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冠楠
(長春理工大學軍體部 吉林長春 130022)
現代社會,人才的定義已經不僅局限于傳統觀念中“讀書很厲害的人”,而是擴展到方方面面,也就是說,一切對有益事物的發展起推動力的人,均可視作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體育健將就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群人。再者,國民素質的提高也分為了道德素質與身體素質兩個方面。何所謂身體素質?歸根結底就是身體健康狀況。而如何來協調我們身體的健康呢?答案幾乎只有一個,那就是合理地進行體育鍛煉。正是如此,人們對體育的關注程度不斷攀升,這也使得高校的體育科目的科學教學變得十分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在體育這個科目上取得教學法與教學效益的成功呢?下文進行一番詳盡的介紹。
要了解如何去運用一個有效的教學法,我們首先要弄清楚這個教學模式的基本內涵和價值取向,即是什么的問題。
想要了解什么是“生態體育”,我們必須深入解析“生態”這個詞。何所謂生態呢?生態就是一種本原的追溯,不可以裝飾的返璞歸真。那么運用于體育教育上,可想而知,就是說在以最實在、最順其自然的方式呈現體育。當然,這個“順其自然”不等同于偏激者眼中的“碌碌無為”,而是指一種切實的本原性體育。
1.2.1 自然性
在我國精華的古典教學思維中,一直追求教育的自然性,即是教學的返璞歸真狀態。“生態體育”亦是如此。“生態體育”講究的是在自然的運動規律中對人的運動技能予以激發,以求達到“修養”的體育境界。
比如有些學校花幾萬,幾十萬甚至于幾百萬的基金購買昂貴的運動器材,而卻沒有真正將這些器材運用于體育教學之中,或是一味地讓學生對這些繁雜器材加以學習,而忽視了最原始的游戲活動與體育精神。這就是傳統體育教學建設中對體育自然性的一種忽視,而“生態體育”的價值取向卻剛好對這個現象做到了一個彌補。
1.2.2 地域性
文化是具有共性的,同時文化也是具有個性的。這種個性往往是源于地域的不同而導致的傳統習慣、身體體質、飲食習慣等一系列的區別。而地域的不同導致教學也帶有了一定的民族風格,這就使得我們的教學模式也必須符合地域性的差異,唯有如此,我們的教育才是真正符合教育“生態”的。因地域性,也就成了“生態體育”教學模式一個不可或缺的價值取向,對該模式的構建以及運行具有重大的意義。
1.2.3 傳承性
文化的延續在于傳承,體育的教學也是一樣。一個地區具有一個地區特有的精神傳承,以及運動形式的傳承。這個傳承,不僅僅是一些人文體育理念的傳承,其中還包含了許許多多科學文化、民族情感的因素,具有重要的發展意義。
也正是這種“生態體育”的傳承性,才保證了“生態體育”不至于成為無水之源,無本之木。正是這樣的“傳承”,才實現了體育科目在高校的可持續發展。如果“生態體育”失去了這樣的價值取向,“生態體育”也就成為了曇花一現,行將就木的教學模式,失去了運行的價值。
“生態體育”講究的是體育最為真實、最為樸素的教學形態,是一種教學自主符合發展潮流,順應“文化自為”的形態。在有些高校中,“生態體育”正在被其他花哨的、華而不實的體育形式所侵蝕,甚至有些被完全取代。這就意味著一種體育精神的下降,體育的本真被忽視,而體育的表象被追捧,被重視。這就是去教育的純粹性,失去了體育的干脆性。因此,“生態體育”構建原則是竭盡全力使得每一個體育項目的教學都回歸體育最自然、最為本真的狀態,拒絕滿目追求“潮流化”“國際范”的體育表象。
有目標才有教育改革發展的不竭動力,才有不至于使得教育走偏的旗幟標桿。新課改對體育教學的新理念帶來了體育教學上的新要求,這一種新要求作用于內容、行為,甚至是設施等各個方面。一些體育新模式的提出也驗證了這一點,“合作學習模式”“多元化評價模式”等都是對體育教學的構建改造,因此“生態體育”也提出了說教淡化、質量強化、形式簡化、課程實化的構建目標。
3.1.1 高校教育者必須要改變原有傳統的體育教育觀念
在我們傳統的體育教學中,總是過分地注重教學計劃的嚴格安排,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使得教學完全掌控于教育者手中,具有一定的有益之處。而事實上,這種傳統的刻板的安排,是對學生體育學習情感體驗的一種不尊重,也是對體育精神的一種鉗制。因此,我們教育者必須改變我們的教育觀念,使之符合新時代教育的發展。
比如,在我們平常上體育課之前,可以將一部分時間首先提出來不做安排。例如90min的跑步教學課程,我們可以做出40min的安排空白區域來。實際上課時,跑步的標準姿勢,跑步速度變化的把握,長跑與短跑的區別,50m速跑與800m,3000m跑的注意事項等等這些基礎性教學知識的講解,然后中長休息15~20min。而最后剩下的時間呢?我們就可以用來進行學生體育意識,體育觀念的調查與矯正,使得學生能夠切實地將體育精神融入到我們的體育課堂之中,值得高校的體育課改成擺脫課程“裝飾”的影子。
3.1.2 重視課內與課外的互補作用
體育教學是一門生活型的課程,不能夠單純以某個時間段來加以定義衡量,我們教育者必須通過一定的手法將頭變成貫徹學生們整個學習生活的存在。
比如,在我們日常的體育教學中,就拿足球教學為例,我們注重的總是學生在課堂上展現出的腳法、步伐等,而忽視了足球運動的課后延伸,致使學生體育技能提高緩慢。事實上,我們在常規的教學中可以為學生們布置“每天體育鍛煉一小時”的課外練習任務,比如自學足球花式腳法、自學武術操等,都是將課堂與課外加以銜接的有效方式,這些方式都是“生態體育”的重要保障。
發展來源于對傳統的取精去粕,同樣我們的體育教學也需要不斷從傳統的體育項目中吸取養分。比如我們可以在一般的體育課中插入“高腳馬”“踢毽子”“打沙包”等傳統的、通俗的體育項目,這既是對傳統文化的一個繼承,也是對體育課程的一個豐富,有益于增加高校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提高強身健體的廣度。除上述的一些方式方法外,改進體育項目規則、運用多媒體進行體育展示等都是十分行之有效的開展“生態體育”教學模式的方法。教育者可以根據自己所在班級體育課程的實際狀況,科學地使用。
生態體育教學模式是對體育教學的一種積極探索,但這并不代表它是完美的。因此,在實際的運行過程中,教育者還需要自主地去把握教學法實施的度,并在教學操作中不斷豐富和完善這一教學模式,以使得“生態體育”真正成為體育教學的生力軍。
[1] 羅永昌.生態體育教學模式的構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2).
[2] 龔正偉.生態與體育[N].北京:體育與健康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