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迪
(內蒙古民族大學體育學院 內蒙古通遼 028041)
近年來,我國掀起“瑜伽”熱潮,瑜伽館和開設瑜伽課程的健身俱樂部在各地隨處可見。瑜伽,結合著“美容美體”“減肥瘦身”等宣傳標語,逐漸成為當今最流行最時尚的健身方式之一。然而,瑜伽究竟是什么?可能不同的人會因為其教育背景和知識面的不同而給出不一樣的答案。大多數人認為,瑜伽就是一種大眾健身運動。筆者經過深入調查研究發現,事實上,瑜伽遠遠不止健身運動這么簡單。
我們今天所說的“瑜伽”起源于超過一萬年前的古印度密宗文化[1]。在距今五千年之前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巴基斯坦城市)和摩亨朱達羅(巴基斯坦城市)進行的考古研究發現,印度古代君主Shiva是瑜伽最早的創始人[1]。
瑜伽與印度教在印度的經典書籍、日常生活、以及在其他很多方面,都彼此相互融合,很難嚴格區分開來。印度人相信通過瑜伽可以擺脫輪回的痛苦,將內在的“我”與宇宙無上合一[5]。傳說在古時候,瑜伽修持者只有少數人,他們一般在寺院、遠離人群的茂密森林中或喜馬拉雅山洞內修持。在長期簡樸生活中,修行者通過觀察動植物領悟出了不少自然法則,在靜坐冥想中感應到身體內部的精微變化。懂得了關注自己的身體,遵從自然法則,使身體與自然達到和諧統一,來保持健康、防治疾病。那時瑜伽技巧并不外傳,不會被記錄或公開給廣大民眾,他們只能以口授的形式從導師傳授給弟子,代代相傳[1]。后來才逐步在印度普通民眾間流傳開來。關于瑜伽的最早的書籍是大約在印度河流域文明開始繁榮時期的古印度教經典和之后的吠陀經[1]。
瑜伽(yoga)一詞起源于梵文“yuj”,它的意思是“整合、聯結”。這個“聯結”,在精神層面指個體的意識和超越了個體的更高的宇宙的意識的結合;在練習層面指得是身體、思維和情緒的平衡統一[1]。
在古印度,瑜伽是指個體的我與超越了個體的我之外的更高的神或者梵之間的相應或者聯結整合,就如中國儒家所講的“天人合一”[3]。在我國歷史上,最早在唐朝,由佛家將“瑜伽”這個詞翻譯成“相應”[2]?!遏赏訆W義書》把奧義知識理解為“完整的瑜伽法”,《白凈識者奧義書》描述了如何通過控制身體和心意來認識梵從而達到“梵我合一”的瑜伽境界,《彌勒奧義書》也將瑜伽作為達到梵我合一的方法[3]。印度古代哲學中瑜伽派的最早經典《瑜伽經》中指出:瑜伽就是控制心意的波動。瑜伽哲學的權威著作《薄伽梵歌》提到:瑜伽的真意在于從痛苦和悲傷中解脫。
瑜伽是印度六大哲學體系(勝論派,正理派,數論派,瑜伽派,彌曼差派,吠檀多派)之一[7],從廣義講瑜伽是哲學,提供了解決身體、心智、精神三個方面問題的方法,使感官從物質層面轉移到思想的內在層面,達到身心靈整體的健康[3]。從狹義上講瑜伽是一種精神和身體相結合的修行方式[7]。
瑜伽有很多分類,主要包括五大派系:業瑜伽、王瑜伽、奉愛瑜伽、智慧瑜伽、哈他瑜伽。不同的瑜伽流派適合不同的個體,練習者可根據自身條件和需求找到適合自身特性的瑜伽流派練習。
(1)業瑜伽(karmayoga)又叫行動瑜伽。主要依據的經典是《薄伽梵歌》中克里希納的教導[9]。它是指帶著完全的覺知去行動和工作,但又不被行動的結果所束縛,不去關注它所能帶來的回報和榮譽等,即不執著于行動的結果[4]。這是一種盡責奉獻、服務但不執著的心態[3]。傳說中的圣王遮那遜(Jnak a)是古典行動瑜伽的完美典范,而近現代則以推崇“非暴力”運動的甘地最為著名[9]。
(2)勝王瑜伽(Raja yoga),“Raja”的意思就是王(king),故簡稱王瑜伽。這被認為是調整生命與精神能量,達到冥想狀態的最系統的方法[4]。缽顛閣利的《瑜伽經》就是一部王瑜伽的權威典籍,它被印度各民族宗教乃至世界宗教所攝取和運用并被賦予了不同的解釋[3]。
《瑜伽經》中提到了著名的“八支瑜伽”,并以此為框架展開對精神的修煉,包括:社會準則(y amas)、個人準則(niy amas)、體式(asana)、調息(pranayama)、制感(pratyahara)、冥想(meditation)和三摩地(samadhi)[4]。在缽顛閣利時代,瑜伽更多強調的是調息、靜坐及德行修持方面的戒律要求[3]。
(3)奉愛瑜伽(bakthi yoga)是強調為更高對象或神虔誠服務的一種修持方式,其根本主旨在于“通過奉愛和虔信而得以與神合一”[9]。它可以被看作一切宗教的靈魂,是人神關系的根本表達。這種瑜伽流派哲學依據為納拉達的《奉愛經》和羅摩努閣的哲學[9]。
(4)智慧瑜伽(Jnana yoga),它以商揭羅的不二論哲學為基礎,是通過對自我、梵、真理的思辨和不斷探索而獲得的自我知識,即用知識把自己和宇宙真理連結起來,整合統一[3]。這種知識類似于禪宗中的“頓悟”[9],通過思考和不斷自我反省最終讓人更加接近其內在本質,形成對世界合理的準確的態度[3]。
