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強
(電子科技大學體育部 四川成都 610054)
中華的武術發展源遠流長,特別是在保家衛國中,武術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當今的世界各國文化都在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文化的交流不僅是文字,思想,藝術的交流,武術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將武術帶入國家文化之間的交流也是非常必要的。中華的武術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如何利用好這一文化傳媒是文化“走出去”戰略必須思考的問題。尤其是國內的高校,作為各種先進文化陣地的前沿,大學在武術發展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現階段對于武術的國際化發展戰略首先應該從高校開始。
武術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武術最初的目的是用來同惡劣的自然條件戰斗,另外一方面是為了保衛自己的生產資料。后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的私有制形成。隨著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更多的人參加到戰爭當中去了,同時戰爭也使得戰爭的武器越來越先進,同時人自身的武術技術也隨之發展,尤其是中國的上古文化中關于“炎黃聯手制服蚩尤”,可以看出武術和武器的重要性。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入到封建社會。在封建社會主要是冷兵器時代,冷兵器的優劣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因此,主要還是看使用冷兵器使用者的武術的高低。因此,在三國時代才會出現,趙子龍奪嫡,張翼德威震長坂坡等金典的戰斗故事。當然從側面也可以說明,在冷兵器時代對于戰爭來說,武器的優劣對于戰斗結果的影響確實有,但是更多的時候還是看戰斗人員自己的武術修為。
到了封建社會的中期之后發展起了各種地方的練武組織。其中在北宋最為出名的組織分別是:錦標社,英略社,角抵社等等。這一時期對于武術的發展來說進入了一個黃金時期,武術不管是格斗類的近身格斗,還是武器的使用等。在宋代武術的發展都進入了黃金時期,這一時期武術關于武德的修養也逐漸形成。
元代的時候由于是少數民族的管理,因此對于武術的禁錮也是比較多的,尤其是關于漢民族習武大多數是被禁止的。因此這時候的武術的發展,陷入了一個艱難的發展階段。
明清時期對于傳統的武術發展有著截然不同的階段,明代時期由于北方的蒙古族虎視眈眈,東南沿海的倭寇也是時常進犯,因此對于武術的發展也進入了全新的階段。同時各種關于武術記載的文獻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其中著名的著作有:《紀效新書》《武篇》《耕馀剩技》等。清代由于也是少數民族統治中國,因此,主要的問題還是禁武為主。關于武術的練習主要還是秘密聯系為主的社館為主,其中著名的拳術有太極拳,八卦拳等等。
新中國建立之后對于民族的傳統武術的保護和繼承是非常重要都采取了許多措施。尤其在改革開放之后全國每年都在舉辦武術比賽,國家級和省級的武術比賽也是非常多的。因此,對于武術比賽來說,迎來了發展的新時期。在武術比賽中,相互之間的較量,互相之間的比賽,更加促進了中華武術的融合和發展,武術內部的取長補短,也是對武術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特別是隨著近些年來對于隨著中國的世界影響力越來越大,中國的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也是越來越受到重視。最近一次少林武術更是到泰國進行表演,更是為促進中泰文化交流起到了促進作用。
在觀賞武術表演的時候,大家往往是對其中的驚險動作感興趣,對于其他的內容,特別是武術中的文化滲透是最不感興趣的。觀賞者認為他們來的目的就是為了獵奇,其他的人文價值的東西不是特別喜歡。因此,在武術表演的時候應該結合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表演,武術是文化的載體,在進行武術表演的時候不僅是滿足觀眾的獵奇,更要將其作為一種文化的手段傳播我們的價值觀,通過武術這樣媒介將中國的價值觀和世界上其他的優秀價值觀進行交流,最終促進中外的文化的交流,價值觀的交流其實在一定的階段也可以幫助我國減少在對外交流中的阻力。
武術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它不僅可以給人以視覺的沖擊,同時在武術表演的過程中,各種武器的使用,各種武術動作的表演,都不是純粹的表演。而是必須讓觀眾明白為什么使用這種武器,為什么使用這樣的武術招式,這樣的利弊是什么。通過武術表演,讓人明白中華民族的內在修養,特別是對于心智的修養,武術的練習不是為了逞強斗狠,只是為了強身健體,維護國家和民族。這種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宣揚才是武術表演的目的所在,武術就是為了引導更多的人,崇尚文化,崇尚武德,崇尚生命。武術的目的在于用武力保護國家和民族的和平。
武術研習現階段主要還是民間的研究,或者是個人憑借喜歡對武術進行研究,真正意義上從理論的高度,從文化的范疇研究還是比較少的。在中國人的價值觀中普遍是重文輕武,認為研習武術只是為了謀得生存。那就根本談不上文化的載體,因此,武術的研究的投入是非常有限的,同時國內對于武術的研究也是非常少的,除了在專業的武術學校和與武術相關的專業有部分涉及到武術專業的研究,其他方面的研究可以說非常有限的。同時在國內的高校中對于武術專業的開設,也是一個非常新穎的專業設置,同時由于武術專業在設置的過程還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因此,對于武術的開設,尤其是高校中開設武術專業也是非常受限制的。在高校中普遍開設了體育專業,目的是為了強身健體,武術的作用也是一樣的。但是高校中武術專業很多時候是武術社團在組織,這樣對于武術專業來說,卻是不受到重視。
武術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通過對武術的研究其實也就是對中華文化的研究,通過武術的研究,掌握武術的內涵,將武術的內涵和其中的文化意義研究透徹,然后在將這種文化內涵重新賦予到武術中去,通過武術的表演,將武術推向世界,文化的推出的過程,同時也是武術這種載體的推出。對于武術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和武術之間的相互促進,共同進步。
國際化就是首先要讓別人認同我們自己的武術。在首次推出武術的時候可以適當的增加表演性質在其中,主要的目的是引起其他國家人民的注視,畢竟有了興趣對于武術在國際上的發展才是非常必要的。武術在國際上初步推開之后,還是要將武術的內涵介紹個其他國家的習武者,通過文化的交流,使得武術是具有內涵的,不僅是簡單的動作表演,更多是文化的交流,或者說是理念的交流。賦予文化的武術更加顯示出自己的內涵,武術將發展得更加長遠。
高校可以通過和其他國家的活動交流中,將武術安排在其中,這樣在思想最活躍的大學生中引起共鳴,通過其他國家大學生的影響,然后將武術推薦給自己國家的公眾。這樣反而比簡單的推薦武術更加有作用。
綜上所述,對于,武術發展的國家化方略,首先是國人自己要用文化的眼光去欣賞,不是簡單的表演,然后通過高校的深入研究,探究武術的內涵,最終找到合適的方式將武術推向世界。
[1]薛斌,黃紅田.淺析當今武術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建議[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5(1):76-78.
[2]王繼娜.武術國際化發展的對策研究[J].體育科學研究,2007(1):28-30.
[3]高嶸,高航,王建華,等.不同類型武術教材的教學效果[J].體育學刊,2005(5):89-91.
[4]徐瑛.從世界武術錦標賽的獎牌分布看競技武術的國際化發展[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6(5):65-67.
[5]李莉.中國武術的推廣路徑與前景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05(6):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