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蓉
摘 要:中華古詩文瑰寶博大精深,民族精神、審美情趣、人生哲理充溢其間,經久不衰。教學古詩詞,“讀其聲,賞其意,探其韻” 能讀中華文化之神韻,能怡中華子孫之情趣,能悟中華民族之精髓,能養中華兒女之氣節。
關鍵詞:中華古詩文;賞意;探韻
我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對此有些有益的嘗試。
一、讀其聲
1.誦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都說明了吟誦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打開課本,學生放開喉嚨大聲誦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品味,在讀中陶冶,在讀中升華……在學生吟誦過程中,我們語文老師要輔以朗讀技巧的必要指導,使其掌握重音、停頓、節奏、速度、語調等要領,力求通過聲情并茂的誦讀引領學生步入審美佳境。誦讀不應僅出現在課堂教學中,每天晨
讀、晚誦都是很好的時機,都能讓學生在中華瑰寶的殿堂自由游弋,陶冶情操,提升品位。
2.唱讀
唱,是學生的最愛之一。教師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歌曲,按其旋律套在與作品主題、字數、節奏等相應的古詩詞上吟唱,既便于背誦又便于領會詩文的意境。如用《梁祝》的旋律唱誦《錢塘湖春行》等七言律詩、絕句,用《蘭花草》的旋律唱誦《石壕吏》等敘事作品,學生喜聞樂見,且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特長選用更精彩的旋律去唱誦更多的詩詞歌賦,從而使教學充滿生機,使學習回味無窮。
3.背誦
(1)按類別背誦。背誦時配合適當的動作演繹詩詞內容,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從而增進了對古詩詞的理解。
(2)用表演背誦。按詩詞主題、時令等分類吟誦,通過比較記憶成誦。
(3)創設情境背誦。根據詩詞內容、主題等利用音樂、動畫、圖片等輔助手段創設情境,促進學生背誦。
(4)競賽背誦。將競爭機制引入背誦,學習對手之間競賽、學習小組之間競賽、男生與女生之間競賽、教師與學生之間競賽、學生與家長之間競賽。各種競賽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推動學生快速
成誦。
二、賞其意
1.引領學生走進作者、作品的情感世界
“文以載道”,只有走進作者、作品的情感世界,學生的思維才能被激活,感情才能燃燒起來。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打破時空隔閡,掃除障礙,借助工具書、資料、網絡等手段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跡及寫作背景。其次,要遵循審美認知規律,在整體感知教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去感悟、品味、揣摩、再造。再次,不僅要讓學生明白作者用什么樣的語言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更要使學生理解這樣的思想感情為什么要用這樣的語言來表達。
2.尊重學生對“文本”的獨特解讀
現代接受美學認為:文學活動是作家、作品、讀者三個環節的動態過程,作品的價值與地位是作家創作意識與讀者接受意識的共同作用的結果,即“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對一篇作品,教師首先是一位讀者,而學生也是讀者,讀者對作品的理解權利是平等的。我們要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啟迪他們的思想,使他們獲得獨特的審美感受。
3.享受審美愉悅,豐厚人文底蘊
古詩文作品中所寄托的作者的審美情趣和審美理想,是我們獲得審美享受的源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些名家作品所包含的人生理想和人格魅力,恰是作品的精華所在,這些作品也正是對學生進行做人教育的范本。“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長期的熏陶感染,對提升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大有裨益。
三、探其韻
語文教師要在古詩文的教學中努力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批判意識、質疑精神、創新精神,引導學生讀出詩文的意蘊。可以較多地采用比較閱讀的形式:有同一詩人的比較,如學習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與《江城子·密州出獵》放在一起比較閱讀;有同一時代的比較,如學習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與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作比較,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在詩詞品味鑒賞中,還可按其類別比較探究,如同是送別詩,學習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就可與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作對比,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黃庭堅的“鬼門關外莫言遠,四海一家皆兄弟。”作比較,品鑒出詩人的詩風情懷和詩句的意境情感。
這些有益的舉措,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豐富他們的人文底蘊,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2]曾丁秀.揭開古詩詞神秘的“面紗”:談古詩詞教學的幾點體會[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3.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