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
經市教育局教研室推薦,本人有幸參加了江蘇省“音樂教育新體系”中小學音樂教師示范性培訓班的學習。“新體系”的理念以鮮活的實例、豐富的知識內涵及精湛的理論闡述打動了所有培訓教師的心。課程安排有:音樂與動作、音樂基礎能力、綜合音樂素養和教學法、合唱指揮、鋼琴即興伴奏等。為此,在這次培訓中,對如何將新體系引入我們的音樂課堂做了以下幾點思考:
一、讓音樂屬于每一個人
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民族音樂學家和音樂教育家柯達伊·佐爾坦曾提出:“讓音樂屬于每一個人。”簡單來說,就是讓每一個孩子成為音樂的知音和主人,使他們真正從心靈上熱愛音樂,并能體驗和感悟音樂的快樂和美。音樂教師應該做到:努力喚醒孩子們的音樂潛能,而不剝奪每一個孩子享受音樂機會!所有的學生都輕松地參與各種音樂活動,一個都不能少。這樣的教育方式來源于新體系教育理念。以往我們的音樂課堂,教師不斷地強調各種音樂要素,我們的音樂教育也只關注到部分有較好音樂素養的學生。在音樂教學中假使遇到學生難以回答的問題,教師會習慣性地將“難題”拋給所謂班級里的優秀生回答,潛意識地剝奪了其他學生參與課堂的權利。在暑期培訓的合唱指揮課上,宋玉濤老師談起她指導的愛樂小學合唱團是一支沒有經過篩選、每個孩子都參與的合唱團,這才是孩子們真正應該擁有享受音樂的狀態!讓音樂屬于每一個人,每一個孩子都有音樂的潛能,這需要教師用音樂去喚醒、去挖掘。新體系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學生學會一首歌這么簡單,它所關注的是一每位孩子的發展,讓孩子通過學習音樂有一個穩定的心態,發展自己美好的性情。
二、讓快樂律動緊隨課堂
科達伊說:“快樂不是音樂的全部價值,但是沒有快樂音樂就沒有價值。”此次培訓讓所有學員領略了“奧爾夫教學法”的神奇與律動聯系特別的緊密。律動其實就是通過身體動作發出聲響的一種手段,聲勢指用手和腳擊出一定的節奏:它既有聲音,又有節奏;既有姿勢,又有動作,被稱為“用身體的打擊樂”。律動課上,學員們可以隨意地盤腿而坐,課堂氛圍輕松愉快,還可以隨時變換不同的音樂從而在動作上產生相應的變化,不需要多么優雅甚至是有難度的動作,只要用你的肢體表現出音樂。律動課使我們體驗到了整體感官結合帶給大家的快樂與享受,連我們這些成人都樂此不疲,如果是孩子們是何等的快樂啊!在我們平常的音樂課堂中,我們也可嘗試讓學生從最簡單的聽音樂走恒拍開始,到音樂變化時腳步變化走出旋律彈奏的節奏。老師沒有過多的語言,更多的是自主地聆聽、體驗音樂,用音樂傳遞著音樂。孩子們在“玩”中體驗音樂,在聆聽中是參與音樂活動的,并把這種內心聽覺反應到了體態動作上,相信學習音樂的狀態也會變得積極,注意力也會得到培養。
三、讓實踐體驗喚醒孩子
音樂教育是一門藝術,因為音樂教育的對象是人。《樂記》中所說的“凡音之起,由人心生”正是啟示著我們的音樂教育應該注重人的體驗和實踐。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民族音樂學家和音樂教育家柯達伊也強調:“只有實踐才能夠讓人真正地理解和欣賞音樂,僅僅靠聽音樂是不夠的。”音樂藝術是感性活動,只有體驗才能引起興趣、獲得快樂,在諸多位授課教師的課堂中,讓學員體驗了快樂,獲得了美的享受。授課的教師沒有外在知識灌輸和技術訓練,也沒有把自己的音樂反應強加給學員,都是通過學員們自身主動參與、自發地、自然地獲得音樂的能量和音樂的體驗。中央音樂學院的潘夢老師在律動課上選用絲巾讓學員們感受音樂的強與弱,用擊筷和拋球的方式體驗節奏和延長音等等。如果能把這些看似簡單的實踐和體驗方法運用到課堂上,效果一定令人滿意!這樣的一堂音樂課,對孩子們來說是沒有負擔的、是享受的。沒有樂理知識,沒有識譜讀唱而學員真正地享受音樂,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來鼓勵孩子們快樂參與,在動態中體驗音樂、感知音樂,使學生在課堂中掌握到了主動權。教師將會看到孩子們最真實的音樂反應,這應該就是奧爾夫、達爾克羅茲以及柯達伊這三大音樂體系喚醒孩子們音樂潛能的最真實體現。
“音樂教育音體系”正在迫切地呼喚著我們的課堂,通過此次培訓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音樂教育觀和音樂教學實踐。一名優秀的音樂教師光有扎實的專業功底和良好的教師素養是遠遠不夠的,只會讓課堂成為枯燥的技術型課堂。簡單地說,讓音樂屬于每一個孩子,能讓他們在音樂中真正感受到快樂和美才是音樂課的本質。以上是筆者對暑期“音樂教育新體系”培訓的一些感悟和思考。相信大家在把“音樂教育新體系”實踐于課堂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與自己以往的教學方法、理念相違背、相碰撞的地方。教師要學會把其中的精華加以汲取,在以后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大膽運用。新體系改革是一條曲折而光明的路,需要我們每一名音樂教育者都要為之不斷地反復實踐、深入思考。
參考文獻:
廖乃雄.音樂教學法[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07.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