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婭蘋
摘 要:新課程的實施是對傳統教學的一種創新和改變,新課程在教學內容、目標、方法和其他方面相比較傳統教學都作出了重大的突破,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給教師帶來了壓力和挑戰。特別對于一些初中的德育教師而言,面臨著更大的困難和問題。主要針對新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和闡述,探討新課程改革在實際中的適應性。
關鍵詞:理念適應;態度適應;行為適應;能力適應
一、初中德育教師對新課程的適應性現狀調查
本調查主要從教師對新課程的理念適應情況、態度適應情況、行為適應狀況、能力適應狀況以及教師對課程的培訓狀況出發,編制調查問卷,并選取云南省宣威市6所初級中學進行調查。
1.教師的理念適應狀況
調查結果表明,教師對于新課程適應狀況良好:57.5%的教師
經??紤]教學目標的多重性;88.5%的教師比較重視或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73.1%的教師經常給予學生心理上的安全感;92.3%的教師認為新課程教學關系到每一位教師,涉及每一位學生未來的發展;84.6%的學生會通過新課程不斷完善學習方法。在整個問卷過程中雖然對于新課程的適應性都表現出了一定的肯定態度,但是仍然有一些沖突和矛盾,如:15.4%的教師覺得新課程對于課程的改革和創新并沒有很大程度上的改變和幫助;7.7%的教師覺得新課程主要是學者和改革專家要關注和了解的事情,與教師本身并沒有多大的關系。調查結果顯示,新課程在適應過程中雖然普遍得到了認同和認可,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傊?,新課程教學在不斷地實施,德育老師的觀點也在不斷地發生改變,久而久之將更大程度地提高了新課程理念的適應性。
2.教師的態度適應狀況
在教師的態度適應方面,92.3%的教師都贊成德育教師不能只是道德知識的說教者;84.6%的老師對當前課程改革比較支持;當學生發散自己思維提出自己見解的時候,有73.1%的教師鼓勵學生開放思維,積極尋找答案;84.6%的教師能夠接受在課堂上出現教學失誤時學生指出來。
根據問卷調查和訪談情況可以將教師的態度適應狀況分為四種情況。
(1)自信主動型。這種類型的教師目的性明確,教學態度積極,一般都屬于學校的教師骨干型。(2)自覺困擾型。這些教師主要是學校中的一般教師。他們雖然對課改持肯定和支持的態度,但是由于受到自身素質和專業水平的限制,在實施新課改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3)盲目服從型。這些教師缺乏對課改的主動和自覺,簡單地跟風盲從,不能體現出課改所要求的創新性和獨特性。(4)抵制和抗拒型。對新課改持抗拒的教師一般有兩種方式:顯性和隱性。簡而言之,顯性就是直接進行否定,提出言語和行動上的否定。隱性則是當面一套背后一套,態度不端正。
3.教師的行為適應狀況
在教師的行為適應方面,92.3%的老師能夠在恰當的時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88.5%的老師能夠經常將課本與實際結合。而當部分學生提出不同見解,偏離課本的時候,也有61.5%的教師給予肯定與鼓勵。在理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時,23.7%的老師沒有困難,57.5%的老師有些困難,96.2%的教師會注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這次調查和訪談可以了解到部分教師對新課改還存在著質疑,對新課改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有疑惑,所以在具體實際操作中仍然堅持原有固定的方法操作,無法快速地進行新
課改的實施。
4.教師的能力適應狀況
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全面素質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問卷調查中和采訪中發現,部分教師在專業水平和素質要求上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與新課改的要求存在著差異。首先,教師的專業素養欠缺,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夠達到新課改的要求。19.2%的教師能很好地把握新課改的方針和要求,46.2%的教師能明確把握關鍵點,26.9%的教師對自己的專業水平有信心,認為自己的專
