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連翔
在學校發展的第一個階段(草創階段)和第二個階段(規范發展階段),學校發展比較注重外觀上的變化,主要表現為:學校規模的不斷擴大、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建筑面積的增大、辦學環境的不斷提升、各種辦學設施的建設和完善、學校管理的建章立制等等。這種發展是必要的,但是發展如果僅限于這種方式,沒有實質的內涵發展為支撐,就有可能難以持續。
一、我們追求的內涵發展
我校建校近二十年,曾經與同時建校的兄弟學校一起同步發展,取得了突出的辦學成績。但由于種種原因,前幾年在辦學成就和社會評價上遠遠落后于兄弟學校。近幾年來,學校全體師生勵精圖治、同心協力開展“二次創業”。
1. 管理更加精細。學校辦公室重新審核建校以來的規章制度,明確哪些是應該長期執行的,哪些是已經不適合學校的發展要修改的,哪些是已經過時應該廢止的。然后將審核結果提交學校教代會表決通過后執行。學校的《章程》和新的《五年規劃》將成為學校近期執行的“基本法”。更重要的是新的辦學目標通過制度文化深入教師心中,從而成為大家的共識。
2. 教學更加有效。粗放式的管理在教學上的表現就是只求有教師上課,學生有作業,忽視了學生是否積極學習、學習效果如何、優生能否吃飽、學困生能否也有進步。在這個背景下,我們要求教師提高教學特別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其實是要求教學的整個流程管理要精細化,要求師生進行教與學方式的轉變。
3. 德育更加規范。從活動的開展,到家校聯系,再到師生關系都要有規范,這既是保護學校和教師的要求,也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要求。我們該劃清在德育工作中學校與社會的邊界,不把社會應當承擔的責任轉移給學校。目前,一些家長將家庭責任推給學校,牽扯了學校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學校不利,對社會也不利,對孩子成長更不利。作為學校,我們改變不了社會,只能改變我們能改變的。
4. 環境更加舒適。我們既在學校文化建設中努力讓教師對學校認同,也努力使學校教師的工作環境中更加完善,讓教師感受學校對教師的關心。對于上級關于“八項規定”的嚴格執行,一些教師會有想法。學校通過教代會代表的溝通、解釋,讓教師理解,個人可以帶回家的福利確實在減少,但我們在政策許可的前提下可以提升工作的環境舒適度。
5. 特色更加鮮明。我校的生源以外來人口為主,超過70%的學生是暫住學生,家長忙于生計,對孩子學習和生活的關注少,甚至親子之間溝通有較大的隔閡。因此,建校伊始,我校確定“孝心教育”作為學校的辦學特色,多年來堅持不懈,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績。我校的第二個辦學特色是科技教育,通過學生社團、興趣小組、校本課程等平臺培育學生的科技興趣。特別是學校的科技名師工作室成立后,學校積極支持工作室在學生科技教育上開展工作。
6. 質量更加穩定。雖然這幾年學校教學質量在同類學校中屬于比較好的,但經過思考我們覺得教學質量不穩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如教師的年齡偏大、學科帶頭人的斷層、社會對學校的認可度與學校質量提升還未能成正比等。這些問題不解決,學校質量的長期穩定依然存在較大的變數。
二、我們的思考
1. 必須處理好上級要求與群眾需求的關系。在學校發展過程中,究竟是質量第一還是質量是重要目標之一,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也是校長常常遇到的問題。上級對學校的要求和群眾對學校的要求,有時往往不一致。該聽誰的?就應該看哪一個才符合教育本身的規律。哪一個符合教育規律,校長就應該按哪一個要求來做,否則就會違背教育規律。如“某某從娃娃抓起”,上級部門把政府要做的事、社會要承擔的責任交給學校承擔,學校不能全盤執行,只能設法變通。而有些家長要求學校抓分數、只抓中考,反對開展其他活動,這也是錯誤的,不能遷就。在學校內涵發展的過程中,這些矛盾一定要處理好。
2. 必須處理好行政規劃與教師自發要求的關系。我們通過教師座談會、問卷調查、個別征求意見的方式征求教師的意見,就算是行政部門已形成的共識,也會通過多種方式再向教師征詢意見,力求取得更多的共識。這幾年,在工資分配、教師崗位聘任、學校發展規劃、學校章程修改上,都是取得了更大的共識才公布實施。對教師自發要求推進的學校管理措施,學校也組織各種調研、討論,能取得共識的會積極推進,難以取得共識的要進行解釋、取得理解。
責任編輯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