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偉
一年一度的高考大戰硝煙散去,但是舉國上下對作文題目的吐槽仍是熱度不減。從教育專家,到一線教師均發出感嘆:“作文命題難啊!”
不僅高考如此,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我們同樣面臨著這樣的窘境。記得一開始做語文教師的時候,總覺得作文教學中最大的難度或最重要的任務在于指導、評價、反饋等環節。至于命題,雖然很重要,但是難度并不高。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指導、評價、反饋等環節因各種嶄新的、以學生為主體教學方法的出現逐漸淡化,而命題卻成了語文老師最頭疼的問題。教師挖空心思,專家模棱兩可,學生無所適從。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作文命題陷入這種尷尬的境地呢?筆者認為作文命題越來越難,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人本的泛化讓作文感到太囧
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就是人文、開放、自由,這就促使教材的編寫向多元化發展。這些教材具有一些共同的時代特點:以人為本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貼近生活,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但是由于人們對新的語文課程理念的誤解,諸多新的理念在介入教學實踐的同時,往往是以犧牲原有的教法為代價。其實比較一下不難發現,傳統教材也并非一無是處。在以往的教材中,對于寫作教學的安排可謂中規中矩:每個單元,每冊書對學生寫作的目標都有十分明確的要求,從簡單的記敘文到復雜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梯度性和系列性非常明顯。除此之外,每一次作文訓練教材對學生的作文指導和寫作知識的儲備也十分具體。如:記敘的要素,記敘的順序,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說明方法,說明順序等都有詳細的詮釋,甚至連謀篇布局,材料取舍等寫作技巧都有所涉及。而相比之下,多數新版教材把“以人為本”這種本來應該以隱喻形式存在的理念過度泛化和表面化。在作文教學的安排上,就體現為過度強調自由開放,寫作訓練缺少序列和體系,從初一到初三看不出什么梯度,這樣就導致廣大老師在作文教學中不由自主地陷入盲目性和隨意性的怪圈。很多老師往往都是在作文課前臨時擬定一個命題,這樣一來,無論是作文課堂,還是考試卷面,動不動就是漫無邊際的話題作文和不知所云的半命題作文,和教材上本來就已經淡化了文體的課文嚴重脫節,學生面對所謂的自由、開放,竟無從下筆。最后,只能故弄玄虛,或東拼西湊,寫出一篇篇夢話般的四不像“雜文”。
二、應試與反應試的博弈讓作文走偏
無論是平時的考試,還是中考、高考,作文在其中的考查和甄選的功能是顯而易見的。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和學生總是幻想押中題目,而命題專家則是千方百計讓考生出乎意料。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作文的命題走到今天這個境地,主要是教師和學生的應試和命題專家的反應試博弈的結果。
如果你打開百度,輸入“作文應試技巧”幾個關鍵字,隨便在網上搜索一下,就會得到幾十萬個結果。這里既有各種題目的素材,構思,又有形神兼備的范文,更有有一文多用的秘籍,在作文題庫中,作文題目可以說是“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這一切,都讓那些身負重任的命題專家們不寒而栗,想命制一個讓人們出乎意料的作文題目真是“難于上青天”。但是專家們深知,中考、高考關乎千家萬戶、國計民生,百里挑一的現實無法回避,作文在這場殘酷的遴選中首當其沖。作文命題在這種兩難的夾縫中求生存,就只能走求異,求玄方向,不愿你耳目一新,但求你“眼前一愣”。于是,每年的高考季,一大批“神題”便脫穎而出,普天之下,一片嘩然,“吐槽”如同高考的余震,應運而生。
在這場博弈中,沒有勝利的喜悅,教師和考生心中涌起的是始料未及的遺憾,專家們要承受最多的還是緊張和壓力,被吐槽早已習慣,最可怕的是他們煞費苦心打造的神題又被收入了作文題庫,明年寫什么題?“這是個問題”。
三、社會對作文賦予功能過多
今年高考結束之后,有記者就作文這一話題,采訪了著名學者——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許紀霖。許教授對作文的命題有這樣一段論述:“現在高考作文題的命題陷入了一個困境,原因就在于它的功能太多——語文考什么,作文考什么,到底是考學生的思想,還是考學生的語言文化及作文能力。”這段話揭示了當前作文命題難的一個深層原因——作文被賦予的社會功能太多。
西方的很多國家,高考在考作文的同時還要考哲學。作文考查學生的文學素養和語言功底;哲學承擔的功能是你對人生、宗教、社會問題的觀察、剖析。而在我們國內不考哲學,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融會全是語文的任務,這樣就使作文的使命更加“神圣”,浪漫的想象與晦澀的哲思“拼盤”,讓作文命題就陷入了一個困境。
大家可以看到,近年高考出的題目,基本都似是而非,它到底要考的是什么很模糊。有些題目很“奶油”,甚至題目本身很有美感,卻是非常曖昧,曖昧到了不知道想讓學生講什么。國外高考的題目大都很明確,沒有審題的障礙,沒有理解上的分歧。而我們的題目出的很文學,但如果你不談思想、不談社會,就很難達到“文以載道”的要求。因此,這些年來中國高考、中考作文命題的道路越走越窄,有著它深層的文化根源。
那么,如何讓作文命題走出當前的這種窘境,從而使作文教學走上一個健康發展的道路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改編現行教材,讓作文有章可循
毫無疑問,文學創作需要創新,需要在一種自由開放的環境中張揚個性,但學生畢竟不是作家,無論是小學生,還是中學生,他們在寫作方面,更多的還是要學習,甚至模仿,他們希望在課堂上,教材中得到豐富的、規范的寫作知識和寫作指導,以便能夠文從字順地敘述自身的見聞,抒發內心的感受,在學生階段寫作水平能夠循序漸進的健康發展,這也正是將來個性創作不可或缺的基礎。試看古今文壇的大家,哪一位沒經受過這種漫長的磨礪?
