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穎
(西安翻譯學院 陜西西安 710105)
女子排球一直是我國近代體育發展過程中的優勢項目,在近代的國際賽事中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大大促進了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但是如果沒有優秀的后備女子排球運動員的補充,女排的整體競技水平就會下降。后備人才的培養是競技體育發展的戰略問題,要提高我國女子排球運動的競技水平,實現可持續發展,建立卓有成效的女子排球后備人才培養體系并使其健康發展無疑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我國現行的女子排球后備人才培養體制的調查分析,發現和解決后備人才培養中出現的問題,是保障我國女子排球人才補充和競技水平的重要途徑。
新時期以來,伴隨著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傳統的培養模式暴露出諸多弊端,國家為尋求突破,適時提出了“體教結合”的對策。以前,我國的排球人才培養基本靠各級市體育運動學校來培養,體校只注重體育成績不重視文化學習的教學環境嚴重影響運動員的文化學習,許多體校的運動員最后完全放棄文化課學習,運動員一旦退役后與社會需求脫節,難以有更好地發展。目前,“體教結合”的培養理念已經逐漸成熟,將體育人才培養由體育主管部門單一承擔轉型成了體育局、教育局共同承擔,教育部門的培養比重也大大增加。“體教結合”模式較好的將運動訓練與文化課學習相結合,使運動員在接受運動訓練的同時接受文化教育,解決了對運動員實施教育的缺失,并且使競技運動與各級各類學校相結合,解決目前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脫離學校教育環境的問題。
“三級訓練”模式是以業余體校—體育運動學校—優秀運動隊為主體的、“金字塔”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其中,“金字塔”底部采取的是以各業余體校、體育傳統學校和中小學運動隊為代表的初級訓練模式;中間層次采取的是以體育中專和專項業余體校、重點業余體校、競技體校為代表的中級訓練模式;最頂端采取的是以國家集訓隊和各省、市、自治區專業隊為代表的高級訓練模式,即“優秀運動隊”模式。雖然這一模式暴露出較多的問題:例如學訓矛盾突出、運動員學歷層次低,退役安置困難等,但是,在當前我國的體育后備人才培養中,通過“三級訓練”模式培養的體育后備人才仍然占據后備人才培養的大部分,同時也是高水平體育競技人才的主要來源。
不同培養模式下培養的后備人才其專項能力、競技水平不同,所取得的比賽成績也會有名次高低。在三級訓練模式下培養的隊伍比賽成績明顯好于體教結合模式下培養的隊伍。在同樣面臨國家女排高水平運動員的選拔時,體教結合模式下培養的學生運動員往往難以入選,無法進入國家隊。這樣的現實也讓學生運動員干脆直接報考大學,憑借專項優勢上學,或者是另謀出路。而相較于體教結合模式不同的三級訓練模式下培養的運動員在各個省市經由業余體校進入體育運動學校然后通過選拔進入各省市的優秀運動隊,最終成為國家隊的隊員。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有部分淘汰無法進入上一級的運動員,但是相較于體教結合模式培養的運動員,成為競技體育人才的成材率更高。
當前,我國女子排球后備人才在傳統學校隊和體校隊進行訓練的較多,僅個別隊伍有在專業隊進行過訓練的運動員。通過對我國部分省份的運動員運動年限構成調查統計中可以看出,各代表隊的后備人才儲備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內蒙古隊、黑龍江隊等是排球傳統學校隊,隊員全部在學校接受排球訓練,是純粹的學生隊,人員儲備相對比較充足;第二類是隊員是從傳統學校隊進入體校隊(個別人在專業隊),隊員在體育運動學校接受教育進行訓練,個別運動員進入體工隊并接受進行訓練與管理,此類屬于后備人才不是非常充足的球隊;第三類是體教結合比較好的球隊,隊員是專業隊管理模式,領隊、教練員來自于專業隊,但學生在學校接受教育和排球訓練,訓練比較方便,后備人才儲備充足,訓練水平較高,是體教結合比較成功的案例。
訓練次數、訓練時間合理安排才能保證訓練的科學性和系統性。通過調查發現,各個省市隊的組隊時間較短,這些青少年運動員每周訓練9~10次,共32個小時左右,每次訓練時長約3~4h。而同年齡段的國外運動員每天的訓練時間一般不超過3h,訓練時間多利用課余和周末全天。過長時間的訓練會讓運動員身心俱疲,一方面容易產生傷病及勞損;另一方面也會讓運動員產生抵觸訓練的心理使其運動成績下降。而訓練時間太短又無法滿足運動量和運動負荷,同樣導致運動成績難以提高,競技能力水平下降。 當前我國的少年女子排球教練員在制定訓練計劃時比較注重訓練的內容、方法、手段和恢復措施,對訓練階段的劃分、訓練的目的與任務、比賽安排以及負荷量度、變化等也較為重視,但是對運動員起始狀態診斷以及檢查評定的時間、內容和要求不夠重視。
