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雯(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柳州 545006)
LI Xiao-wen (Li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Liuzhou 545006,China)
自敦豪與中國對外貿易運輸集團總公司于1986年合資成立了中國市場內第一家快遞公司中外運敦豪以來,中國快遞市場越走越寬。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快遞企業增加迅速,業務范圍不斷猛增,遍布地區不斷擴張。2000年以來,中國快遞市場更是以每年至少33%的速度增長,以2013年為例:2013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完成92億件,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業務量同比增長60%,最高日處理量突破6500萬件;快遞業務收入完成1430億元,同比增長36%。
中國快遞業務可分為國內快遞業務和國際快遞業務,其中國內快遞業務還細分為城際快遞業務和同城快遞業務。在中國快遞產業走過的30年中,目前已基本形成國營快遞企業、民營快遞企業、國際快遞企業三足鼎立的局面。國營快遞企業主戰城際快遞業務市場;民營快遞企業主戰同城快遞業務市場、國際快遞企業主戰國際快遞業務市場。然而,隨著快遞市場的火熱發展,競爭也越來越白熱化。
全球四大快遞巨頭——聯邦快遞(FEDEX)、聯合包裹(UPS)、敦豪環球快遞 (DHL)和荷蘭天地快運 (TNT)自20世紀80年代先后進入我國國際快遞市場,壟斷了中國國際快遞業務超70%的業務量。而隨著中國實現加入WTO時的相關承諾“2005年起我國需全面開放物流市場”,這些早已對中國國內快遞市場虎視眈眈的國際快遞巨頭們紛紛開始攪局國內快遞業務。2013年,敦豪環球快遞(DHL)更是首次在中國召開全球科技大會,這意味著該企業把未來發展布局的重心轉移到中國市場。與此同時,聯合包裹(UPS)不斷在中國拓寬網絡,從2012年9月至今,該企業在中國內地獲準經營的快遞城市從5個增至19個,基本覆蓋一二級主要城市。聯邦快遞(FEDEX)也表示中國已成為他們的業務發展重點。
與此同時,在國內快遞市場打滾多年的民營快遞企業逐漸意識到中國國際快遞市場這塊大蛋糕。2011年,中國快遞市場同城和異地快遞業務量占比分別為22.3%、74.2%,但收入只占全部比例的8.7%、58.8%。然而主戰中國國際快遞市場的國際及港澳臺快遞企業用3.5%的業務量就占據了24.4%的業務收入。飽受國內快遞競爭之苦的民營快遞企業,開始瞄準高毛利的國際快遞業務,紛紛想要分一杯羹。2013年7月2日,國家郵政總局發布公告稱,包括北京宅急送快遞在內的12家本土企業正式提出申請國際快遞業務經營許可。這12家公司其中7家是民營快遞公司,包括宅急送、百世、全球通、北京福鑫快遞、上海駿佳等,加上這之前已經擁有跨省(區、市)經營國內快遞業務并經營國際快遞業務的民營快遞企業,如順豐集團、上海圓通等,這個民營快遞生力軍開始進軍中國國際快遞市場。
2.1 民營快遞企業規模小。與國有快遞企業以及在中國的國際快遞企業相比,民營快遞企業規模相對弱小。國際快遞企業巨頭之一敦豪環球快遞在2013年一個季度的營業額就超過了1100億人民幣,這相當于中國快遞行業2012年全年的收入。任何一家民營快遞企業都難以和它抗衡。
規模差距也反映在航空運力上。快遞作為一種非常講究時效的物流方式,通常采用航空運輸,而因經濟實力不夠雄厚導致設施投入不夠、航空運力不足是制約民營快遞企業進軍中國國際快遞市場的阻力之一。以順豐速遞為例,該公司到2013年為止擁有7架飛機。而除順豐、圓通兩家民營快遞企業有專用貨機送貨外,其它民營快遞企業基本采用中航協下面航空貨運服務。再看航空公司運力,截至2013年底,國內貨運航空公司共有99架全貨機,而聯合包裹(UPS)一個公司就擁有超過500架飛機。
規模差距還反映在員工福利、技術研發等方面。民營快遞企業為了追求利潤,目前在這些方面能省則省。
2.2 業務模式不同導致民營快遞企業議價能力較差。在中國的國際快遞巨頭主要業務模式是B2B(商對商),有部分企業也做或者打算做B2C(商對客),但不進入C2C(個人對個人)。他們的利潤空間主要是以提供供應鏈解決方案為主,而這種高效的供應鏈物流通常能為客戶企業節省大量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國際快遞企業和他們的客戶在合作中能達到雙贏,客戶企業愿意向他們支付不低的報酬,國際快遞企業在合作過程中議價能力較強。
相比較,中國民營企業主要業務模式是B2C和C2C,并且目前70%以上的快遞量通過電商獲得。由于電商掌握了貨源,快遞企業的議價能力較差。再加上目前中國民營快遞企業主要還在低端物流向綜合物流發展的初級階段,與國際快遞巨頭差距還是很大的。
2.3 民營快遞企業在國內市場獨具特色的加盟體制難以在國際市場復制。目前中國快遞企業多是以代理、合作的方式開展國際快遞業務,缺乏自營的能力。政府政策的不同、法律體系的不同、民俗習慣的不同、管理不便等原因都使得民營快遞企業在國內市場這種獨具特色的加盟體制難以在國際市場復制。而如果要在外國開設直營網絡,最初的投入資金是非常巨大的,這對規模不夠大的絕大多數民營快遞企業而言難度異常大,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以順豐速遞為例,雖然順豐速遞企業的國際快遞業務已拓展至美國,也已經開通了香港、澳門、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日本至美國的服務,但其自營網絡的分布也僅限于香港、臺灣等個別區域。