業水平能跟上新課改的要求,65.4%的教師在實際操作中覺得有點困難,難以把握。其二,駕馭教材能力欠缺。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領悟教科書中道德規范的普遍價值時,42.3%的教師覺得沒有困難,38.5%的教師覺得有些困難,19.2%的教師覺得比較困難。其三,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欠缺。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對教學媒體的運用和操作,23.1%的教師非常熟練,42.3%的教師比較熟練,26.9%的教師有點不熟練,7.7%的教師完全不熟練。這意味著相當多的教師不能把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的有效手段應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學之中,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有機整合。根據調查資料的分析,城市中學的老師在能力適應上優于鄉鎮中學的老師,原因就是在教師招聘的過程中,城市中學通常條件更高,以保證師資力量更強。
二、影響初中教師適應德育新課程的因素分析
1.教材內容設置不夠科學
通過調查研究我們發現,教材問題是影響教師適應性的主要客觀因素。一是新教材的總體難度較大。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新教材的總體難度較大是影響教師適應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據統計,57.7%的教師在理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時感到有些困難,19.2%的教師感到比較困難或很困難。在領悟教科書中道德規范的普遍價值時,有57.7%的教師覺得有些困難或比較困難,只有42.3%的教師認為沒有困難。二是新教材的內容設置不當。一些教學內容不適應初中生心理發展特點,會出現對學生來說太幼稚或是太難理解的情況;新教材注重了教材資源的開發,但未能全面考慮教學地區的差異性問題,具體表現為偏重于城市的事例多,偏重于農村的材料少。
2.教師評價體制不夠完善
對教師的評價方式極大地制約著教師適應新課程的過程,目前在教師評價體制中還存在著一些不利于教師適應新課改的因素。一是評價價值取向存在偏差。教師評價的實際目的是為了激勵教師、鼓勵教師,是對教師工作的一種肯定和對教師價值的一種挖掘和判斷,它的主要目的還是促進教師提高和完善自我。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對于教師價值評價有誤差,忽略其實際的功能,造成判斷誤差,對教師評價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優勝劣汰,這使很多教師面臨尷尬,價值評判不僅不能促進教師隊伍的發展,反而會造成教師心理壓力過大,在教學中出現偏差,一味地為符合價值評判而忽略本身的價值。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不利于教師放下傳統教學的包袱,全身心投入新課改的實施中,影響新課改全面的發展。二是評價指標單一。學校對教師的評價依然是以學生的成績和升學率來判斷的,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三是評價主體出現偏離。新課改強調的是教師、學生、家長、學校領導共同參與,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都自己劃分了主體,不能全面地實施課程的改革,教師成為新課改的直接實施者,而忽略了其余的主體,造成認知上的誤差,導致實際操作中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從而無法實現新課改的目的。
3.來自家長方面的因素
在對教師的訪談中可以看出,新課改的實施不僅僅是教師的責任,家長的支持和理解對新課程改革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有些家長傳統包袱比較重,覺得學生只要關注學習成績就可以了,而忽略學生的平衡發展,而且部分家長由于平時沒有能力和時間關注子女的教育,所以通常以學習成績來判斷教師的教學水平、學校的教學能力等。這就給學生和教師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導致教師和學校對學生的關注度也偏向學生的成績,從而使新課改很難具體實施和全面實現改革。
三、增強初中德育教師對新課程適應性的基本思考
為了增強初中德育教師對新課程的適應性,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繼續改革和完善新教材,適當降低新教材的總體難度,讓新教材的內容設置更加合理;(2)促使教師積極開展自我反思,積極面對挑戰,提高自身素質,注重同事間的溝通與合作;(3)改革現有評價制度,要樹立先進的評價理念,制定合理的評價標準,合理運用評價結果;(4)改革教師培訓機制,建立長短期相結合的培訓體制,加強培訓者的專業化建設,注重培訓內容的實踐性和針對性,革新培訓方式,加強校本培訓;(5)剛性管理與柔性管理相結合;(6)加強教師群體的協作,創造和諧的文化氛圍,引導教師參與合作;(7)爭取家長的支持與合作,加大新課改的宣傳力度、鼓勵家長參與新課改;(8)給予教師充分的人文關懷。以此提高初中德育教師對新課程的適應性,以真正地推動新課程改革。
參考文獻:
[1]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基礎教育新視點[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