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英文
對學生的管理不應是老師約束學生,而是學生自我約束。現代教育要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本,著力培養學生自主管理的意識和能力,使每個學生既是管理的對象又是管理的主體,達到“管”是為了“不管”的目的。
一、寄宿制學生管理的困惑與思考
為打好學生管理工作的基礎,從學生進校起,我們就采用了以教師管理為主的學生規范化管理。但運作過程中,我們產生了很多
困惑:
1.寄宿制學校晚自習的管理
這是學生管理中的重要一環,為了確保晚自習紀律,學校除派行政領導值班外,還派教師輪流值班,每層樓一個教師,每幢樓三個教師,每天晚上每個班級有一個老師在輔導或者看晚自習。這樣好像晚自習很“太平”,但教師成了“監工”,學生成了“學奴”。
2.就餐管理
學校餐廳只有800多個就餐位,我校有近2000位住校生,全部來自農村。學校要求每個學生吃過飯后把自己用過的碗筷放到指定位置,但許多學生總是做不到,教師要監督,就能按要求做,不監督就不收拾自己的碗筷,甚至有的在教師的監督下趁監督教師不注意就溜了而不收拾自己的碗筷。
3.公寓管理
公寓里的清潔衛生、遵守紀律情況、學生間的關系、午間(或晚間),按時休息情況等都是由公寓管理人員和教師在督促和管理,甚至夜間晚自習后學校派班主任上公寓樓督促學生洗腳、休息,除正常的公寓管理人員值夜班外,學校又專門在公寓的每個單元安排兩位教師整夜值班,以便于管理學生,及時處理公寓里學生休息后的突發事件。
二、寄宿制學生自主管理的思考
1.確立住校生的生活是基礎的思想
住校生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校園里,所以要注意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和課余生活的豐富多彩。要建好學生食堂,配齊所有的消防設備和安全通道,開展好豐富多彩的課外興趣活動等。學生宿舍的條件和生活用品的擺放也要逐步規范化、統一化。如,定好生活日用品和學習用品的擺放點。宿舍的布置趨向于家庭化,讓學生回到宿舍后能有回家的溫馨感。生活上學校要嚴格把關,在確保住校生吃好、吃飽的基礎上,我們要注意營養的搭配。
2.要樹立住校生的安全問題是關鍵的思想
安全工作重于泰山,成績不好可以彌補,身體不好可以鍛煉,唯有安全事故所帶來的損失和創傷是無法挽回的。我們要把住校生的安全管理作為學校的神經線,要求班主任、生活教師、值班人員必須加強住校生的安全教育并教給一些自救的辦法,如采取的應急措施,安全通道的作用,上下樓梯的注意事項,發現問題及時處理,防患于未然。后勤管理人員也要定期和不定期檢查室內設施設備有無安全隱患,及時排除,確保住校生的人身安全,讓家長放心、學生開心。
3.樹立學生自主管理的思想
思想是行動的指南,住校生的思想是否過硬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也影響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所以,各學校要經常組織住校生學習《走進實驗中學》,學習各項規章制度、中小學生守則和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要求學生人人對照制度、守則和規范,事事從我做起,人人爭做文明學生。另外,班主任要經常深入學生公寓,了解他們生活上學習上的困難,主動關心幫助他們,發現有不好的苗頭和動向應及時說服教育,教育的方式應多樣化,可通過集中教育、個別教育等。
三、寄宿制學生自主管理的實踐
我校有將近2000名住校生,男女生公寓樓各一幢,女生略多于男生。男生的管理難度大于女生,只靠公寓管理人員和班主任的管理遠遠不夠,因此,實行自主管理非常重要。
1.公寓衛生的自主管理
我校的兩幢公寓樓公共衛生區域由公寓保潔員負責,每間宿舍的衛生由所有的宿舍內成員共同負責打掃。學校采用自主管理的模式,在公寓管理人員的統一管理下,每間宿舍選出宿舍長,由宿舍長安排、協調好宿舍衛生的清理和保持,公寓管委會每周檢查評比一次,年級組每月評比一次,很好地促進了學生公寓衛生自主管理效果。
2.公寓紀律的自主管理
公寓內午間和晚間的休息秩序是公寓自主管理的又一重要環節,寄宿制學生除過在教室里的學習時間就是在公寓內休息,在自主管理中我們抓住午間休息和夜間休息這兩個時間段,學校除過每間宿舍由宿舍長負責紀律外,還成立了由團干部牽頭的公寓自主管理委員會,負責對學生午、晚間休息后宿舍紀律的檢查和人員的清查,對違反紀律的進行通報,對不在宿舍的由宿舍管理人員立即同班主任、家長取得聯系,不給學生留任何違規、違紀的空擋。
3.餐廳用餐的自主管理
由于我校餐廳的用餐位低于用餐學生數,一般采取錯時用餐,因此要求每位同學用餐結束后將自己用過的餐具收放到指定位置,以便后面來用餐的同學有一個干凈、舒適的用餐位。一開始學生都沒形成自覺收拾餐具的習慣,經過值周領導和老師的指導,執勤學生干部的監督,絕大多數學生逐步形成習慣。用餐方面的自主管理是寄宿制學生自主管理的拓展,為培養學生的情操和集體生活習慣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寄宿制學校學生的管理是突破學校發展的“瓶頸”,是加強素質教育,努力謀求教育的跨越式發展,縮小與其他兄弟教育發展距離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張偉.寄宿制學校學生自主管理模式的思考與實踐[J].上海教育科研,1999(03).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