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響(宿遷學院基礎部體育教研室 江蘇宿遷 223800)
激勵理論在高校體育運動訓練中的應用
李響
(宿遷學院基礎部體育教研室江蘇宿遷223800)
摘 要:在高校體育運動訓練過程中,科學而合理的應用激勵理論,能夠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訓練積極性,挖掘學生的創造性,從根本上促進高校體育運動訓練的可持續提升。該文具體分析探討了激勵理論在高校體育運動訓練中應用的相關問題,以期為高校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可靠依據。
關鍵詞:激勵理論高校體育運動訓練
近年來,激勵理論被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于學校教育當中,這種理論對于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在高校體育教學與訓練過程中,如果能夠合理、科學的運用這種理論,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運動訓練的積極性,也可提高高校體育運動訓練的效果和質量,從而使體育運動訓練成為大學生們的自覺行為,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終身體育習慣。因此,我們有必要結合高校體育運動訓練實際需要,對這種理論的具體應用對策進行深入研究。
激勵理論是一種用于處理需要、動機、行為和目的之間關系的理論體系。這種理論的根本就是激發人的正確行為動機,進而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發揮其內在潛能。對于高校學生來說,其運動訓練的需要和動機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內在需要與外在需要。內在需要主要是指運動訓練所能帶給學生的滿足感和成就感;而外在需要則主要指教師、同學所給予的贊許、認可和賞識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榮譽感。因此,高校體育教師只要從這兩個方面著手,積極掌握學生的運動訓練動機,從而運用合理的激勵措施,便可獲得良好的應用效果。
2.1激發學生的訓練熱情和動機
在高校體育運動訓練過程中,激勵理論的應用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運動訓練過程中,教師能夠對表現優秀的學生給予及時的表揚,并樹立成典型,來作為其他學生學習和追隨的榜樣。在榜樣的作用下,學生們會積極的模仿和趕超,進而全面調動學生的訓練積極性。如果學生因為表現好,而受到相應的鼓勵和贊許,也會產生一定的自我滿足感和自我成就感,進而促進其訓練熱情的進一步提高,在這一良性循環下,學生的體育水平也會得到快速提升。
2.2構建和諧的訓練氛圍
在高校體育運動訓練過程中,激勵理論應用對象以學生為主,同時還提倡師生關系的平等性。在這種平等的氛圍中,學生可以自由的表達個人觀點和想法,教師也能夠給予認可和支持,這便有利于形成和諧、愉悅的運動訓練氛圍,進而全面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對未知領域的探索。在這種輕松愉悅的訓練氛圍中,學生的訓練壓力感和疲勞感也會得到有效緩解,甚至會將運動訓練視為一種享受的過程。
2.3促進高校體育運動訓練水平
在體育運動訓練過程中應用激勵理論時,教師需要綜合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技術能力,以采用適當的激勵方法。而且學生在激勵的作用下也能夠更加積極努力的參與運動訓練。這樣,不僅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組織管理能力會得到提升,學生的運動能力和溝通能力也會得到提高,而且還能夠在高校內部形成一個良好的體育運動環境。這些都為促進高校整體運動水平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1精神激勵
精神激勵是激勵理論中最為重要,也是效果最為顯著的一種方法。精神激勵可以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精神激勵法是以激勵對象的心理需要作為依據,采用非直接的、無形的激發因素來進行激勵。在高校體育運動訓練中,采用精神激勵法主要是從學生的情感、榮譽感方面出發,進行相應的精神激勵。榮譽激勵是精神激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相對于其他形式的精神激勵,榮譽激勵的方法多種多樣,比如證書、獎狀、榮譽稱號等。這些榮譽激勵方法,都能夠產生良好的激勵效果,而且經濟成本也較低,比較適合應用于體育教學及運動訓練當中;另外,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運動訓練指導或知識傳授時,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也比較關鍵,教師應避免采用批評、指責甚至侮辱性的語言,而應該從尊重學生的角度,對學生進行鼓勵、激勵和客觀評價。對于學生訓練過程中出現的失誤或錯誤動作,都應該采用合適的語言加以糾正和引導,以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和獲得滿足感為目的,從而最大限度的強化學生的訓練動機。教師必須明確,每位學生都有一定的情感需求。情感激勵是一種針對學生情感需求的激勵手段。高校體育教師應該盡可能的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以便有效的激發出學生的內在情感欲望。這樣可以避免挫傷學生的訓練積極性,也可增強學生參與運動訓練的熱情。
