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秋文
作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要研究學生學作文的規律,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做,不能搞形式主義。一直以來,學校進行作文訓練,往往都是利用課堂上的時間講評、指導并寫作。但實際上一個學期只安排6~8次課堂作文訓練,這么短暫的課堂作文指導和訓練時間以及訓練量,對于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來說,有效果,但不是很大。這種課堂作文,對于一些自身語文素養較高、感悟力較強、接受能力較快的同學來講,效果是很好的,可以訓練他們快速作文和限時作文的能力。但對于基礎差的同學來說,寫作文就成了一件令他們非常痛苦的事情。因此,就要好好想辦法來改變這種現狀。大家都知道,從語文教學改革的角度考慮,“小語文”變成“大語文”,“第一課堂”變成“第二課堂”是基本趨勢,引導學生關注時代、關注生活、關注社會是語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而這正為學生寫作文提供了良好的發現素材的機會。初中生大都涉世未深,見識不廣,生活范圍相對狹窄,要想在短時間內寫好課堂作文是比較難的。為了提高同學們的作文水平,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嘗試著采取一些更令學生感興趣而又有實效的辦法來訓練學生的作文,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做生活的“有心人”。那就是充分利用同學們的課外時間,布置他們進行課外練筆。
所謂課外練筆,即讓學生利用自己的課外時間,對老師命題或不命題布置的內容加以細致的觀察、思考等,再訴諸以文字的一種短篇幅筆頭訓練的作文形式。課外練筆的指導思想是,從局部著眼,培養學生的“眼力”和“手力”,讓他們用自己的筆隨時寫下“眼所見”“耳所聞”,從一點著眼,從小處著手,逐步提高,過渡到構思作文,得心應手。但是,文段雖短,卻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實驗至今,我發現運用課外練筆來輔佐課堂作文訓練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歸納起來,其特點如下:
一、篇幅短小,易于寫作
一般課堂作文至少都要寫500字以上,這就給一部分學生帶來較大的心理壓力。這類同學往往對寫作文有較大的恐懼感。而進行課外練筆訓練,學生就感覺不到課堂限時大作文字數上的壓力,同時目標明確,寫起來輕松自如,因此常有妙文出現,在更多的同學的隨筆中常涌出一些妙筆生花的句子,令老師和同學們都驚嘆不已。如:
“信念是夸父逐日時不停的腳步,信念是雨中航行時對岸不滅的燈塔,信念是狂風肆虐蒼鷹不停歇的身姿。擁有信念,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點亮一片星空;擁有信念,一片小小的綠葉,可以裝點整個春天;擁有信念,一葉小小的扁舟,可以驚動一片海洋。”
二、材料范圍廣,內容豐富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課外練筆的內容一方面可以根據課堂教學的進度或教材內容安排,布置一些相應的課外練筆訓練。如,新教材各冊講讀或自讀課文的課后練習最后一題,也可根據本學期或本學年的作文訓練要求進行適當的分類訓練。如初一、二、三冊都以訓練記敘文為主,那就有目的地布置片段作文訓練,如布置同學寫作要交代清楚六要素片段訓練,進行人物描寫或景物描寫片段訓練等;初四冊以訓練說明文為主,就隨機布置一些片段小作文,如寫你喜歡的一種植物或書本、文具等,同時要求每次練筆要有一個明確的訓練目的,或重點練習用說明方法,或練習突出說明順序等。或者讓學生“以我手寫我心,以我口寫我心”,無論是寫景狀物、抒情言志,還是闡述思想、表達觀點,只要文中能表現自我、張揚個性,就已經達到訓練的目的,取得預期的效果。
三、形式自由,寫法靈活
課外練筆不要求學生寫成完整的文章,不去強求開頭結尾的呼應和中間過渡的自然順暢及結構的完整嚴密,只要求針對某點展開寫就行。或敘事描寫,或抒情議論,在課外練筆中可以自由運用,只要表達清晰,內容明白就行。經常寫生活細節,有意無意去觀察認識生活,就會熟悉生活,即“世事洞明”。這樣使死板的課堂作文教學靈活化,更能激起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思維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逐步發展。
四、信息反饋快,效果明顯
每周的課外練筆交上來,由于它篇幅短小,針對性強,目標明確,老師能及時批改,而且改起來快,一目了然,可以及時肯定其長處,指出其不足。對于平時自然、學以致用的習作要肯定,對于生動活潑、想象力豐富的習作也要肯定,既要打好文從字順的基礎,又要充分發展個性,培養創造能力。因此,一般分數都打得較高,以此鼓勵他們繼續進行課外練筆的積極性。而每次課外練筆所反饋的信息,老師又可以及時掌握,針對課外練筆的成敗在課堂上進行評講,以助同學們下一次的課外練筆寫得更好。
總之,作文是最具個性的一種思維活動。而課外練筆則是作文訓練中最靈活的一種方式。只要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并能持之以恒,假以時日,學生的作文水平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得到提高。而課外練筆也成為課堂作文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