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對產品而言,社交網絡,是“口碑放大器”和“傳播加速器”,它將賦予“好到一定程度”的產品史無前例的機遇。這個程度,就是好到用戶忍不住發朋友圈由衷贊嘆,否則覺得對不起朋友。能好至此,社交網絡會把整個世界送給你。相反,如果你讓用戶忍不住在朋友圈罵你,社交網絡,會把你的整個世界拿走。
@畢慧芳農業:看到一個頗有名氣的人寫了一篇長文,把淘寶村和微商做了一個對比,認為淘寶村更有產業鏈條,更符合農村電商發展的趨勢。其實這位老師根本不了解農特產微商的發展趨勢,還在用面膜微商來定義農特產微商。作為農產品電商的發展,依據不同平臺、不同主體、不同工具都有不同模式。農特微商也有產業鏈。
@兆慶-電商細分化:歸根結底,怪騰訊啊!怪小馬哥呀!本來微信最初是定位于移動即時通信工具,就像PC上的QQ,可是后來騰訊為了布局移動電商,趕超阿里,愣是把這個社交屬性融入了商業屬性,直到今天,發展的有點不倫不類 ,由于垃圾廣告、微商賣假貨等,給很多用戶造成不良的用戶體驗。
@野地里的辛巴:幾年了,我仍未發現任何短平快的農業電商模式,別談什么“互聯網+”,別扯什么“鏈接”,別學什么Uber,如果違背了行業規律,背離了行業使命,前面留給你的路就是“自殺”,一畝田當需冷靜反思,然而此“劫”并非壞事。
@牛文文:互聯網公司與傳統制造公司之間的紛爭,前一個階段主要還停留在文雅的“打賭”階段,接下來看樣子就要進入“打官司”階段了。再往后,會不會劇烈升級,進入高級如方正與金泉的“拼權抓人”模式,或者直接降維進入“暗殺”模式呢?
@馮太偉W:百度干了廣告的事! 淘寶干了超市的事! 阿里巴巴干了批發市場的事! 微博干了媒體的事! 微信干了通信的事! 不是外行干掉內行,是趨勢干掉規模!先進的取代落后的! 在信息大爆炸時代你干了什么?顛覆時代有多可怕,你知道嗎?
@楊曦淪談品牌:眾籌本應是一個極其小眾的市場,全民眾籌本身就很可笑。中國股權投資的法律、經濟環境均不甚理想,傳統的股權投資行業就均在著諸多矛盾,因此一哄而上的眾籌活動在缺乏健全制度保障的情況下,很大可能會淪為騙子與無良者的溫床。
@孔-凡軍:差異化競爭策略是后來者和中小企業必須要采取的策略。但話是這么說,真要做到還真很難,這首先不是"方法論"問題,而是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取舍,或者持續性推進的耐心和能力,或者和法人治理結構、與“一把手”的任用方式等有關。
@龔文祥:9成商場自建App遭棄用, 實體店如何玩轉互聯網: 互聯網+成為傳統零售的共識,在打法上分為兩派,一派以萬達為代表花費巨資開發自家App,結合門店試圖實現閉環。另一派以銀泰為代表企業入駐阿里喵街平臺,借助平臺轉型。目前從實踐來看,入駐平臺勝,自建App敗。
@龔文祥:做咨詢與做服務的,你的收費要奇高、高得離譜,客戶的錢痛了、心才會痛,才會重視與執行你的方案。本來一套方案只值10萬元的,你加個0,賣100萬元,客戶一定會執行這個方案并成為成功案例。
@楊建國:農村電商不能“包治百病” 。餅畫得太大,啥都想做,農村電商,市場遠未成熟,培育起來還需要很長時間。我想對那些擠在農村電商風口上的政府和企業說一句:農村電商,前景是廣闊的,道路是曲折的,在現階段,找準路之后,想辦法活下來,活得更久一點,才是王道。
@朗威咨詢董威:平臺型電商,均屬于全能王型玩法,全品項,寬受眾,長鏈條消費品,最后都會變成資源競爭和價格競爭。當相對大體量的莊家入盤,就沒有路子了,被收購或者敗北。作為互聯網時代向零售轉型的企業或者是已經在局中的企業,如何把消費者變為競爭壁壘是關鍵,其次是商品定制和供應鏈管理。
@廣東玲兒:社群,互動交流的互聯網工具,它一次性傳播的次數遠不如大眾傳媒, 但再傳播的能力超過大眾傳媒,它的互動與黏性遠遠高于大眾傳播。社群的商業化應用,目前還處于本能階段,即盡可能多利用自己的社群,把信息傳遞到盡可能多的人。凡是本能的商業化,基本上規模都不大。只有真正進入專業化,才能形成有規模的商業化。
@莊帥:【百貨業與電商】①相信電商是趨勢就如相信溫水里的青蛙會死,但能不能跳出來不好說;②電商不是威脅,購物中心才是;③對于商業地產的百貨來說,骨子里認為地產才是最有價值,不是技術和數據,事實如此;④電商是先苦逼后牛逼,百貨就一直牛逼著,再苦逼有點強人所難了;⑤電商也在圈地,誰都別清高。
@莊帥:我們活在媒體構建的真相里……從2014年、2015年和許多創業的、想轉型的傳統老板等溝通,發現他們對一個事物的了解和理解的維度居然真的只有“媒體”一條路徑,這著實讓人驚出一身冷汗。
@王利芬:小米手機的成功,讓更多互聯網公司重視用戶對產品的影響。做好產品不但需要工程師轉換到用戶思維,同時更要不斷地做產品設計的探索。和用戶一起做設計,把用戶拉進來,更要重視社群的力量。
@程時旭:“中國區唯一的PHP大牛,全球PHP語言核心開發維護人員之一的惠新宸去了鏈家地產,在鏈家地產看來會有很大變化。”我看未必,惠作為技術大牛過去后,鏈家會在基礎平臺、開發能力、效率上有重大進步,但產品最終功能、用戶體驗,是由產品經理決定的。
@吳蚊米:看不過去最近很多“磚家”分享的社群經濟,一點油鹽都沒放的干癟貨。社群做得好的人很少,因國人群體意識本就不是很強,加上商業利益并不能完全打通分享障礙,社群做得好也不會輕易出來分享,很簡單,好的社群模式都是正在變現的秘密,同時社群很多地方的經營和微商很像,靠人性和情商,總之你學不會!