3.2目標激勵
目標激勵是指有計劃的設置一定的學習和訓練目標,以幫助和激勵學生為追求目標而努力奮進,從而強化學生運動訓練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在高校體育運動訓練過程中,教師應當根據訓練計劃和教學內容,來制定出適當的訓練目標。在制定訓練目標時,還應該結合好學生的身體素質和技術水平,可以在大目標中設置一些小目標,讓學生分步實現。這種訓練可以是一定的排名或者相應的成績。當學生實現了小目標時,教師應該給予及時的認可和表揚,并進行進一步的鼓勵,讓其繼續為下一目標努力,最終實現大目標。教師在給學生制定訓練目標時,應該考慮到目標的適度、跨度及難度。如果一個目標并不適合這個學生,學生即使經過再多的努力也無法達到,這不僅會挫傷學生的運動積極性,甚至有可能給學生帶來失敗感,讓學生對體育訓練失去信心。而當一個目標適合學生,學生通過一定努力可以實現時,學生就會產生自我肯定,其心理需求也會得以滿足,這便可以形成良好的內在驅動力,幫助學
生更好的發揮內在潛能,在這期間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會得到良性發展。
3.3強化激勵
強化激勵法就是指,當學生出現能夠被接受的行為時,給予適當的獎勵或者撤銷相應的刺激。強化激勵主要包括正強化和負強化。正強化激勵是對運動員積極行為的一種反饋和良好刺激,以幫助學生保持這種積極行為,并不斷進步。而負強化激勵則是對運動員消極行為的一種負刺激,以促進其改善消極行為。具體表現在,當學生在運動訓練過程中成績或技術水平提高的時候,教師應該及時回饋和鼓勵,使這種良好趨勢繼續發展下去。當學生運動訓練過程中,出現一些錯誤動作,或者出現違反團隊紀律的行為時,教師要及時采用間接的、暗示的、商討的,甚至是強制的批評與懲罰來排除這些行為。這種負強化激勵方法,可以促進學生迅速改正缺點。但是,需要強調的是,這種負強化激勵運用時,應掌握好程度和重點,避免出現更加激化的局面。
3.4物質激勵
物質是人類活動的直接目標,也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因此,物質激勵的必要性也不可忽視。將學生的運動訓練成績與物質利益結合起來,也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運動訓練熱情,提高運動訓練效果。在高校體育運動訓練過程中,應該堅持按勞分配的原則,對成績優秀的學生或者有一定貢獻的學生給予必要的物質獎勵,使物質獎勵與精神激勵有機的結合起來,更能獲得良好的應用效果。在對學生進行物質獎勵時,我們必須保證獎勵的適當性和公平性,同時還要將思想工作融入其中,使物質激勵依附于精神激勵,避免學生過于追求物質而忽略了體育運動的精神本質。
激勵理論作為一種重要的行為科學,對促進人類發展進步,促進社會持續文明具有重要意義。高校體育運動訓練在運用激勵理論的時候,應該結合高校體育運動訓練的規律和大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的制定出激勵措施。在完成訓練任務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反饋的重要性,以不定期的比賽測試和定期的考核,來讓學生們清楚自身的運動水平,從而提高其競爭意識。而且教師還必須保證訓練方案的合理性和訓練方法的可行性,這樣方可保證激勵理論運用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王淑芳.激勵理論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實踐與應用[J].經營管理者,2012(2):297.
[2]蔡云,趙燕鵬.論激勵理論對于高校體育教學的影響[J].理論月刊,2011(7):112.
[3]江平.探析激勵理論在普通高校田徑運動訓練中的應用[J].競技體育,2014(6):40-43.
[4]郭艷.激勵理論在大學生田徑運動訓練中的應用[J].臨沂大學學報,2014,36(6):85-87.
[5]徐霞.運用激勵理論增強運動訓練效果[J].赤峰學院學報,2009,25(6):86-88.
作者簡介:①李響(1979,10—),男,漢,江蘇宿遷人,教師,講師,碩士學歷,主研方向:體育教育與訓練。
中圖分類號:G8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2(c)-00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