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2015-12-01/ 第14版面/國際論壇 /作者:【日】宮本雄二
以立體的角度去看待歷史
今年正值戰后70年。從70年前的1945年再往前追溯70年,回眺1875年的世界,其實更有助于了解2015年的意義。日本的明治維新發生在1868年,德國統一是在1871年。也就是說,英法美這些老牌大國與日德這些新貴悉數登場。距今140年的1875年,殖民地戰爭仍在進行,之后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辛亥革命。繼而1929年的大蕭條使整個世界墜入了深淵。納粹在德國抬頭,進而在1933年奪取了政權。1937年發生了“盧溝橋事件”,1941年日本襲擊珍珠港,日美開戰。然后是1945年,日德無條件投降。
回首1945年以前這70年的歷史,不難理解,這是何等激蕩的一個時代。這些事實,都是眾所周知的。問題在于如何以立體的視角來看待這么多事實。這就是實事求是,這就是科學的態度。歷史往往是根據政治的需要編寫的,現實便是如此。
基于這樣認識歷史的方法,我始終認為日本徹底地錯了。毋庸置疑,日本侵略了中國和亞洲,對朝鮮半島實行了殖民統治。當然要對此進行深刻的反省,當然要由衷地向受害者道歉。我給自己規定了一個終生的研究課題,就是如何防止日本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帶著同樣的問題意識,我進入了外務省,時至今日。我對日中關系的回顧與展望,也是基于這樣一個視角。
中日應攜手承擔維護世界穩定的義務
基于對1945年以前歷史的痛徹反省,美國主導建立了戰后國際秩序。中國是這一戰后秩序起主導作用的創始者之一,因而處于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可以說1945年之后這后70年較前70年相當平穩。這是因為整個世界基本穩定,相對的和平得以持續,經濟持續空前發展。我認為決定戰后秩序的首先是經濟上的自由主義,其次是政治上的法制主義,軍事力量處于相對次要的地位。誠然,現行的制度和實踐還存在許多缺點和缺陷。但是,在美國的主導下,在所有盟國的認可下,這一戰后國際秩序畢竟建立起來了,而這一建立是基于一種痛徹的反省,是對于戰前的保護主義使國家間對立激化以及強權政治給人類帶來悲慘結果的痛徹反省。
如此,大國間的戰爭得以回避,和平基本上得到維持,經濟自由化不斷擴展,全球經濟取得進展,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日益深化。也正因為如此,世界至今還維持著和平與發展。對此,我們應該展開科學的分析,根據分析的結果采取維持基本態勢的對策。為了維護和發展現行的世界秩序和構架,身為世界第二和第三經濟大國的中國和日本應當攜起手來,這是對世界應當承擔的義務。整個世界若不能維持和平與發展,日中兩國也不會有穩定、和平與發展。
日中兩國之間若不存在穩定的合作關系,也不會有東亞的和平與發展,這是顯而易見的。為了整個東亞,日中兩國也有義務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
獲得對方的信賴與尊重需要真正的相互理解
戰后70年間,日中兩國一度成功地建立起這種合作性的雙邊關系,而今卻動搖了。原因何在?我認為 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兩國對對方的信賴和尊敬的水平急劇下降。日中兩國的學者應深入地研究這一問題,就如何改善相互信任和尊重,拿出建設性的解決方案。
有人說,日中邦交正常化是美中關系發展的產物。中蘇關系惡化,美國想從越戰的泥沼脫身,中美的利害趨向一致,兩國關系得以改善,因此日中邦交正常化也隨之實現。亦即,中美是主要關系,日中是從屬關系。
果真如此嗎?中美關系的改善的確造就了很好的時機,但日中兩國此前有許許多多的人為改善關系付出了努力,正因為如此才抓住了機會。將其視為一種純戰術、功利性的行為,與當時的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與日本客人之間會談的內容和氣氛是不相符的,也無法解釋有那么多的日本人對日中邦交正常化所給予的支持。
說到底,還是因為有助于各自的國家利益這樣一種信念在起作用,同時也因為對對方國家和國民懷有一定的信賴和尊敬之情。許多日本國民懷有贖罪意識,感覺對不起中國,認為重新站立起來的中國正在向著社會主義的建設邁進。這又引發了日本民眾對中國和中國人民的信賴與尊重。
改革開放初期,日本的經濟和文化曾給中國帶來了很大沖擊,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歐美的影響驟增,日本的影響力逐漸減弱。與此同時,日本也在新老交替,對中國的贖罪意識逐漸淡漠,對于深受歐美文化影響的年輕一代來說,中國固有的魅力即中國古典文化和社會主義所具有的魅力也不斷減弱。
日中兩國穩定的合作關系絕對有助于本國的國家利益,現在我們最欠缺的是一種強烈的信念以及對對方國家和國民的信賴和尊重之情。我認為,讓更多的人彌補這種缺失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如何才能獲得對方的信賴和尊重?以我本人的親身感受而言,我對現在的中國和中國人懷有信賴和尊重之情是因為朋友的關系,真正的朋友們使我能夠做到這一點。加深交流,擴大日本人和中國人的朋友關系,其重要性正在于此。
而且,還有必要認識到一點:只要努力去理解,就會發現對方固有的值得信賴和尊重的東西。為此,需要進一步了解對方。
因而問題歸結到了一點,真正的相互理解。為此需要交流,需要到對方國家去體驗。僅僅這樣還是流于表面,沒有觸及核心。決定意義上的欠缺,是交流和接觸時有助于理解對方社會和國民的高質量書籍材料,要能從點、線、面上對對方進行深入的挖掘。而更高的要求則是,真正的相互理解是要立體地、綜合地理解對方。
日中相互理解存在一個瓶頸,即對對方的基礎研究和綜合研究都有不足,至少很難說達到了與對方重要性相稱的研究水平。曾經在日本有一本獲得大獎的有關中國的書籍,但我讀了這本書后不禁愕然,想不到這種水平的書竟能獲獎。正因如此,日本國民對中國的現狀不能正確理解。
兩國的研究人員應該編寫出能讓本國國民深入理解對方社會和國民的材料來,通過這些材料,希望兩國社會對對方的理解能夠上到一個新的檔次。兩國的有識之士應該率先為這種真摯的相互理解付出努力。我堅信,只要如此不斷地努力下去,日中關系的明天一定是光明的。▲(作者是日本日中關系學會會長、原日本駐華大使)
環球時報2015-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