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軍 董彥玉(首都醫科大學 北京 101300)
?
審視武德教育在高校武術教學中的重要性①
趙海軍董彥玉
(首都醫科大學北京101300)
當前,我國諸多高校相繼開設了武術相關課程,這也為繼承和弘揚我國傳統武術文化奠定堅實的基礎。隨著市場經濟的推行以及文化的開放,在高校武術教學中,不僅要重視武藝的教授,而且應充分重視武德教育。武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道德,是在充分汲取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基礎上形成的,而高校是繼承和傳播優秀文化的重要場所,應充分挖掘和吸收武德教育的自身價值,審視武德教育在高校武術教學的必要性及重要作用,建立起新的、具有時代精神和社會主義特色的新時期的武德,目的在于實現高校武術教學中武德教育“知行合一”的理念。
武德教育高校武術教學重要性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0.084
武術在長期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突出地強調道德修養的作用,并以傳統的崇德揚善道德觀來協調習武者與他人、社會之間的關系,以達到“德”與“藝(武技)”的統一。武德作為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核心內容,在長期的歷史積淀、傳承和發展過程中,已經同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行為標準、道德情操、審美情趣、處世態度和風俗習慣融為一體,成為中華民族倫理道德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傳統武術的不斷流失,高校成為傳承與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陣地。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認為,大學是人格養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搖籃,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撐。大學生是祖國的希望,是國家未來建設與發展的主力軍,高校應立足自身實際,努力改革傳統武術側重于技術教學模式,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武德教育實質,追求現代武術教學中的文武并舉的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學習中國武術的技術精髓,而且讓學生學習體會到中國武術所代表的博大文化精神。所以,在高校武術教學中,積極營造良好的武德教育氛圍,充分發揮武德教育的獨特功能,提高武德教育在武術教學中的地位。
1.1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
武術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勞動過程中創造并形成的一種土生土長的民族傳統體育,中國武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蘊含著厚重的傳統文化,是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國武術是一種典型的將道德和審美等作為其重要文化內涵的民族傳統體育。在武術的整個文化體系中,武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武德是每一位習武者的精神航船。武德教育只有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緊密結合,才能使武德教育更具有時代特征和新的生命力,才能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1]。在校園中,弘揚武德不僅能豐富校園精神文明建設,還能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在學生的培養中,思想道德素養教育是根本,文化素質教育是基礎,兩者不可脫離。由于武德教育的特殊功能,開展武德教育對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1.2大學生健康發展與弘揚民族精神文化的需要
教師在武術教學過程中,應采取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武德教育,武德教育是武術文化的社會作用的手段,對弘揚民族精神文化具有基礎作用。武術作為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高校武術具有傳承歷史文化和弘揚民族精神的歷史責任和義務。崇德尚武,發揚民族精神,是今天我們所提倡武德的基本原則,武德構成武術文化的根基,武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才,武德教育追求和諧,注重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武德教育是剛柔相濟的,既表現出寬厚待人的思想,又追求積極進取的精神,培養學生的學會關心和幫助他人,為社會和他人做貢獻,能夠教化學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學會寬容人、尊敬人,不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武德教育的教化功能隱含著弘揚民族精神文化的內在要求,培養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建立新型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形成以國家和集體利益為重的武德思想,弘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是高校開展武德教育的目標。
目前,高校武術教學過程中忽視對學生的武德教育,只注重對學生的技術教育,這嚴重扭曲了學校武術教學的本質。武術作為一種特殊的身體文化,技術是其文化內容的載體,武術教學不僅是一項體育教學活動,更是一項文化傳播活動,通過這種武術教學的傳播,從而更好地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形成一個歷史積淀過程。“文以評心,武以觀德”,說明了武德在中國武術文化方面的重要地位[2]。所以,武德教育是武術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2.1武德教育對鍛煉學生意志、培養學生品德的作用
歷史證明,凡成大器者必須經過長期艱苦的磨練。對于武術的習練,要承受身體上的痛苦和意志上的考驗,還要承擔心理上的壓力。縱觀古今,始終把鍛煉意志品質看作是武德教育的重要目標和核心內容。武術諺語中“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充分說明學習武術需要恒久意識和態度。“未曾習武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更加鮮明地展現出武德教育在武術傳授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品德至上”的文化特征[3]。
2.2武德教育能豐富校園文化生活
中國武術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既要講究技術動作的形體規范,又要求精氣神傳意、內外合一的整體運動觀,充分體現了武術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深受中國古代哲學、醫學等方面的影響和滲透,形成獨具民族風格與特色的體育運動形式,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與藝術價值。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只有在和西方體育文化不斷的交流中,才能使西方體育的價值觀念不斷地融入到武術訓練當中,才能使以儒家文化為根基的中國武術彌補西方競技體育所匱乏的一些價值[4]。開展武德教育可將武術的技術動作與除惡揚善的俠義精神緊密結合,給學生帶來強烈的視覺震撼和精神沖擊,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內在情感和內驅動力,極大地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
2.3武德教育對學生形成現代道德觀的作用
武德作為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核心內容,經過歷史的積累沉淀和不斷的完善過程中,逐步形成適應現代社會的道德觀念。我們更應該清醒的看到,對于傳統武德,在當今社會,我們應充分汲取精華、去其糟粕,使其形成獨具特色的現代武德。在共建和諧社會
的今天,在校園中我們應提倡將現代武德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培養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維護中華民族尊嚴,建立起新型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形成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尊師重道的高尚美德,以國家和集體利益為重的現代武德思想[5]。積極要求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為國爭光;愛國愛民,見義勇為;修身養性,遵紀守法;文明禮貌,明理誠信,拓展和延伸學生實踐現代武德的空間和時間,積極營造具有現代武德意識的校園文化氛圍。
武德是中國武術文化的精髓,中國武術的發展離不開武德的發展。武德教育的內容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蘊涵著不同的內容,武德作為習武之人的行為準則,作為新時期的武德教育,必須汲取傳統武德內容的精華,結合新時期的時代特色,凝練出代表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瑰寶的文化價值,來推動我國武術事業的不斷向前發展,同時使武術文化得到發揚。高校作為武術發展的主陣地,也將是武德教育的高端平臺,對學生進行武德教育也是發展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審視武德教育在高校武術教學中的重要性,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精神,更好地促進武術文化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健康的傳承與發展。
[1]朱瑞琪.淺談武德教育與精神文明建設[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9(1).
[2]黃文揚.芻議中國傳統武德涵義及市場經濟下的武德建設[J].福建體育科技,2002,21(5):14-16.
[3]李亞光,張喜文.論武術教學中的“武德教育”[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9):217-218.
[4]高潔倫.從傳統倫理道德的價值取向審視構建當代武德的必要性[J].武術科學,2005,2(2):32-33.
[5]蔡仲林,周之華.武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G807
A
2095-2813(2015)10(c)-0084-02
①趙海軍(1968,8—),女,漢,北京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高校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