@黃淵普:【給創業者的六點建議】①草根創業必須要有足夠低的心態;②要重視線下,更要重視二、三線城市的線下;③把員工當作你的創業伙伴,不要擺出老板心態;④做好產品和服務,總會受到青睞;⑤不用過分擔心資本環境,但能融要快;⑥創業公司最大核心是資源。
@有為張:工業品與工業設備的產能也是嚴重過剩,傳統的地面銷售也是一片狼藉,價格戰也許更慘烈。但如果去網上銷售,則情況要好做不知道多少,對這一點有3種人無法理解:①做消費品的電商人;②做工業品銷售但不做網絡銷售的人;③做工業品網銷但不懂營銷策劃不會寫文案文章的人。
@張龍飛:平臺型和自營模式各有優劣勢,自營重前期跑得慢,構建硬實力;平臺型相對靈活,借助社會資源可快速做大盤子,規模化,但因為商品、物流、倉儲都非自己做,掌控力弱一些。等都做到一定規模的時候都會因為增速、效率而向對手學習,進入對方的領域,殊途同歸,結局如何看執行力。
@黃剛-物流與供應鏈:【只會玩微信,不會玩微博,你的社交圈子很可能會被“玩死”】原因:①微信是封閉社交關系,如果你缺乏創新的內容,朋友圈會出現視覺和思維疲勞;②只玩微信,你要新增粉絲或挖掘精準粉絲,非常難;③微信朋友圈的內容根本無法實現關聯人群的推薦和第三方搜索的功能……所以,只會玩微信,你的社交商業很可能被玩死。
@陽光志愿者南瓜:創業的路上很少有人能夠做好減法,創業初期是問題與解決方案的聯系,中期是產品、服務與市場的匹配,創業后期是擴張。往往在中期會有創業者飄飄然做加法最后自己受傷。
@杜子健:估計幾年之后,市場上的大部分商品都會是零利潤的,之后的賺錢模式將不再是“剝削結構”的,而是“智力結構”的;這將更加考驗企業家的智商,傳承了幾千年的“商品思維”將會逐步升級到“資本思維”,也就是說“產品毛利”將會讓位于“資本毛利”,善于對資本進行有效管理的人才會賺錢。
@互聯網信徒王冠雄:在拼爹的互聯網金融圈,沒有背景的民企生存很困難。做隨手記式的交易媒介是民企最佳角度,因為它做的是一個從記賬到理財的入口平臺,可以成為一個流量入口,做一個理財產品交易中間平臺,這是隨手記們的生存之道。
@魯振旺:現在的電商,從創新型、行業格局、增速和人員流動等等各方面來看,都成了一門非常傳統的生意,就像大人看小孩子一樣,感覺很新奇,這小家伙長得太快了,長大了肯定比我強,怎么今天這么聰明?竟然知道的比我多……然后小孩子成了青年了,發現學東西沒那么快了,長個子沒那么猛了,成了常人。
@微商小淘哥:【如何區分好微商和壞微商】凡是以賣貨為目的的微商都是正規的好微商,凡是以招代理為唯一目的、不賣貨的微商都是壞微商,衡量好微商與壞微商的量化標準是:80%甚至100%的貨都在渠道是壞微商,50%以上的貨賣給了終端消費者的是好微商。
@性感營銷:麥肯錫是一家標榜從不推銷的企業,這被認為是他們的企業靈魂,但他們靠什么讓客戶自己找上門來?這就是他們的營銷之道:① 推出自己的書籍和文章;②培養自己的專家;③邀請媒體報道;④非正式交流的龐大網絡,鼓勵公司員工參與各種業余活動,如:慈善基金會、博物館、文化組織;⑤組織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