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振世
摘 要:拓展性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是教師經常采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它的設計是為了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要。學生除了學習課本知識之外,課外知識同樣豐富精彩,這就需要教師恰當地引導學生不斷拓展,以豐富每個學生的精神世界。
關鍵詞:初中語文;拓展性;教學研究
語文的知識底蘊上至下達五千年,如此博大精深的學科,學生對它的學習更不能局限于書本上的部分知識,所以,相關的拓展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還是很有必要的。通過拓展一方面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書本知識的解讀,另一方面也能拓寬學生的視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初中語文來探究拓展性教學的相關運用。
一、初中語文拓展性教學實施原則
1.立足語文教學根本
拓展性語文教學,自然以語文課本為基礎進行拓展,在語文課本解讀的基礎上,再由此延伸出更廣闊的知識,這樣的拓展,既避免了脫離實際教材,也以此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對文中的知識有了進一步的感受、理解,并達到積累運用。
2.講究務實有度的拓展
拓展教學只是對課本知識教學的一個輔助,因此教師在拓展時需注意拓展的節制性,要控制拓展的度,且講解的內容要具有一定的真實性。
3.拓展要適合課堂
拓展性教學從課堂實際出發,將語文與其他課程相結合,與生活相結合,要有目的性地去構建新的知識,從而讓學生在學習中平衡掌握課本的知識與拓展的知識,與此同時,拓展性的知識更是對課本知識的一種升華。
二、初中語文拓展性教學的實施途徑
拓展性教學是對課本知識教學的一種拓展和補充,倘若脫離了課本,必定會流于形式的空洞和泛化,反之,不僅回歸了課本,同時也是對課本知識的一種超越。
1.課文標題相關背景的拓展
教師在對新的一篇課文進行導入時,通常是從課文的標題著手,
倘若在課題上進行知識的拓展,這樣一方面輔助了課題的導入,另一方面也是對課題的進一步解讀,也通過這樣的拓展,讓學生從側面出發去理解課文。當然,該環節的拓展,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課前自己搜索資料來準備,然后在語文課堂上,大家再互相發表分享查找成果,互相補充。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也能培養學生對信息的搜集整理能力。
比如,《端午的鴨蛋》這篇課文主要是對端午風俗的描寫,以及對家鄉高郵鴨蛋的介紹。教師在教學這一課時,可引導學生就端午這一習俗進行拓展,讓學生在課前先查找好有關端午的資料,知道端午的由來,知道端午的種種習俗。其實,很多語文課文的學習都是從課題著手出發進行教學,通過人物背景或事件背景,或時代背景的拓展來激發學生對新課文學習的興趣,并在學習新課文中,通過拓展,又探索到新的知識,讓學生不斷體驗獲得新知的樂趣。
2.課文作者相關背景的拓展
在初中語文課本中,它所選的課文還是相對經典耐讀的,所以,會涉及很多名家名作,甚至有一些文章是對經典名著的節選,等等的這些,就需要讓學生對該篇文章的作者做進一步的拓展了解,比如該篇作者所生活的時代背景,他的相關生平事跡,或者他的寫作風格之類等等,這些內容都有利于增加學生對作者的熟悉程度,并在熟悉的基礎上進一步走進作者創作本文的內心,從而更深刻地感知文章情感。
魯迅是中國文壇上的一顆璀璨星星,我們就以他的作品為例來談談有關作者的相關拓展。在語文出版社教材中,節選了魯迅的好幾部作品,比如七年級上冊的一篇《風箏》,這篇課文寫的是有關魯迅童年的相關生活,寫出了兒時的生活妙趣。教師在對學生講解這篇課文之前,可讓學生先搜集一些有關魯迅的信息,便于學生對作者有更深刻的感知。同時,就這篇課文的講解,學生可以對魯迅的創作風格有一個了解,這樣的話,也就便于學生學習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另外一篇魯迅的作品——《魯迅自傳》。
3.課文題材相關知識的拓展
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唯一的題材,但每一個題材卻有著多篇作品。因此,教師在對某一篇課文進行講解后,可就該篇課文的題材拓展出相關題材的不同作品,從而引導學生在拓展中不斷豐富知識。就某篇作品題材而引發的相關作品的拓展,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拓展中進行對比,從對比中養成多角度思考問題的好習慣,并且開闊學生的思維,激發其不斷創新。
比如,語文出版社教材九年級下冊《孔乙己》這篇課文,該篇課文的題材展現了孔乙己所處的時代背景下底層人民的不幸。魯迅就該題材有很多類似的小說,教師在講解完這篇課文后,則可引導學生對該題材其他相關作品(如《祝福》)進行拓展閱讀,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從相同題材中發現不同作品之間的差異所在。
拓展性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相當受用,但教師在進行拓展性教學時,一定要注意在課本的基礎上進行拓展,不偏離課文,也不偏離課堂,真正做到將拓展學習與書本學習完美結合。
參考文獻:
[1]趙文萱.創造性地組合教材,進行有效拓展閱讀[J].中學教學參考,2011.
[2]劉華.新課標下如何合理地進行語文課外拓展[J].新課程:教研,2011.
[3]湯華燕.拓展,讓語文學習更加豐富多彩[J].考試周刊,2011.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