3.1 依靠企業已初具規模的國內快遞網絡,創造自己的價格優勢。民營快遞企業在國內快遞市場打拼時,就以相對低廉的價格和相對靈活的服務脫穎而出,并由此帶來了較高的效率,增長迅速。不少民營快遞企業在國內的快遞網絡已經初具規模,并還在不斷完善中。這是進入中國國內快遞市場不久的國際快遞企業所不具備的核心競爭力,民營快遞企業可以就此創造自己的價格優勢,與國際快遞巨頭們競爭B2B、B2C的客戶源。
民營快遞企業要揚長避短,雖然在規模上遠遠落后于國際快遞巨頭,但是可以利用“地頭蛇”優勢,采用靈活的定價原則,利用自己相對低廉的成本和運價體系。在最開始可以采取與國外大型快遞企業合作的方式,在合作中慢慢成長、壯大,積累經驗,發展到一定水平后,再考慮獨自承擔整個業務。
3.2 依靠國家扶持,抗衡國際快遞巨頭。2009年,新《郵政法》正式出臺,首次在法律上明確了快遞企業的地位。2010年,國家制定了十二五規劃草案,提出要在前一規劃取得成果的基礎上,繼往開來大力推廣快遞服務。2011年,國家郵政局頒布郵政業發展“十二五”(2011-2015)規劃中,對快遞行業提出了“十二五”發展指標。政府在不斷完善快遞行業相關政策,特別是隨著習近平主席上任之后,中央政府大刀闊斧地推廣簡政放權,也就是精簡政府機構及人員、下放權力于社會和市場,更高效且更公平地配置資源。相信郵政局會放寬市場準入,完善政策法規,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快遞市場,促進快遞業的健康發展。
2013年初,國家郵政局提出2020年前培育出2個年業務收入超千億元、若干年業務收入超五百億元的快遞企業。也就是說,中國政府會扶持國內快遞企業,培育屬于中國自己的大型國際快遞企業。因為從國家產業安全、國防安全等角度考慮,中國應當有自己的國際快遞品牌。民營企業應抓住機遇,有效利用國家政策,從國際快遞巨頭手里搶下中國國際快遞市場份額。
3.3 從周邊地區入手,逐漸拓展國際快遞市場。基于在外國開設直營網絡的初始投資非常巨大,進軍國際快遞市場的民營快遞企業可以就近先從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入手,或者采用自建網絡,或者與當地的優質企業進行合作,逐步開拓國際市場。
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全面啟動。東盟和中國的貿易占到世界貿易的13%,這個涵蓋11個國家、19億人口、GDP達6萬億美元的巨大經濟體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貿區,也是發展中國家間最大的自貿區。據統計,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會產生大量國際快遞業務,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貿易需求自然也會催生大量中國與東南亞周邊國家的快遞業務量。這塊距離中國相對較近、初始投資相對較少的國際快遞市場蛋糕是最適合初入國際快遞市場的民營快遞企業入手的。逐漸拓展國際快遞市場是資金不夠雄厚的民營快遞企業進軍中國國際快遞市場的良策。
在中國快遞產業走過的30年中,目前已基本形成國營快遞企業、民營快遞企業、國際快遞企業三足鼎立的局面。為了尋找更多的利潤源,中國民營快遞企業穩住國內快遞業務市場的同時進入國際快遞業務市場是正確之選,而要想向壟斷中國國際快遞業務超70%業務量的國外快遞巨頭手里分一杯羹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民營快遞企業必須分析自身與國際快遞企業之間的關系,揚長避短,分析自身的可利用的優勢和環境資源,通過依靠國內快遞網絡創造價格優勢、依靠國家扶持政策抗衡國際快遞巨頭、從周邊地區入手逐漸拓展國際快遞市場這些策略,在做好國內市場快遞業務的同時,逐步擴大國際快遞業務量,并要從一個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不能急于追求一時的利潤,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只有這樣才能在競爭異常激烈的中國國際快遞市場中生存并發展。
[1]王正勇,李萬青.國內快遞業務完全開放后的競爭問題與市場機會分析[J].對外經貿實務,2013(1):90-93.
[2]中研普華.國際快遞業務市場競爭情況研究分析[EB/OL].(2012-07-06)[2014-11-30].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20706/897045.html.
[3]姜波.我國快遞企業面臨的挑戰與發展對策[J].商業研究,2012(5):156-158.
[4]孫李波.國際快遞巨頭壓力下的中國快遞行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現代商業,2013(19):53-54.
[5]關姝穎.國際快遞在中國[J].物流科技,2009(3):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