當今競技體育的競爭日漸激烈,比賽場上所體現出的已不僅僅是技戰術以及體能上的較量,更多的是包括運動員的心理和參賽經驗在內的綜合能力的全面較量。而運動員的這些綜合能力只有通過平時在實踐中的不斷積累去提高,同時也可通過與強手的激烈對抗,獲得競技水平全面鍛煉和提高。調查發現,當前我國女子排球競技體育后備人才每年參加全國正式比賽2~4次,比賽場數在20-48場之間。參加全國集訓賽、邀請賽1~3次,比賽場數10~30場之間,參加省市比賽、邀請賽的隊伍最多一年2次比賽。可以看出,在目前我國的青少年競賽體制中,競賽場次依然不足。
目前我國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模式是多元化發展,我國女排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模式主要有“三級訓練”模式和“體教結合”模式。“三級訓練”模式培養的運動員相對于“體教結合”模式培養的運動員,競技體育人才的成材率更高。在今后的女子排球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中,應該擴大“三級訓練”模式的范圍,使后備人才的培養更加專業化,更具層次感。
我國女子排球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各個隊伍的訓練場地非常充足,但是訓練經費還是有待提高,經費來源途徑較為單一。醫療保障情況較好,但是體能教練和科研教練比較缺乏。在今后的女子排球后備人才培養中,應加大訓練經費投入,增加我國女子排球后備人才的經費來源,重視教練員的體能以及科研能力及其應用。
當前我國女子排球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競賽存在比賽場次過少、競賽形式單一、競賽體制不健全的問題。競賽制度的制定應該全面顧及到對我國女子排球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還應該增加參加國內外比賽的機會,組織多種形式競賽,為我國女子排球后備人才培養工作創造良好環境。
在對運動員進行選拔時,要注重科學選材與訓練,增加體教結合模式培養排球競技體育后備人的成材率。在排球管理中心設置青少部,安排專人負責排球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管理、培養,促進我國排球后備人才的可持續發展。在選拔排球競技體育后備人才時注重吸收身體形態好,身體素質出眾,基本功扎實,特點鮮明打法各異,有發展前途的人才。
經過長時間的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我國的女子排球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方法和人才選拔、競技比賽等都獲得了較高的發展成就,運動員的素質也得到明顯的提高。但是在訓練年限和運動競賽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為此,積極完善我國女子排球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方法,加大對運動員、教練、場地等的投入,提高培養過程的科學性和多樣化,是保障我國女子排球競技優勢的重要途徑。
[1]宋信勇,宋瀟亮,宋帥.我國排球后備人才“協同創新”培養模式探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4(4):28-31.
[2]趙保中,高天.濟源市女子排球運動后備人才的培養現狀分析[J].青春歲月,2013(4):438.
[3]陽藝武,呂萬剛,鄭偉濤.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現狀與發展評價[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5,39(3):45-49.
[4]劉榮花.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現狀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13,35(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