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平(無錫市體育運動學校 江蘇無錫 214000)
中日柔道發展對比研究
王學平
(無錫市體育運動學校江蘇無錫214000)
摘 要:柔道作為日本的國技已經在全世界風靡開展,它不僅具有健身和欣賞價值,還具有深遠的社會價值和影響,同時它的內在精神也得到發揚和融合。它的發展對中國競技體育也有重大的影響。因此該文通過了解柔道產生與發展、社會價值與影響,從而進行中日柔道發展對比分析,主要從柔道在競技體育、學校體育和群眾體育中的發展進行對比,發現日本柔道在走世界性發展之路時,有其自身優勢,也有困惑,而中國柔道正在上升發展期,正在趕追日本。
關鍵詞:中日柔道發展對比研究
柔道作為日本的國技經過演變與發展,通過沉淀自己的文化特征和吸收國際化元素,已經成功的走向了世界舞臺。日本柔道現在已經成為了風靡全球的運動,擁有眾多的柔道愛好者。對于正在向世界融合發展的中國來說,自然也吸收了外來文化——日本柔道,并融入了自身的元素進行了改變與發展。由于日本柔道在發展中吸收借鑒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因此兩國淵源頗深。該文就是在深知這一情況的基礎下,要進一步了解兩國目前柔道的發展水平如何,存在哪些差距,能否縮短差距促進中國柔道的大發展。
該文以無錫市體育運動學校的10名柔道運動員為研究對象,主要采用文獻綜述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邏輯分析法和數理統計法等為主要研究方法。
3.1柔道的產生與發展
柔道誕生于日本,是由柔術演變發展而來的,它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且在日本開展得極廣泛,是日本的國技。柔道盛行于日本戰國時期,有柔術或柔、和、體術等不同的稱謂。在江戶時期發展很快,流派眾多。而到了德川泰平時代,柔術逐漸由以往作為取勝的手段轉變為鍛煉身體、修煉心性、培養人格的技能。明治時代,柔術日漸衰落。直至1882年曾任東京高等師范學院校長的教育家嘉納治五郎先生創立了新柔術—柔道,開設了柔道的場館,目的是勝負、體育、修心。直到嘉納治五郎的次子嘉納履正先生擔任講道館的第三任館長后,柔道運動開始逐漸復蘇。1948年日本再度恢復全國性的柔道錦標賽、全國警官柔道大賽,并成立了歐洲柔道聯盟。1949年成立全日本柔道聯盟,每年舉辦全日本錦標賽、全日本東西對抗賽。到了1950年,日本各級各類學校恢復了柔道課的體育教育課程,將柔道作為中、小學男生的必修課,大專以上學校男生的選修課。1964年柔道作為這個正式比賽項目第一次出現在東京第十八屆奧運會上。從此以后,柔道便以其獨具特色的魅力迅速風靡世界。
3.2柔道的社會價值和影響
柔道具有深厚的社會價值,它既是一種運動,也是一門生活哲學。它以“精力善用、自他共榮”原理作為社會生活的理論基礎,通過柔道讓人們的身心之力獲得最有效使用之道,不僅鍛煉強壯的身體、培養品德,還要提高修養、實現自我人格完整化,同時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幫助、相互謙讓、融合協調去實現人類共同發展,并為社會做貢獻。柔道的精神在于自律,“精力善用,自他共榮”是對武德的體會,也是柔道的基本涵養。
柔道對于個人和社會有重大的影響,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貫穿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表現在衣服和柔道、食物和柔道、住宅和柔道以及冠婚葬祭和柔道等等。同時柔道更被廣泛的應用于集體生活和企業經營中,即集體生活和柔道、企業經營和柔道,幫助人們建立相助相讓自他共榮的精力善用的行為,同時利用移動、平衡和杠桿借力原則,使對手失去平衡并壓制其最初優勢,平衡與對手交戰并躲開攻擊,將對方打倒,從而以弱勝強。
3.3中日柔道發展對比分析
柔道的前身柔術脫胎于中國的武術,與中國的武術有很深的淵源。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前的時期都是借鑒和學習中國的,它受中國哲學思想的影響很大,根據《易經》中的以柔克剛學說,稱為柔術,而道在中國哲學史上指宇宙萬物的本質和規律,進而稱為“柔道”。但兩國柔道的發展卻都有自己的歷史,日本柔道發展的歷史較久遠,而中國柔道發展的歷史較短。
3.3.1柔道在競技體育中的發展對比