(5)哈他瑜伽(hatha yoga)。傳統瑜伽流派的成形年代不同,智慧瑜伽、行動瑜伽、奉愛瑜伽和王瑜伽在《薄伽梵歌》時代已形成,而哈他瑜伽是在公元9世紀左右才開始慢慢發展起來,在公元15世紀左右最終形成。其獨特之處在于它不屬于婆羅門傳統,不建立在任何信仰的基礎上,而是自成一體的獨立體系[3]。哈他由h am和tham兩個詞構成,分別指“日”和“月”,分別代表“陽”和“陰”,因此,它又被稱為陰陽平衡瑜伽[4]。哈他瑜伽是整合陰陽,平衡身體層面和心理層面的方式,更多的是在強調身體層面的聯結。從20世紀后半葉開始,哈他瑜伽逐漸成為最廣為人知的瑜伽派系[1]。并且為適應現代人的需求,哈他瑜伽出現了些形式上的變化并演化出新的瑜伽派系,如,阿斯湯伽瑜伽、高溫瑜伽、陰瑜伽、艾揚格瑜伽等等。這些都是通過調整哈他瑜伽的體位法而演化而來的,但都離不開哈他瑜伽最基本的含義。
19世紀,瑜伽被維韋卡南等瑜伽大師傳播到西方[9]。隨著對東方哲學文化產生興趣的潮流,當時流行于西方的文化偶像們如“披頭士”率先對這種運動形式開始理解與接納,逐漸使瑜伽在西方廣泛流行起來。
而瑜伽在中國由來已久。自西漢以來,印度教的瑜伽行派開始傳入我國,影響并演化出獨特的養生功法,如南北朝時期流行的“易筋經”、唐朝流行的“天竺按摩法”、宋代流行的“婆羅門導引法”[2]。佛教當中的禪法也包含了很多瑜伽體式,后魏(472)吉伽葉所譯的《方便心論》可能是最早介紹印度古典瑜伽的書籍[8]。
20世紀70年代,瑜伽作為一種塑型美體、緩解壓力的健身方式風靡西方。受其影響,80年代開始,瑜伽在中國推廣開來。1985年中央電視臺播出了后來被稱為當代中國“瑜伽之母”的張蕙蘭女士的系列瑜伽教學片[6]。自此以后,瑜伽開始逐漸被廣泛認知和接納。
在20世紀,大部分人練習瑜伽,是將瑜伽簡單地視為減輕壓力強身健體的方式。對于長期伏案工作的人群來說,瑜伽確實減輕了身體上的疼痛和不適。到了21世紀,社會飛速發展,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精神生活匱乏,隨之而來的是更多人患上頸椎病、腰椎病等身體疾病和憂郁癥、煩躁、孤獨等心理疾病,全球化的時代一切似乎都讓人變得沒有安全感。于是很多“傳統”開始復興。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新關注瑜伽對精神層面的積極影響。為了順應市場需求,瑜伽也在發生多重變化。由最初傳統的為了脫離這個凡塵俗世的出世瑜伽轉變為今天入世的瑜伽。今天的瑜伽更多是在教導我們如何立足當下,更好地融入社會和家庭。此時的瑜伽遠遠不止是健身健美的運動,它還可以幫我們建立一種新的對生活的態度,讓我們能平衡內在需求和外在現實。
隨著瑜伽在全世界的普及和金推廣,2014年12月11日,聯合國宣布將6月21日設定為國際瑜伽日。在2015年夏天的首屆瑜伽日上,190多個國家的300多個城市都進行了相關的瑜伽活動。印度總理莫迪更是率4.5萬人在國王大道上共同練習瑜伽。瑜伽,早已成為全球的普遍運動,成為新時代的一種文化符號。“瑜伽”成為了全世界的“時尚”運動,這實際上是人的某種“回歸”。
[1]Saraswati,S. Asana Pranayama Mudra Bandha [M].Munger,Bihar,India:Yoga Publications Trust.2013.
[2]馬多玲.從中國傳統養生視域解讀現代瑜伽[J].中華武術·研究,2014(4):43-48.
[3] 王志成.瑜伽的力量[M].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
[4]Sarasw ati,N..Yogadarshan[M].Munger,Bihar,India:Yoga Publications Trust.2009.
[5]閆巧珍.現代瑜伽運動與傳統瑜伽的背離[J].文山學院學報,2011(6):48-50.
[6]韓德.瑜伽之路[M].王志成,楊柳,段力萍.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26.
[7]高程麗.正確認識和運用瑜伽[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3,(3):94-95.
[8]黃心川.印度瑜伽與少林武功[J].佛學研究,1995(00):136-141.
[9]朱文信.梵·吠檀多·瑜伽——印度宗教思想家維韋卡南達思想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