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半月談》報道,在湖南、山東等地都出現了“農業規模化種植成陷阱,利潤全靠補貼獎勵”的現象。一些新生代的種糧大戶,單純地以為“規模化種田跟自己父輩種田的方式別無兩樣,無非就是面積多一點”,再加上想著“規模越大政府補貼也越多”,進而在承包良田時多為大手筆,千畝以上的毫不鮮見。然而,不成想,經營慘淡。以前種地少的時候,精耕細作,土地單產還高,現在種地多了,反而每畝地的利潤低了,如果沒有補貼,不僅賺不了多少錢,甚至還會虧本。
難道農業規模化經營這條路我們選錯了嗎?近年來,中央每每提到農業問題,就離不開鼓勵適度規模化經營。土地規模化經營幾乎已經成為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經之路。但是,現如今出現此種南轅北轍的情形,想必出乎了不少人的意料。
原因何在?筆者以為,問題首先就出在不少地方對“規模”二字的認識。沒錯,多年的國內外理論和經驗已經告訴我們,相對于土地細碎化,土地需要規模化經營。然而,當規模化經營走到田間地頭時,很多地方告訴種田人的是“規模越大,補貼越多”,而忽略了“適度”二字。
經濟學十分明確地告訴我們:規模經營并不一定產生規模經濟,只有適度才行。不同的土壤,“適度”的規模不同;不同的種植條件,“適度”的規模不同;不同的種植對象,“適度”的規模也不同。
理論就擺在那里,但是從理論落到實踐,總是不那么容易,尤其是對于新生代的不那么會種地的“種糧大戶”來講。即便相較于父輩文化水平較高的他們能夠懂得這個道理,但缺少種地經驗的他們,往往也會被當地政府給予種糧大戶的種種扶持獎勵沖昏頭腦,有的甚至為了擠進各種農業“項目籠子”去“拉關系跑項目”,而忘了“種糧大戶”的本職是種糧,更遑論“適度”了。
其實,土地適度規模經營,說起來還是農地節約集約利用的問題。什么是集約?真正的集約就是要適度規模經營。這種“農業規模化種植成陷阱,利潤全靠補貼獎勵”的現象,最終背離的是我們所大力倡導的節約集約用地。
此風不可長。否則,農地節約集約利用的成效就會大打折扣,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的成效就會打水漂。想象一下,當我們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去搞土地整治、搞基本農田建設,整出了良田,但得不到精耕細作,這是一種多么令人心痛的浪費!
該給那些尚未擺脫“規模越大,效益越高”這一慣性思路的地方,那些還在多措并舉地鼓勵超大規模以彰顯農業成績的地方,敲敲警鐘了。在農業土地規模化經營這個問題上,千萬別忘記“適度”二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