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平(湖北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湖北黃石 435002)
?
中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目標的探究
李平
(湖北師范學院體育學院湖北黃石435002)
通過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從教學目標的角度,對當前我國中學體育教學模式的現狀進行了分析,研究認為:我國體育教學目標比較單一;片面追求理論構建,操作性差;目標與模式之間的針對性不明顯等問題。為克服這些不足,以教學目標為出發點,以教學策略為準繩,在此基礎上對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目標進行了分析探討。
體育教學模式中學體育與健康課堂高效課堂應用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0.061
新課程背景下體育教學目標呈現多元化趨勢。但是隨著改革的深入,對體育教學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各級學者對體育教學目標的研究只停留在理論層面,沒有使之付諸實踐;一線體育教師雖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使理論與實踐相脫離,嚴重影響體育教學質量的提高,進而出現了“低效”“無效”的體育課堂。體育教學目標是體育課程的航線標,體育教學模式是體育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中介,是內容與形式的結合,展示了理論與實踐的轉化過程,因此要處理好體育教學目標與體育教學模式之間的關系,二者相輔相成,從而追求高效課堂。體育教學目標的這種角色扮演決定了我們不僅要對教學目標進行理論層面上的研究,還要對教學目標進行實踐探索,理論指導實踐,從而提高體育教學課堂效率,但需要注意的是體育教學目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實際需求。由此看來,體育教學目標要有相對成熟的理論指導實踐,又要有相對成熟的實踐反饋理論,從而促進學生全面而個性的發展。
1.1教學目標較為單一
教學目標在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基礎上,不僅關注學生的考試分數,更要關注學生身體、心理的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1]在體育加入中考成績以來,師生共同追求分數的情況下,采取延長教學或學生練習時間、增加負荷強度的辦法來提高學生體育成績。這實際上這同資本家追求絕對剩余價值一樣,嚴重遏制了學生的健康發展。因此我們要從“三維目標”的角度為出發點考慮問題,設計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全面而個性的發展。[2]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的存在著亟需解決的問題,如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著:重視學生知識技能掌握的多少,忽視學生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培養的問題;在教師教育方面存在著:以技能傳授為主,忽視學生社會能力的發展的問題。
我國的體育教學目標在追求多樣化的過程中促進了學生全面的發展,但是多樣化的教學目標給一線體育教師的工作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在教學過程中難以把握教學重點,從而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3]在實際的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著以知識和技能的傳授為主,忽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社會性和個性品質的培養的現象。[4]因此教員在制定體育教學目標的同時,應與學生的實際水平、生活環境相結合,從而實現體育教學目標的個性化發展。
1.2片面追求理論構建,操作性不強
新課程背景下體育教學模式在理論層面提出的種類繁多,但在實踐真正能運用教學模式卻不多,只有與知識和技能有關的教學模式才能得到運用。培養學生社會性和個性品質的模式操作性差,僅停留在理論層面上,在實踐中應用難度較大。有的教師完全照搬在2011年體育新課標(修訂版)中提出的五大(或四大)學習領域目標,[5]顯然這是對新課標的理解不夠深入,而具體到一節體育課上,目標設置則顯得過大。而一些一線體育教師雖然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卻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同樣割裂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特別是我國對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起步較晚,從國外或其他學科“移植”過來的教學思想,未消化、吸收內化為適合自己的思想,使得很多體育課堂教學與教學目標相脫離。
1.3教學目標與模式之間的針對性不明顯
新課程理念下,目標有了新的發展,但與之對應的教學模式卻未提出,使理論與實踐相脫節。[6]例如,“有的教案寫到的教學目標中,提到要提高學生的柔韌、靈敏、速度、耐力等身體素質的發展”,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一節課涉及到柔韌、速度兩種身體素質,這種目標就已經很難完成了。當前的教學模式花樣繁多,但每一種模式大致都遵循一樣的教學規律,即:教學導入,激發興趣—教師指導,學生練習—教學評價及反饋,就產生了單一化的模式與多樣化的目標之間的矛盾。實質上,教學模式的提出一直未跳出傳授體育知識、技能的巢穴,“換湯不換藥”,只是在同一模式的前提下,提出了更多的教學目標,而這些目標只是形式上的,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實際水平。一種教學模式不可能實現所有目標,而我國的教學模式特點不明確,往往寄托于一種教學模式,缺乏針對性。這種教學目標層次化不明顯,體育教學模式缺乏針對性、靈活性,因此以目標為定向的教學模式應利用觀察、提問、體育運動實踐等方法獲得反饋信息。[7]
20世紀90年代以來,體育教學模式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出現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現象。如按教學方法分類、按教學方對象基礎條件分類、按教學目標分類等多種分類方法。[8]新課程背景下提出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要求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心全面而個性的社會型人才。
體育教學模式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條件,不同的教學目標要求不同的教學模式與之相對應。設置教學目標時,不僅要考慮教師的文化素質和學校的實際條件,還要考慮社會文化和學生的實際需要。2001年,體育新課標提出了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5大學習領域;[9]2011年修訂版的體育課程標準將其修改為4大領域5大方面,即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其中運動參與和運動技能屬于運動技能方面的教學模式,即以運動為主線;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屬于非運動技能方面的教學模式,即以健康為主線。其中運動技能方面的教學模式主要包括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模式(系統教學、程序教學、掌握教學)、以能力發展為主的教學模式(發現學習、自主學習、問題解決學習);非運動技能教學模主要包括:情景教學模式、快樂教學模式、成功教學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運動技能教學模式,還是非運動技能教學模式在體育課中的運動都不是單一的一種模式的運用,而是幾種教學模式的綜合運用。比如在一節排球墊球教學中,如果單一的采用以傳授知識技能為主的教學模式,學生難民會缺失興趣,這是加以情景教學、快樂教學就會事半功倍。
體育教學模式具有理論和實踐功能,教學目標的多元化和體
育教學過程的動態性決定了在一節體育課堂中不可能選則一種體育教學模式,而當前許多學者往往將教學活動固定于一種教學模式,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抹殺了體育教學活動的復雜性,違背了教學規律。任何一種教學模式只有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才能發揮其優勢和不足,因此,我們要利用各模式之間的優缺點進行互補性合作,以事半功倍。就像布魯姆曾說的:“在現有的教學模式上,加上一種新策略,效果雖不能倍增,但是可以增加效果。”
無論何種教學模式,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每種體育教學模式都有自身的優缺點,在眾多的教學模式中,可能這種教學模式的優點是另種教學模式的缺點。因此,在實際教學當中,只有綜合運用互補性的教學模式,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各教學模式的功能;只有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多種體育教學模式的貫通融合,才能更好地實現體育課堂的高效性。
[1]宋秋前.有效教學的涵義和特征[J].教育發展研究.2007,4(1):3 9-4 2.
[2]石巖,雷愛麗.中外體育教學模式比較研究及中國體育教學模式建構的缺失[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5,24(5):89-92.
[3]汪凌.中美日俄體育教學目標的比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37(6):84-86.
[4]潘凌云,王健.當代中外體育教學模式比較分析——兼談我國當代體育教學模式建構之不足[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1,17(4):53-55.
[5]辜勝阻.變革傳統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J].教育研究,2003,4 (8):55.
[6]陶海清.體育目標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與探討[J].體育世界,2007,4(10):19-20.
[7]鄒師.體育教學模式分類及其應用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1,27(3):29-32.
[8]邵偉德,王恬.體育教學模式的分類與選用策略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7):947-949.
[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G807
A
2095-2813(2015)10(c)-00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