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玲
一、“活動板塊”的特點
地理新教材“活動”欄目,其形式涉及思考、對話、討論、設計、探索、圖像閱讀、資料整理、資料分析、繪制圖表、演示實驗、歸納總結和主題活動等多種形式。無論是哪一種“活動”形式,其在教學功能上都具有明確的目標性,即通過教材欄目提供的“活動”素材和范例,讓學生在所參與的教學“活動”中自主構建知識,在體驗和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實現“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新課程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教材所提供的各種“活動”范例,不難發現絕大多數“活動”在素材內容選取上,注重緊密聯系社會問題、聯系學生生活經驗;在問題設計上,注重創設問題情境、注重問題探究價值;在方式選取上,注重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在操作過程中,注意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與訓練,注重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在這樣的“活動”引領下,教師可以利用“活動”問題的開放性和“活動”形式的多樣性創造性地組織教學,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而學生可以利用“活動”內容的生活性和“活動”方式的趣味性體驗及感受知識的發生與發展,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掌握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實現教材作為范例對于學生不斷獲取知識、提升精神、完善自我的基本功能。
二、“活動板塊”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切忌教師“活動”學生卻不動
在初中地理“活動板塊”教學過程中,雖然一直都注意讀圖用圖、視野地理模型和掛圖、繪制黑板略圖,但基本上都是教師活動,沒有變成學生的活動。或者是在講“活動”,而不是讓學生做“活動”。這樣,就不能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切忌“活動”分工不明,沒有形成相互合作關系
在“活動板塊”教學中,首要條件是使學生認識到自己和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助合作,每個成員都要相互支持,相互鼓勵,通過對同伴的影響,促進彼此的學習,使任務順利完成。
3.切忌照本宣科,缺乏創意
在學生的活動形式安排上,不一定按照教材安排的內容和順序,一成不變地組織學生活動。教材是學生學習的素材,不是唯一的標準和依據。教師可以聯系實際,自己設計有創意的活動內容。如,有的活動設計成角色扮演法,有的設計用地理游戲法,還可以設計成地理辯論法、觀察探究法、實踐調查法等方法。
三、如何巧用“活動板塊”
1.將“活動”設計為課堂引入
如,在講“地球的運動”這一節內容時,我借用人教版教材的一個活動作為課堂引入,通過暢暢和姨媽的對話中時間的矛盾,提出問題:“為什么暢暢和姨媽的時間不一樣?”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就被調動起來,爭先恐后地發言:“因為一個是白天,一個是晚上”“因為地球上的時間不一樣”“因為地球在轉動”等等,然后教師總結大家的發言:“確實是因為地球的運動導致了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時間不一樣。”隨后利用地球儀作演示,學生一下就明白了。
這樣的“活動”引入還有很多,如“你家鄉的氣候是怎樣的?你能用簡單的語言描述一下嗎?”“印度是中國的鄰國,你對印度了解多少?請根據下面的提示,談談你對印度的印象。”只要細心一些就會發現其實教材中提供了很多切入點。
2.將“活動”設計為課堂思維訓練
新教材的最大變化就是將知識內容隱藏在“活動”內容中,教師講解新課內容時,“活動”教材里的很多提問就是分析過程很好的思維訓練。如經線、緯線的基本特征和經緯網的應用、世界氣溫、降水的分布規律、世界氣候的分布、世界語言的分布等就是通過觀察地圖及學生活動來完成的。
在講經線、緯線時,利用經緯儀,結合教材中的“活動”,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分析得出經線、緯線的形狀、長度變化、指示方向、經緯度排列的規律等基本知識。在學習“世界氣溫分布規律”時,可通過讓學生做教材中的讀圖題,總結出氣溫由赤道向兩極逐漸降低的分布規律;再通過做“活動”題,分析得出北半球1月、7月平均氣溫的分布特點及原因。這樣的“活動”內容很多,教師一定要去挖掘,只要把“活動”內容應用充分,學生就能真正地學會思考、分析,培養其地理思維能力。
3.將“活動”設計為課堂小結反饋
新課內容講解結束后,教材安排了很多鞏固和拓展思維的訓練。如,七年級上冊教材中請你閱讀“不同國家的人口問題”資料后,思考:日本和印度的人口問題有什么不同?各存在哪些不利的影響?再如,七年級下冊教材中“俄羅斯印象”和“比較澳大利亞和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等活動題,都可以設計為課堂小結,通過學生對這些活動題的掌握,可以反饋出學生對本節課知識內容掌握的程度。
4.將“活動”設計為動手制作
在新教材“活動”中有很多要求學生動手的小制作,這樣的訓練就短時間來說,效果不太明顯,有些教師不太重視。其實教材上安排的任何一項活動,都有其用意和特殊性,在教學中實實在在地落實是非常必要的。
教材中“活動”的編寫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結構,這對引導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教材中“活動”的教學功能。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