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我在教學實踐中摸索到的,比較受學生歡迎的創新型作業設計的一些方法,具體從三個方面來闡述的:一是根據學生特點,設計學生感興趣的作業;二是挖掘教材資源,設計實踐性作業;三是開發教材潛能,設計拓展性作業。這三個方面都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自主性發展。
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鞏固書本知識,有些教師讓學生機械重復地抄寫背,覺得學生只能多寫、多練。其實這樣只能是學生厭煩作業,抵觸寫作業,應付了事,甚至逃避寫作業。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做到提前預習,及時復習,主動完成作業,教師就要主動發掘教材內涵,創造性地設計作業。我在教學實踐中摸索到了一些比較受學生歡迎的創新型作業設計的方法,現介紹如下:
一、根據學生特點,設計學生感興趣的作業
我們要領會教材的編排意圖,找到新舊知識的結合點,設計趣味作業,讓學生在“玩”中構建新知識體系。如,編成歌曲,幫助學生背誦課文、詩歌。針對教材或某一篇課文的重點,引導學生編喜歡的流行歌,幫助學生背誦記憶。如,在教學《木蘭詩》一文時,根據文章內容,譜上曲子,像唱歌一樣就背下來了!孩子們對這種編歌背誦法特別有興趣,不但不抵觸這樣的識記作業,反而爭先恐后,樂此不疲。
趣味作業能使學習變得輕松愉快,能使學生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學習的自主性、創造性、積極性顯而易見。
二、挖掘教材資源,設計實踐性作業
中學生可塑性很大,通過實踐,可以為他們的認知活動、思維活動、情感活動提供取之不竭的豐富源泉。為了使學生學到語文知識的同時,發展語文能力,我們教學中就要深挖教材資源,多設計實踐性作業。
1.體驗性實踐。為了體現所學知識、所悟道理的真實性,我在布置作業時,讓學生通過一些實踐活動使知識轉化為操作體驗,其效果可謂“百聞不如一做”。學習《我的母親》一文時,我布置了一項特殊作業,讓學生回家充當一天“母親”,體驗母親的不容易,從而更加體會母愛的偉大!
2.創造性實踐。根據課文內容續編故事、表演課本劇等,都是開發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極好的作業形式。如,《孔乙己》一文的學習后,就讓學生自己組合,在班級表演,學生興趣大增,編出的故事充滿哲理,出人意料,令人驚喜。
三、開發教材潛能,設計拓展性作業
語文教材,它本身只能是把學生引向人類文化寶庫的一條通道。教師則要使學生學習教材時得到延伸,這里的延伸,是指從課內到課外,從教材內容到生活實踐,從點到線到面,從已知到未知的延伸,這樣才能打破封閉的教學格局,形成開放的姿態,力求學得更廣博、更創新一些。
1.學中求廣。周圍事物中,此物與彼物,以及因與果的相互關系都可以激起學生的思考。布置作業使所學知識得到拓展,知識面更廣闊,就會促使學生的形象思維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在綜合性學習《尋覓春天的足跡》時,我就布置學生走進大自然,寫出自己觀察到的春天的景色和特點,包括世間萬物的變化;風吹在臉上的感覺……
2.學后遷移。即“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在學生掌握了課文內容后,靈活而創造的運用,從而掌握新知識,有所發現,品嘗到觸類旁通的樂趣。如,學習了《小石潭記》后,我對學生說:祖國大好河山,風景如畫,我們扎蘭屯也有許多聞名全國的天然風景區,希望同學們有時間也去游覽大自然的神奇,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寫下來。
3.學后設疑。學習不但解決學生的疑問,還要讓學生學會思考,提出新的疑問,目的在于激勵他們在孜孜不倦的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習興趣,促進思維發展。如,學習了《端午的鴨蛋》后,我出示了許多關于傳統佳節的圖片,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我不僅表揚了那些學會質疑的學生,還組織學生討論,并適當引導,使學生了解了許多傳統知識,也激發了學生熱愛悠久的傳統文化、熱愛祖國的情感。創設多種適合學生特點的作業,能夠給學生更多的空間和時間,更好地解放學生的大腦和雙手,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作者簡介:李登慧,中學一級教師,內蒙古扎蘭屯市第三中學一線語文教師,從事語文教學二十多年,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是學校教學骨干。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