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友
企業如何從窘境中逃逸出來呢?有兩種解決方案:一是打補丁,二是換操作系統。
打補丁的方法中,難度最大的是自我革命,或叫全面轉型。正如傅盛所說“自我攻擊是大公司保持活力的重要手段”,我甚至認為應該把“重要”二字變成唯一。
吳伯凡說:“大公司轉型比戒毒還難,因為你在一個組織里工作,你有40%的意識是自動化的,你以為你自己在按照自我意識做事,其實錯了,你是按照組織的共同意識在做事,而你卻不知道。所以轉型的時候別的地方好轉,這40%轉沒轉你都不知道。”
轉型非常艱難,這就是改革悖論,怎么辦?比轉型容易點的是成立獨立機構。
金山已經是個有20年歷史的企業了,我認為雷軍在潤物細無聲當中,把金山改造成功一點兒都不比打造一個小米容易,甚至更難。他在金山做了幾件了不起的事情。
第一,包產到戶。成立獨立子公司,管理層MBO,管理層大概占百分之二三十的股份,然后總公司占股份。
第二,關停并轉。把原來好多業務,通過關、停、并、轉,最后只剩下三塊業務:毒霸、游戲和WPS。
第三,放水養魚。雷軍跟每一個人說放棄KPI,不在乎財報,你把產品做好就行了。
第四,騰籠換鳥。因為今天是互聯網時代,你再做過去的東西,就算做得再好也沒有未來,所以他做金山云,而且由金山的CEO親自來做的。
第五,筑巢養鳳。大手筆地吸引人才進來,雷軍用30%的股份把傅盛挖了過來,并且無論傅盛做什么,雷軍什么都不說,這不就是最大的支持嗎?
結果是,雷軍剛接手的時候金山的市值大概是40億港幣,三年以后金山的市值已經變成了270億港幣。這就是一種戰略,一種人才觀的戰略。
內部分拆,一個20年的利益糾葛的老團隊,先分三個部門,沒有生產力的砍掉,大膽地給這三個部門管理層股份,面對新的未來,公司的CEO去管理金山云,3+1的結構。(微信號:顛覆式創新研習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