研究發現,在競技體育中,日本柔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而中國柔道處于上升階段,在世界性的比賽中,取得突破性的成績,與日本柔道的差距較小。特別是隨著柔道運動的加速普及和發展,已見中國、日本、歐洲“三足鼎立”的態勢。因此不論是日本還是中國,要讓柔道得到創新與發展,就要不斷培養新人。對于日本柔道來說盡管成功的實現了民族傳統體育的世界化歷程,且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良好的學校教育,柔道的后備力量雄厚,但也有著自己的困惑,即日本柔道和世界柔道的價值觀方面存在差異和沖突。日本文明具有很強的曖昧性,也帶進了柔道運動中,而競技體育排斥曖昧模糊,這為日本柔道提出新的課題。而中國柔道沖出“純日本柔道”的束縛,結合我國傳統的中國式摔跤精華和國際式摔跤、國內各民族摔跤的精湛技藝,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式柔道”的發展之路。
3.3.2柔道在學校體育中的發展對比
研究發現,在學校體育中,日本柔道被賦予教育的價值,具備了德育、智育、體育的教育作用,是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教育內容,有自己獨立的教材,作為獨立單元授課,學習目的是促進學生體格的正常發育和身體素質的整體提高,增強肌肉力量和忍耐力,提高身體的靈活性和平衡性,加強內臟器官的功能,讓身體獲得協調發展,達到身體強壯、反映靈敏、動作敏捷,可以自如完成自己所希望的身體活動。1887年柔道開始成為學校課外活動之一。1911年柔道屬學校選修科目,1930年正式成為日本學校必修科目,同時也成為培養警員及警官必修的科目。柔道從1993年至1994年分別在中學和高等學校作為“武道”的一個項目開展,沿襲至今。而中國柔道也被富賦予了教育價值,但由于引入我國較晚、未達到全面的普及使其在學校中的發展緩慢,并沒有作為學校的必修或選修內容,只有一些體育院校設有柔道專業,主要目的是培養柔道后背人才。
3.3.3柔道在群眾體育中的發展對比
研究發現,在群眾體育中,日本柔道發展的較好,中國柔道難
以大眾化。在日本,不僅練習柔道的人數眾多、柔道場館眾多、有專業的教練和裁判,甚至已經成為日本人的一種生活文化,不僅用來強身健體,最主要是用來形成社會生活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最根本原理,人們在生活中要“精力善用”,也要“自他共榮”,互相謙讓、互相協作、通信協力、攜手并進。而在中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盡管人們有著不同的體育需求,但由于柔道比較適合于年輕且充滿活力以及對武術有很高要求的有追求的選手練習,且在我國發展時間短,人們的認識水平低等原因,導致其在群眾體育中的發展難以大眾化,練習的人數較少。主要影響因素有宣傳力度不夠、柔道場館缺乏、專項資金缺乏、專業教練缺乏以及中國的國情等,都制約和影響著柔道在中國的發展。
隨著柔道在世界上的快速普及與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喜愛柔道運動且參與其中。但在發展的過程都會融入其他的一些元素,甚至出現一些變化。從中日柔道發展的對比中我們就看出日本柔道由于是國技,有其自身的優勢,也有一些自己的困惑;而中國柔道作為后引進項目,在不斷上升發展,以中國自身獨特的元素形成了中國式的柔道。因此建議更新思路,中日兩國多進行體育交流,縮短兩國柔道技術的差距,促進中日兩國柔道的發展;多進行宣傳,在中國以及世界進行普及,讓人們對柔道有更清晰的認識,并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其中;日本柔道能成為奧運會項目,對我國傳統武術有一定的啟示,中國武術也可以進行世界性發展,發揚中國傳統體育,并最終走向奧運會。
參考文獻
[1]段利國.柔道運動的文化內涵[J].人文論壇,2013(5):11.
[2]覃永貞.近現代日本柔道發展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6.
[3]胡錦武.中國柔道已進入黃金期[J].新華每日電訊,2008(8):68.
中圖分類號:G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2(c)-0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