上文我們說過,我們現行的教材雖然優點很多,但它過度凸顯了自主、開放,淡化了文體、序列和梯度。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建議對教材進行相應的改編和調整,比如:從初一到高三,作文的訓練要改變現在交叉重疊的亂象,做到由易到難,由簡及繁,每冊書,每個單元的作文訓練要有科學的序列和合理的梯度。每一個單元要有一個作文訓練,訓練要有明確的目標和選材范圍,要有寫作方法的指導,最好每個訓練后面再加入一個寫作小知識。為了鼓勵創新,可以在一個較大的目標范圍內自主選材,擬題。這樣既避免了教師的盲目性、隨意性,又讓學生在下筆寫作時有所適從,也讓高考、中考的命題專家清楚考查的深度,從而使作文的命題、指導、寫作、評價相輔相成,進入一個規范、合理的運行機制。
2.調整命題和應試心態,讓作文生態更和諧
在舉世矚目的教育改革中,考試制度的改革是一塊最難啃的骨頭。所以要想通過考試形式的變化,讓作文命題在短期內走出困境,顯然不太現實。我們能做的就是調整自己的心態,在中國,作為甄選手段的考試,既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那么,命題與應試不該是對立的雙方,它們就像一個流程的兩個環節,應該是彼此銜接、協作的關系。
本著此種理念,應試者和命題者都應該很好地調整一下心態,在彼此之間建立一種和諧的關系,有了這種關系,教師和學生就不會挖空心思,心懷僥幸地去押題,而命題者也不會懷著一種“亞健康”的心理故意游離課標的要求,回避重點,刁難學生。這樣,命題者要做的是如何落實課標關于寫作訓練的要求,如何讓學生敘真事,抒真情,辯真理。科學、真實地考查出學生的寫作水平。應試者要做的是學會觀察,培養審美,陶冶情感,提高表達和思辨能力,有了這些,對付作文不會再有大海撈針,搜腸刮肚痛苦,寫作會變成一種充滿愉悅感的抒發和宣泄。在這種氛圍中,作文的命題就會擁有一片更寬廣,更自由的天地。
3.公眾多些寬容,讓作文能夠松綁
眾所周知,凡是被公眾過度關注的東西,往往會承受巨大的壓力,往往會被賦予很多的社會功能,其發展的腳步就會變得沉重、蹣跚。正如人們所熟悉的“央視春晚”,就是在這種過度關注中日趨沒落。如今作文命題仿佛也面臨著同樣的境遇。
高考是一年一度教育、文化領域的盛事,關系千家萬戶,甚至國計民生,公眾的關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這種關注應該控制在一個怎樣的火候和熱度,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筆者認為,對于高考的作文,公眾應多一點寬容和理解,少一些口水和謗譏。合理地借用輿論,逐漸剝離掉作文身上太多的社會功能,讓作文發展的腳步更加輕快、矯健!
總之,作文命題面臨的形勢是嚴峻的,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因此,要想讓作文命題走出困境,絕不是一蹴而就的小事,我們只有從文本、理念、輿論多個層面共同入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讓專家不再為作文的命題鬧心,學生不再因“神題”煩惱,作文教學就會抖落翅膀的負重,飛向更廣闊的天空!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