用,對于啟迪主體想象,促進主體創新意識的完善具有強勁的推動意義。
(一)敏銳的觀察力是開展想象的動力,也是完善創新意識的必要條件
所謂觀察力,是指主體通過視、聽等分析器的活動,獲得感性知識的能力。它是想象的基礎,是信息吸收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在現代陶藝教學中,除了應經常性地展示能激起主體聯想的圖片、影像等陶藝材料素材,還應有計劃的、有意識地促進與擴大主體對周圍生活的觀察內容,引導主體持久的觀察記憶,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以攝取和提煉有益的信息精華,從而不斷擴大頭腦中的關于陶藝材料創作的形象儲備,豐富主體的陶藝創造想象。
(二)探索求異是想象力發展的有效手段,是完善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
眾所周知,陶泥的可塑性很強,任意揉搓捏刻皆可成型,且可以不拘泥于章法,有意或無意的塑造都能產生頗有新意的造型。因而,陶藝材料語言這種有利的優勢,讓主體能勇于和敢于探索求異,從而能調動主體強烈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不斷促進創新意識的完善。
三、實踐操作激勵,拓展主體的思維,
促進創新意識的實現
在現代陶藝教學中,應尊重主體的自主性和創造性,鼓勵主體的“創”與“造”,切忌“包辦”和“灌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應賞識主體的各種新穎、獨特的創造性行為和成果展示,激勵他們大膽嘗試,勇于實踐,激發他們的創造欲望和信心,同時更要鼓勵學習主體的個性發展,培養其敢于質疑、大膽求真的學習態度。
1.在現代陶藝教學中,主體可以用最直接的操作方法在實踐中接觸陶藝的工具材料并進行自由大膽的藝術表現。泥土中寄托了學習主體不同的情緒與愿望,泥團在主體游戲般的實踐操作活動中被賦予了生命。與此同時,教師適時、適當地引導主體從某一個表現對象出發,多角度地去聯想、去分析,去努力尋找材質的多種變化及形態創意的方法,消除心理定式的消極作用。在這種玩耍性的陶藝實踐操作活動中,主體獲得的不僅是一種現成的陶藝材料印象,更是一種尋找材料語言變化的思維創新意識和方法。主體操作實踐的機會擴大了,創新的意識會逐漸增強,創造的成果自然會豐富多彩且形態各異。
2.應鼓勵主體的個性實踐,培養主體的創新
態度。教師要注意保護主體的獨特個性,并給予其發揮個性的空間。在現代陶藝教學中,教師應鼓勵主體大膽質疑,培養主體樂思、善疑、敢于發表不同意見的創新精神,并對主體表現出的新穎獨特的見解予以積極評價,使主體個性特長得以發揮。例如:在操作實踐過程中,有主體提問:在泥條盤筑瓶罐時,可否在泥條與泥條之間用卷曲和折線等花紋間隔以取得鏤空效果?一般以為,從陶泥的干濕、受力、風干等特性考慮,這樣的變化容易變形、斷裂。但主體思維的獨創性,比起按部就班的盤筑操作是值得鼓勵的。于是,在積極肯定主體的問題后,與主體共同去分析可能出現的困難,并鼓勵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主體在尋找解決方法的過程中無疑得到了創造力發展的機會。又如:在講解陶藝中的拉胚、手捏泥、盤筑、打泥板等成型方法后,讓主體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形式分組進行創作,讓他們在陶藝實踐活動中自由地表現,以發掘其藝術個性,開啟心智,鼓勵創造出“有悖常理”的反叛作品。
3.創設有利于主體拓展思維實踐操作的機會,讓其體驗創新快樂,有助于主體創造能力的培養。良好的教學環境,對于激發主體的創新興趣,活化創新思維,培養創造能力是一座不可或缺的橋梁。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語言、設備、環境、活動等各種手段,創設出具有創新氛圍的教學情境。如發揮語言和情緒的魅力,加強教學的感召力。又如強化主體參與意識,創設創新活動情境:展評課堂作品、觀摩櫥窗展覽等這種利用主體特有的自身創新資源的活動形式,可以讓每一個主體都有機會、有可能展示自己的陶藝創新成果,并對他人的陶藝作品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不做優劣的終結性評價,允許“標新立異”,鼓勵“異想天開”,讓主體感受自己的智慧與創造,體驗創新的快樂,從而喜愛上創新。讓創新活動和主體個性有機結合,能使每一個主體的身心發展獲益。
總之,現代陶藝教學因其形態語言、工具材料與實踐操作的特殊性,能夠有目的、有計劃地為學習主體創設與培養目標緊密相關聯的教學生態,通過陶藝教學的視覺形象感知、材料語言刺激和實踐操作激勵等有效手段,激發主體的創造性思維,從而培養主體的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