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彩燕(濱州醫學院 山東煙臺 264003)
?
高校體育教學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探討①
宮彩燕
(濱州醫學院山東煙臺264003)
近年來,因大學生心理健康引發的社會問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體育教學因其特殊的教育功能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如何更好地促進體育教學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該文從理論上闡述了體育教學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探討了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以期更好地為體育教學服務。
體育教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0.087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是祖國的棟梁,是未來社會的創造者,作為未來社會的人才必須具備以下素質:較好的思想品德、較高的科學素養、較強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近年來,大學生因學業壓力大,人際關系不和諧等原因產生心理障礙乃至走向極端的案例時有發生,大學生心理健康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體育教學因其教學活動的動態性、身體活動的實踐性、人際交往的廣泛性、心理體驗的復合性等特點,在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克服心理障礙等方面,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文章從理論上闡述了體育教學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探討了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以期更好地為體育教學服務。
1.1改善不良的情緒狀態
情緒狀態是判斷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最主要的指標。當代大學生處在一個充滿競爭激烈的環境之中,接受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例如:學習、生活、家庭、戀愛、就業壓力等,造成了大學生情緒波動大的特點。研究發現,體育運動可以加快腦部血液循環,促進體內“內啡肽”的釋放,內啡肽是一種由腦下垂體分泌的類嗎啡生物化學合成物激素,能夠產生愉悅感,從而改善情緒。由此可見,體育活動可以消除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產生的不愉快情緒和行為,從而使他們從不良的情緒中擺脫出來。
1.2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和諧的人際關系是衡量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研究表明,在集體性體育活動中,參與者通過鍛煉可以達到心理上的滿足,培養合作意識和樂觀開朗的性格,使個性逐步得到改變。布拉尼(Brawley)在研究中也指出: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更容易與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體育學習和體育活動的過程,同時也是大學生和同學接觸和交往的過程,通過和同伴共同參與體育活動,可以消除孤獨感,忘卻痛苦和煩惱,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另外,在參與體育活動與他人的交往的過程中,大學生也會自覺不自覺地依照社會規范控制自己的語言和行為,這對鞏固和提高大學生基本道德行為規范有著積極的影響。
1.3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
堅強的意志品質對于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體育運動過程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挑戰,如:疲勞、損傷、膽怯、動作難度和氣候條件等。大學生在參與運動的過程中需要克服以上種種困難,這必將磨練大學生的意志,培養大學生果敢、堅強的意志品質。舉例來說:在一定時間和強度的長跑活動中會出現“極點”現象,學生會感到呼吸困難、肌肉酸軟無力、動作不協調、精神低落,甚至想中止運動,但只要堅持下來,這種現象就會慢慢消除。這個過程就是對學生意志品質的考驗,學生通過參加長跑活動,不僅提高了心肺功能,還克服了困難,挑戰了極限,培養了堅強的意志品質。而且,這些在體育運動中建立起來的意志品質,還會遷移到他們日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去,產生深遠的影響。
1.4消除疲勞,減緩應激反應
現代大學生在持續緊張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下,很容易產生身體和心理上的疲勞,如果不能及時消除,往往會導致神經衰弱,從而產生抑郁癥、焦慮癥和狂躁癥等神經癥。體育鍛煉可以通過轉移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使神經系統得到積極的休息,同時又補充了氧氣和營養物質,通過血液循環的加快,促進營養物質的輸送和供應,使腦組織的工作效率顯著提高。大學生參與體育活動,可以有效地消除疲勞,提高學習效率。此外,有研究指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明顯減少腎上腺素受體的數目和敏感性,降低應激狀態下應激源對生理的影響。
2.1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課堂氛圍在一定的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心理狀態,多項研究表明:運動產生的愉悅感是使參與者心理健康效應達到最大值的一個重要因素。溫爾克在對愉悅感和運動堅持性關系的研究中認為,運動的愉悅感將使運動產生更加顯著的積極效應。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如果能適時地在課堂中開展提問、討論、反饋、組織游戲和比賽等教學活動,并通過語言、表情和手勢等手段來調節課堂氣氛,則會使“教—學—練”三個環節配合默契,情緒高漲,而且學生也會處于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之中。此外,教師要做學生的益友,與學生建立起一種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善于發現每位學生的優點并挖掘他們的潛能,要從內心上尊重學生,關愛學生,保證教學過程處于和諧有序的心理氛圍之中,這樣才能更充分地激發學生的心理健康效應。
2.2激發學生參與體育課堂的心理動力
體育課堂學習的心理動力包括學習動機和鍛煉習慣,心理動力的強弱對體育課堂學習的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學生心理動力的激發與教師的引導和組織密切相關,這就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心理學知識,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心理教育服務,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首先,通過難度適中的目標設置,激發學生參與體育學習和鍛煉的動機;其次,通過豐富的教學內容和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維持學生較高的學習動機和持續的學習動力;最后,通過充分的肯定和積極有效的反饋,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注,培養學生參與體育的意識和興趣,從而養成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培養積極的心理狀態。
2.3有針對性的體育學習項目的選擇
不同的體育項目可對大學生產生不同的心理效應,如慢跑、跳繩、健美操等有氧運動,有助于降低輕度或中度的抑郁情緒,可以減輕焦慮癥狀;而奕棋、瑜伽等活動,則能怡情暢志、凝神靜合、精誠專一,來調節情緒,減少抑郁、失眠等不良情緒的干擾;球類運動則集趣味性、集體性、娛樂性于一身,可培養大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團結協作的思想意識,能有效地克服大學生的孤獨感,改善和提高大學生的交往能力。
2.4強度和負荷的有效控制
研究表明,體育活動的強度和時間的長度影響著鍛煉者的心理健康,適當的體育活動會減少鍛煉者的焦慮情緒,一般來說,鍛煉者每次活動的時長在20~60 min能有效地減少焦慮情緒。而且,心理效應的產生和體育活動的頻率密切相關,2~4次/周的活動頻率將會對鍛煉者產生積極的心理效應。所以,應持續地進行體育活動,隨著體育參與總量的增加,良好心理效應的體會隨之得到增強。大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要想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應注意控制運動量。一般來說,以中等運動量為宜,心率最好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80%之間。大學生可通過如下公式對體育活動的強度進行檢測:(220-年齡)×60%~(220-年齡)×80%。例如:一名20歲的大學生運動時最適宜的心率范圍為120~160次/分鐘。
3.1結論
體育教學要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通過體育教學不僅增強學生的體質健康,更要注重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高校體育教學肩負著雙重任務,每一個體育工作者有責任也有義務幫助學生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
3.2建議
為使體育教育切實成為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建議如下。
(1)體育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教學中加以貫徹實施,作為教學的主導者,不僅要掌握嫻熟的專業知識,更要進行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和培訓,真正做到把握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因材施教。
(2)結合課外活動的優點充分擴展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外活動在內容上相對靈活,活動比較自主,而這與大學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十分吻合,這也是培養學生產生心理健康效應的有效途徑之一。
(3)學校領導應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提供有力的平臺,開展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體育文化活動,營造和諧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
[1]魏佳璽.體育教學與學生心理關系的研究[J].運動,2013(11):9 1-9 2.
[2]李家仿,田聚群.高校體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2(22):24,26.
[3]王文毅.體育教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湖北體育科技,2011,30(5):530-531,537.
[4]殷海濤,郭濱.運動干預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實驗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2,26(3):87-90.
G807.4
A
2095-2813(2015)10(c)-0087-02
①山東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濱州醫學院醫學人文研究中心課題,課題編號:13-rwjykt-006。
宮彩燕(1977—),女,山東煙臺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