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英
摘 要:隨著教育體制和高考制度改革的深入,對高中語文教學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閱讀在高中語文教育教學中有著重要地位。在新課改背景下,如何實現個性化閱讀,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師必須重視的問題。從四個方面對此問題進行
探討。
關鍵詞:閱讀熱情;生活實際;課文解讀
語文是一門情感豐富的課程,要讓學生充分感受課文的真情實感,應重視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對于高中語文教學而言,開展個性化閱讀,不但能創新和改進教學模式,也有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可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個性化閱讀很有必要。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
閱讀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地位,是強化學生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及豐富學生情感的重要方式。所以,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個性化閱讀的作用,并積極參與到教學中,首要任務是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培養學生的閱讀自主性,讓學生充分感受個性化閱讀帶來的樂趣。另外,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以往的教學中,一些高中語文教師僅僅依靠教材內容開展教學,無法創新教學方式方法,不利于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應重視學生個性化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比如:在《祝福》一文的教學中,教師應基于學生閱讀熱情和興趣,營造一個具有封建禮教的教學氛圍,并準確把握主人公祥林嫂的人物特征,深化學生的理解。
另外,教師也可適當借助多媒體技術進行個性化閱讀教學,通過多媒體的視頻、圖片、音頻等功能直觀、形象地展現出文章的人物形象、時代背景、故事場景等內容,讓學生更為生動地感受文章的情感。比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閱讀教學中,可播放電視劇《水滸傳》中關于該內容的一集,讓學生更為直觀地感受林沖的情感變化及遭遇。如此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思維,還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重視生活實際的滲透
文學來源于生活,所以將生活實際融入閱讀教學中,不但有助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還能讓學生和作者進行心靈對話。在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往往只重視教材語文知識的講解,不能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學生個性化心理體現和情感思想的抒發。因而,為培養和強化學生個性思維,教師應將生活實際充分滲透到教學中,讓學生感受不同的情感。比如:在《雷雨》的教學中,教師可把生活實際和教學內容有效結合,并在新課導入時將時代背景滲透進去,讓學生能夠體會到舊社會的人情世故。另外,在分析文章中的人物時,可讓學生分組討論“周樸園”“蘩漪”“周萍”等人的實際生活,再表述小組的觀點,如此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還有助于深化學生對文章思想和內涵的理解及思考。
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相對于傳統語文閱讀教學而言,個性化閱讀是從傳統教學模式創新基礎上,改變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要順利達成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目標,就需要充分尊重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如此才能真正提升學生在個性化閱讀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學生認知水平、情感態度的差異,對于事物的理解也是不盡相同。因而,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也存在一定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從學生整體水平考慮,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體現。在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互動機會,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重視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比如:在《荷塘月色》教學過程中,要開展個性化閱讀,教師應將學生的主體效用充分發揮出來,讓他們自主、自覺地閱讀并理解課文的內涵和情感思想,積極引導他們掌握情景相融合借景抒情的情感表達手法,進而使學生切實感受到作者最真實的內心情感和思想內涵。
四、注重課文解讀個性化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不僅要重視學生的課堂主體效用,還應將個性化內容進行有效融合。教師需要在了解和掌握文本內容的基礎上,準確把握學生的情感態度,有助于突破和創新傳統閱讀思維及習慣。在設計教學問題時,應重視問題的啟發性和發散性,同時要引導學生在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獨立思考。在以往的教學中,一些語文教師往往只對教材課文進行系統的講解,處于主動地位,
而未能重視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進而不利于個性化閱讀的應用深化。比如:在《林黛玉進賈府》的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個性化解讀,以往教師主要偏重于對林黛玉入賈府過程中的見聞及賈府人物、環境等方面的講解,為有效開展個性化解讀,教師應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采取不同方法,讓學生對文章人物進行新角度、新層面的解讀。
總而言之,個性化閱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不僅滿足了教學的實際需要,同時也符合語文新課改的內在要求。為提高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化、個性化發展,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將個性化閱讀合理有效地融入具體教
學中。
參考文獻:
[1]陳在忠.個性化閱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閱讀與鑒賞,2011,23(06):144-146.
[2]趙新影.職業高中語文教學個性化閱讀探究[J].新課程,2012,11(07):201-202.
[3]徐賀勤.放飛想象的翅膀: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個性化閱讀[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25(11):169-171.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