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召華++韓丹丹
摘 要:本文在對家庭農場的背景上,對國內外農產品供應鏈整合模式進行對比,最后構建或者選擇適合在家庭農場背景下河南省農產品供應鏈整合的四種模式。
關鍵詞:農產品供應鏈;供應鏈整合;家庭農場
一、國內外現存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對比分析
(一)國外農產品供應鏈現狀。(1)美國農產品供應鏈模式。美國農產品的物流大部分通過批發市場來實現的,其余通過“產銷直掛”來實現。減少了中間環節的流通費用。(2)日本農產品供應鏈模式。日本的農產品物流銷售主要分為“市場流通”和“非市場流通”。日本農業協會是農產品銷售中最主要的運作主體,日本農民通常無條件委托日本農協組織農產品銷售。(3)荷蘭農產品供應鏈模式。荷蘭利用歐洲中心位置的地理優勢充分發揮農產品物流,建立了縱向合作一體化的市場運作體系及完善的虛擬農產品物流供應鏈,其農產品物流主要以農產品配送中心為主,積極發展冷鏈物流。
(二)國內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及利弊分析。(1)直銷型供應鏈模式。這種模式是最原始的農產品供應鏈運作模式,由農戶或者家庭農場主自營配送,將農產品送達客戶手中。這種模式具有較大的狹隘性,適用于規模比較小的情況,已經不適應當前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2)契約型供應鏈模式。這種模式下農戶與公司之間通過相關合同進行銜接,農戶供應農產品,公司負責產品流通。這種模式具有穩定的貨源,提高了管控力;農戶銷售源比較固定。但是,農戶的弱勢群體地位并沒有改變,農民的利益不容易得到保障;企業面對的農戶多,交易費用增加。(3)聯盟型供應鏈模式。這種模式的主導者是農產品批發市場,參與者是農產品生產者、批發商、零售商、運輸商、加工保鮮企業等,通過利益聯結和優勢互補形成了戰略聯盟。這種模式的優點在于,首先它能帶動各個參與方,連接各個相關節點;其次可以節約交易費用;再者也有利于公共交易平臺的建立。缺點主要表現在,隨著交易規模的逐漸擴大,管理效率不斷降低。(4)第三方物流模式。其優勢在于促進了流通與生產的分工合作,降低了流通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有利于實現物流標準化。
綜上所述,我國亟待建立農產品供應鏈物流體系,以適應農產品市場和物流供應鏈理念的發展。
二、家庭農場背景下河南省農產品供應鏈整合模式構建
(一)都市農業模式。這種供應鏈整合模式主要是以農產品(特別是瓜果蔬菜)為主導,通過提供高質量、具有地方特色、食用安全的農產品,吸引眾多消費者便消費便觀光,到家庭農場親自采摘的方式選擇消費者滿意的新鮮農產品,進而實現農產品供應中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的路徑最短化。
(二)農業龍頭企業拉動模式。這種模式下,主要是通過農業龍頭企業的拉動作用組織農產品市場的運作,龍頭企業是供應鏈的核心企業,圍繞一種或多種產品,形成“龍頭企業+家庭農場”或者“龍頭企業+批發市場+家庭農場”的集供應鏈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整合模式。
(三)基于柔性合同的“超市+批發市場”供應鏈整合模式。但是很多時候,大型超市或者大型批發市場店大欺主的現象時有發生,家庭農場由于發展規模的限制,當前并沒有形成能夠與他們進行分庭抗衡的市場主體,因此需要通過一種靈活的柔性合同來牽制二者,保證家庭農場主的合理利益。
(四)以農合組織為核心的整合模式。農業合作組織參與供應鏈的交易時,合作組織的主要作用就是起到橋梁的作用,通過它可以連接農戶與企業,因此可以說,農業合作組織既是生產者又是銷售商,農戶通過農業合作組織直接在市場上與加工企業或者超市進行交易,可以使農戶獲得更大的收益,也有利于整個農產品供應鏈的良好發展。但是這種模式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結論:本文對比分析河南省和國外發達國家的農產品供應鏈整合模式,結合實地調研的家庭農場的發展現狀,構建或者選擇了適合在家庭農場背景下河南省農產品供應鏈整合的四種模式。這些模式只具有地方適應性,能夠在大面積推廣需要實踐的檢驗。
參考文獻:
[1] 蔣瓊. 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農產品供應鏈模式構建研究[J]. 產業經濟, 2011(6): 12-14.
[2] 邱誼萌. 英國家庭農場的早期實踐對我國的啟示[J]. 沈陽航空工業學院學報, 2009(12): 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