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濤 胡海
(1.重慶醫科大學體育工作部 重慶 400016;2.黃岡市實驗小學體育組 湖北黃岡 438000)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重視,研究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學者日益增多,相關研究成果涉及的面也愈來愈廣泛,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地域范圍和不同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了各方位的研究,其中包括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相關概念,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起源、挖掘、整理、搶救、保護和傳承工作的研究等,眾多研究成果表明,對于這一領域的基本研究對象——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本身的研究不多,且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概念及其內涵的界定還不夠準確清晰,這不但加大了我們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挖掘、整理、搶救和保護的難度,同時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也將受到一定的阻礙。
就目前研究來看,眾多學者在民族傳統體育的概念的界定上,各抒己見,尚未達成共識。熊曉正[1]認為:民族傳統體育,主要是指近代體育沒有出現前,我國已經存在的體育,即1840年以前,我國各族人民已經采用并流傳至今的體育活動內容、社會表現方式與價值觀念的總和。石鴻儒[2]認為:中國傳統體育是在漢民族以內的中國各民族在本民族居住地區內共同創造、形成、繼承和延續的帶有濃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傳統體育活動,并且這種體育活動與中國的傳統體育文化具有密切相關性。袁華亭[3]認為: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指中國所包含的55個少數民族在其民族發展的歷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地域性特色,能充分體現本民族群眾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的,通過人類身體活動以追求身心、精神等一并健康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總和。趙發田[4]提出:所謂民族傳統體育,是指某一個民族或幾個民族在一定地域范圍內所開展的,具有濃厚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傳統體育活動。
李蕾[5]認為:各種各樣的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將會隨著社會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得到進一步挖掘和整理,其所體現出來的身體活動為將會為民族傳統文化中無形文化的傳承發揮重要的作用,雖然在一定時期內民族傳統體育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挖掘、整理和保護,但資源破壞現象依舊處處可見。隨著通訊交通技術的發展,全球一體化進程加速,世界各國人口的流動規模日漸擴大,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因而也就為民族文化的傳播提供更多的機會,民族傳統體育傳播和融合范圍和層次將會得到擴展和深化。
龍佩林[6]根據當前民族傳統體育的特點也提出了民族傳統體育的改革與發展思路,他認為首先要轉變思想基礎,我們不僅要將從事民族傳統體育活動認為是“尚武強身、保家衛族”,而且要它作為健身娛樂、豐富生活內容,促進身心健康、樹立道德文明的手段;其次,就是要想民族傳統體育科學研究得到長足的發展,就要盡早走出去,步入國際的體育舞臺,在學校方面,應將名族傳統體育項目納入學校體育教學內容,以學校體育帶動社會體育,以學生群體帶動社會群體更好的繼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再次,加強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訓練與競賽管理,提高其技術水平、加強傳統文化的藝術性和觀賞性也是推動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重要內容;此外,大力發展民族傳統體育產業,走產業化發展道路,是民族傳統體育的改革的新思路。
崔樂泉[7]表明:中國是一個充滿傳統文化色彩的國家,面對人類文化日益趨向世界性與民族性的21世紀,中國體育文化的發展,應采取立足于本民族體育文化,向世界體育文化開放的戰略。隨著中國各個方面逐漸走向世界,中國體育文化也必將成為在當代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世界體育文化的組成部分。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研究應致力于中國民族傳統體育中的民族精神挖掘,民族性的強化,建設當代新型的名族傳統體育文化,并以此立于世界體育文化之中,為世界體育文化的建設做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貢獻。
段軍剛[8]提出:為了進一步地深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改革,我們應堅持“積極提倡,加強領導,改革提高,穩步發展”的方針,應以科學化、規范化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目標,加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整理力度,走傳統體育與現代體育,傳統體育文化與現代文化相融合共同發展的道路,以滿足當代人民的文化、健身、娛樂需求。
目前,盡管有一定數量的體育工作者和科研人員已經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這一領域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礎,并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但相對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本身來說,研究得還不夠,理論研究不充裕,基礎保證不足,缺乏強有力的前沿向導。
重視宏觀的理論評述,而具有實證性和操作性的細膩研究則不多見。在當前的研究中,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雖然已有相當一部分的研究成果結合民俗風情進了闡述,但對具體問題并沒有展開,實證性研究較缺乏,如,在名族傳統體育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哪些方面不夠完善,需要改進;哪些方面值得繼續發揚等問題上并沒有做出深入的研究,勢必會造成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宣揚的盲目、耗時長等不良局面,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實證性研究,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具體實施中有可操作性,注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播的實效性,而不僅僅是紙上談兵。
西部是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地,特別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大大提高了眾多研究者對西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關注的熱潮,其中,廣西、云南、貴州、西藏、新疆等地位居榜首。但是還有一些城市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研究上還不夠多。如重慶,作為最年輕的直轄市,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重要龍頭,作為眾多少數民族聚居地,卻沒有得到充分的關注,這與重慶的山水、人文景觀、風俗民情非常豐富極不相稱。極力彌補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地域不均勻現象是提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得以有效傳承的重要保障。
目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人力市場缺失情況甚為嚴重。任何一個學科專業,圍繞某一問題和研究方向都要有一批穩定的專業研究人員成為該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近年,我國高校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研究骨干逐漸成長壯大,例如:吉首大學、云南大學、西北大學等。然而,西部地區高校的研究隊伍實力就相對比較薄弱。因此,就要求我們在不斷壯大高校研究名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隊伍的同時,也要不斷的發揮各地方政府、各個名族、宗教、各個名族傳統體育項目社團的研究潛力。
大多數研究趨向于探討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表面的調查研究,深層次,對于某一傳統體育項目進行細致深入的研究較少,一直采用的都是以傳統的方式去研究傳統的文化,這無疑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在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與人文社會、經濟效益方面等進行研究時,對于它們之間契合點的選取上不夠深入細膩,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價值的發揮和利用。
目前的研究范圍相對較窄,大多數研究還僅僅停留在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一般意義上的研究與探討,而針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趨勢,市場開發前景以及向全球的滲透等方面研究相對較少,另外在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界定上還沒有明確的定位,對競賽規則制度完善方面的研究工作就更稀少。此外,大多刊物的相關文章也大同小異,甚至有些雷同或換湯不換藥。在影響刊物本身質量的同時,更嚴重的影響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
橫向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研究成果,在質量上較為樂觀,從1994到2003年,總共發表有近188篇,占總論文數的66.4%,盡管如此,總的數量還是偏低。從國家社科基金和國家體育總局社會科學、軟科學立項贊助情況看,從1997到2003年期間,共設立了29項,情況不容樂觀。但縱向看,1994年到2002年期間的研究成果數量逐年上升,并且速度增快,而2003年的情況就下降到了2000年的水平,出現了大幅度的下滑。具體到西部民族地區傳統體育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1]熊曉正.機遇與挑戰—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發展之淺見[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88(4):21-27.
[2]石鴻儒.全球背景下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J].體育文化導刊,2004(4):26-28.
[3]袁華亭.文化結構與現代轉型—略論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J].理論與實踐,2010(6):99-102.
[4]趙發田.創意經濟時代: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新契機[J].體育與科學,2011,32(3):84-87.
[5]李蕾等.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過程與未來趨勢[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6):747-751.
[6]龍佩林.我國傳統體育文化遺產保護的模式及主體博弈模型[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4,28(4):22-26.
[7]崔樂泉.體育文化與和諧世界研究[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09(4):85-87.
[8]段軍剛.傳統文化與少數名族傳統體育文化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4(4):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