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明確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語文作業在一定程度上是學生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及學習心理的晴雨表,而傳統語文作業其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已經不能適應新課程實施的要求。因此,探究性作業在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下面重點談談初中語文探究性作業設計的幾個注意點。
一、探究性作業要立足校本,針對學情,體現學生的主體活動與教師的引導作用,這是初中語文探究性作業的立足點
“立足校本,針對學情”,脫離了這一立足點的探究性作業只能成為無本之木。同時探究學習的過程中,語文教師要由一個學習的控制者轉變為一個學習的參與者、合作者、幫助者、促進者和指導者。教師與學生要真正做到“經驗共享”與“教學相長”。
在這個方面,課題組劉雅玲老師在《漢字書寫作業的探究及指導》公開課中給了我們很好的借鑒模式。劉老師立足義務教育語文新課標第四學段“識字與寫字”的目標要求,圍繞省級課題《初中語文探究性作業研究》進行選題,針對七年級大多數學生寫字姿勢不規范,沒有形成良好的書寫習慣這一“校本”特點,她“有心”地引導學生進行漢字書寫方法探究,建立了學生漢字書寫“成長卡”。特別是在教與學交匯上匠心獨運。劉老師讓學生帶著興趣出發,體驗探究發現的快樂。學生聽《寫字歌》,做“寫字操”,展示書寫成長卡,上臺“拼字”,師生互動點評。學生體驗到發現的快樂,探究到上下結構漢字書寫的方法。
二、探究性作業要堅持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著眼于學科知識教學與現實生活相聯系,服務和服從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這是初中語文探究性作業的出發點
探究性作業要注重跨學科的融合,引導學生從課堂、書本延伸到自然、歷史、社會,真正注重了學生知識視野的開闊、語言文字的培養和人文素養的提高。例如,學習《蘇州園林》,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有幾個園林還在適當的位置裝上一面大鏡子,層次就更多了,幾乎可以說把整個園林翻了一番?!贝藭r就可以設置一個探究性的問題:生活中我們在哪些地方有看到在適當的位置裝上一面大鏡子的?有什么效果?原理是什么?這樣的探究既可以引發課文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又加強了跨學科的融合,同時讓學生理解蘇州園林是如何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的。又比如,在學習《中國石拱橋》時,當學習趙州橋的外形特點時,就可以設計一個探究性問題:介紹趙州橋的四個特點時,作者為什么在把大拱的長度介紹完后,不先介紹大拱的拱圈而要先介紹小拱呢?通過探究性作業的落實,學生很容易就明白作者介紹了大拱之后,不先介紹大拱的拱圈,而是介紹小拱,這是按趙州橋特點的大小作為列舉的順序,學生在探究中也就很容易學會了說明事物的順序。
三、探究性作業要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形成,這是初中語文探究性作業的落腳點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因此,探究性作業能否達到預期效果,關鍵是看這一過程中有沒有落實到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在學習點號的用法時,我設置了一個探究性問題:如果把頓號、逗號、分號、句號、疑問號、感嘆號這些點號歸為一個家族,根據它們的作用,你覺得它們分別是家族中的哪個人呢?為什么?同學們頓時來了學習興致,自主預習,小組討論,合作探究,不亦樂乎?最后師生一起合作整理。這堂語法課就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結束了。
初中語文探究性作業立足校本,針對學情,關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形成,引導學生從課堂、書本延伸到自然、歷史、社會,真正注重了學生知識視野的開闊、語言文字的培養和人文素養的提高。既強調在探究中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方法,又關注培養思維能力,特別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方法和途徑。在這樣的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既要掌握具體的語文知識,又要對所學知識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并能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梢哉f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的初中語文探究性作業突破了傳統語文作業存在的局限性,讓教師重語文教之形象,讓學生樂語文學之意趣,帶著興趣出發,體驗探究的快樂。
參考文獻:
修春剛.初中語文探究性作業設計[J].文學教育:下,2012(07).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