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麗紅
摘 要:愁如水,淚是水,水與悲傷本也是近親,李煜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將水貼上了愁的標簽,對故國的思念如悠悠江水無盡無休。而“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中的“流水”代表了思念。水的阻隔造成了多少地老天荒的遺憾,如大家都知道的,牛郎織女中間尚且隔著淺淺的河漢,更何況紅塵中的男女呢?
關鍵詞:古典詩詞;水的意象;偉大永恒
我們生活在有水的星球,我們的祖先誕生于水中,千百年來我們與水有著千絲萬縷的情緣。從自然界滋養生命的水,到文化中怡情養性的水,再到與宇宙相生相伴的永恒之水,水成了我們每個人生命的一部分。古詩詞中水的意象也伴著歷史的洪流跨越時空浸入了我們現代人的生活??v觀詩海,水的意象有如下四種內涵:
一、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美好平和之水
水在最初的印象里是清新的,是靈動的,是美好的?!瓣P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清靈的河水是滋養愛情的溫床,琴瑟在御,莫不靜好,多少愛情在水邊萌生。情人眼里出西施,我們常說女人是水做的骨肉,“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這大概可以看做情人眼中的西施吧。李白也輕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一切純粹的美好都出自水的洗濯?!叭蹮o聲惜細流”這是生命的鼓動,“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是靜謐的流光。“花褪殘紅青杏小,綠水人家繞”這是多么安寧的早晨,“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又是多么壯美的黃昏……每個故鄉似乎都有一眼幽深的老井,也有一彎清淺的小河,井邊是人人心中的故鄉,河中流淌的是我們殷殷的牽掛。尋覓心中的桃花源,亦要“緣溪行”方可到達。可不知何時,這清靈的水染上了憂愁。
二、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思念阻隔之水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漢水滔滔,寬闊且長,游泳不接,縱有木排渡不得,在這里,水已經有了阻隔的含義。山長水闊,阻隔了故鄉親情,阻隔了有情人天各一方,“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就是它最好的見證,伊人很美,可惜已經遙不可及。“君住江之頭,我住江之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已是酣暢淋漓地直抒胸臆!宋代詞人晏殊“欲寄彩箋無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說的也是山水多愛情的阻隔。愁如水,淚是水,水與悲傷本也是近親,李煜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將水貼上了愁的標簽,對故國的思念如悠悠江水無盡無休。“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寄托了無數游子對故鄉的眷戀。而“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敝械摹傲魉贝砹怂寄?。水的阻隔造成了多少地老天荒的遺憾,如我們知道的,牛郎織女中間尚且隔著淺淺的河漢,更何況紅塵中的男女呢?水代表了阻隔也孕育了思念,思念壓到一定程度就變成憤慨,水的情感又多了一層含義。
三、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憂郁憤激之水
屈原在《漁父》中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边@是屈原的自我勸慰,世道清廉可以出來做官,世道污濁就與世浮沉。但是他自己終究沒過了自己這一關,做不到與時推移,也許從這時起,水就與“壓抑憤慨”“不得志”沾上了關系,無數才子借水來抒發自己的青春流逝,壯志難酬之悲。“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黃河之水氣勢再大也平息不了李白心中被賜金放還的憤慨,黃河水的滔天巨浪也許正是心中怒吼的不平波濤。杜甫登高而發“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此時的杜甫心中有無限悲慨,自己年華老去,體弱多病,飄零他鄉,祖國也在風雨飄搖,“滾滾”二字凝聚了多少心中的壓抑憤懣,不是暢快的滔滔不絕,不是觀景的悠悠而逝,而是濁流激蕩,心中有無法言說的痛楚。蘇軾到了赤壁,同樣遭遇了人生的低谷,面對昔日英雄大顯身手的戰場,自己內心更無法平靜?!皝y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這句子向來被認為是描寫赤壁的壯美景色,可是我覺得這正是他內心的寫照,本沒有過錯卻因文字獄與死神擦肩而過,內心波瀾恰如驚濤拍岸,久久難以平息。
四、上善若水,有容乃大——偉大永恒之水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永遠將自己放低姿態,滋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爭鋒,“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從開始就將水賦予了謙謙君子的偉大品格。水的偉大還在于它能“柔韌勝剛強”,從水滴石穿到九曲黃河,縱使關山阻隔也不動搖東行到海的意志。柔和的水用自己的性情詮釋了剛柔并濟的內涵,柔韌則長久,水于是成了人類歷史興亡的見證。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向浩渺的宇宙發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的感嘆,人世滄桑更迭,但江水和月亮一起成了人類悲歡的見證,這里的江水就有了永恒的意義。蘇軾在《赤壁賦》中也慨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江水因亙古如斯綿綿不盡,很自然成了永恒的象征。
水是生命之源,也在文化里有著獨特的內涵,還有待更多的人去探究。
參考文獻:
[1]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2]李發兵,王海英.古代詩詞常見意象內涵舉隅[J].語文教學與研究:大眾版,2005(01).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