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西的少數民族群眾在生活實踐中通過本民族的習慣法維系本民族的社會秩序,恭城瑤族自治縣的一些鄉鎮、村寨瑤族習慣法將民間喪葬組織老人會予以制度化,使老人會成為具有本土特色和民族特征的民間組織。恭城瑤族村寨中的老人會組織在弘揚敬老精神、扶持困弱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一制度對于我國的社會組織建設和傳統文化的傳承具有積極意義,本文試對恭城瑤族的老人會制度展開分析,探求其中的有益內容,以期為我國社會組織的法治建設提供經驗。
【關鍵詞】恭城瑤族;習慣法;老人會;社會組織;組織治理
【作者】劉訓智,廣西師范大學法學院講師,法學博士。桂林,541004
【中圖分類號】K892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5)05-0114-007
A STUDY ON THE ELDERLY CLUB IN THE CUSTOMARY LAW
OF THE YAO IN GONGCHENG COUNTY, GUANGXI
Liu Xunzhi
Abstract: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Guangxi sustain their own social orders through customary law in the practice of living. The customary law in some townships and villages in Gongcheng Yao Autonomous County systemizes the elderly club, a folk social organization for funeral and burial issues with native and ethnic features. The elderly club plays important roles in terms of carrying forward the spirit of respect for the elderly, supporting the weak and who are in difficulties. This system has a positive meaning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traditional cultural inheritance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conducts a tentative analysis to the elderly club system in the Gongcheng and explores its favorable contents in order to provide experi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n the light of social org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the Yao nationality in Gongcheng County; customary law; the club for the aged; social organization; governance of organization
老人會是民間的一種喪葬組織,其宗旨在于弘揚尊敬老人、互幫互助的傳統美德,是專職操辦老人喪葬事宜的民間自治組織。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的一些鄉鎮、村寨的老人會制度歷史悠久,并且是與本地少數民族習慣法相結合的制度產物,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地域特色。
一、恭城瑤族老人會制度的歷史發展
瑤族習慣法是瑤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為了保障團體生存、促進群體發展、維護民族利益、解決社會沖突而逐漸形成、發展起來的。[1]17老人會進入瑤族習慣法成為一項制度也是長期生活的經驗塑造,但是由于缺少文字記載材料,其具體時間已經無法考證,只能根據零散的資料加以整理,一窺其制度發展。
(一)老人會的起源
由于少數民族居住地多為山區,其生產力低下,人口增長緩慢,生活艱難,在喪葬方面,人死后多遵循土葬的原則,“入土為安”是眾所周知的,而對死者尤其是死去的老人進行厚葬是很多少數民族民眾重視生命的集中體現。在少數民族聚居區,短時間內需要籌集足夠的財力和人力來辦妥繁重的喪葬事宜,其難度可想而知。為此,許多村寨形成了互相幫忙解決喪葬問題的生活習慣,所以“瑤族地區素有互助的優良傳統,村寨里一家有喪事,房族兄弟和近鄰聞訊后,都自覺放下手中的活路趕到喪家幫忙。大家到喪家時,有的送米、玉米;有的送酒,有的送雞、鴨、甚至送豬、羊。”[2]這樣的互助傳統逐漸進入習慣法的內容,成為重要的生活制度,其目的在于整合村寨鄰里的人力和財力來幫助死者家屬完成喪葬事宜。這樣的互助習慣可以在清代的相關史料中找到記載:“(南丹瑤人)甲于通州和睦,宗族鄉黨,著一家有婚喪,眾共助之。”[3]
有據可查的少數民族老人會是廣州回族穆斯林的以思呢老人會,屬于中國近代廣州穆斯林的喪濟互助社團。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由沙柱臣、楊畹孟、撒恭之、楊宇昌等回族穆斯林老人發起創建,會址設在廣州懷圣寺內。其宗旨是“醵金置產收息以為各家喪葬之用”。[4]西南地區其他少數民族尤其是瑤族,由于缺少文字記載,無法確切考證老人會的起源了。根據恭城西嶺鄉西嶺村河邊街老人會一名會員的回憶,清代中晚期即存在老人會了,不過那時的老人會沒有現在的規模。最初的老人會以“眾抬人”為宗旨,組織結構比較松散,而且只是在發生喪葬事宜時才體現其存在。
(二)老人會的演變
有學者指出,喪葬制度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定階段的產物,并具有一定的穩定性。[5]將老人會通過習慣法的形式加以制度化的實例極少,上文所述以思呢老人會在宗教生活的范圍內積極進行經濟互助,幫助死者家屬辦理喪葬事宜,為加強民族團結發揮了重要作用,不過該會在持續了約半個世紀后,因其負責人星散各方而中止了活動。瑤族民眾則在長期的生活中通過老人會的制度形式使得喪葬制度更具穩定性,并保持了長久發展。恭城一些村寨的老人會制度在“文革”期間曾被取締,改革開放后的八十年代初得以恢復,并一直延續至今,成為民間社會生活的重要自治組織,部分瑤族聚居區的鄉鎮和村寨群眾將近現代一些社會組織的理事會形式融入其習慣法規范中,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老人會理事會和紅白喜事理事會制度。
恭城西嶺鄉西嶺村的村規民約在第三項第2條明確規定:“紅白喜事由紅白喜事理事會管理,喜事新辦,喪事從簡,破除陳規舊俗,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大操大辦。”有學者在恭城蓮花鎮部分村寨調研時指出,“當地的老人會稱為老人理事會,還有紅白喜事理事會,遇到老人過世或歸壽,由老人理事會或紅白喜事理事會召集全村參加。”[6]154-155這是老人會通過村民自治的形式進入了組織性較高的階段,因為理事會的稱謂是近代的產物,我國也是在改革開放后才一度興起,其與老人會相結合,為老人會組織結構的完備提供了堅實基礎。不過在廣大群眾中間,還是沿用老人會的稱謂,這是傳統民俗和習慣法的深刻影響。
二、恭城瑤族老人會制度的運行機制
恭城瑤族的老人會制度雖不是官方的社會組織,但是其運行機制卻十分完備,建立于民族道德基礎上,具有比較完整的組織機構和一般社會組織的治理結構,是機構健全、運行有序的民間自治組織。
(一)老人會的組織結構
恭城各村寨的老人會一般都是按照村寨來設定的,大一些的村寨,比如鄉、鎮人民政府所在地村寨一般是按照街道來設置的。組織機構中沒有常備人員的職位設置,一般只是設置一名倉庫管理員,其他人員都是遇有老人過世時臨時安排的。
1機構設置
根據筆者的親身經歷,恭城一些鄉鎮和村寨的老人會制度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治理結構,組織機構健全,人員設置齊備。以筆者所在的恭城縣西嶺鄉西嶺村為例,西嶺村有翠峰街、河邊街、圩市街三個老人會,一般每戶家庭加入自己所在街道的老人會。但是筆者的家庭比較特殊,原來居住在翠峰街,后來分家搬遷到河邊街,這樣就加入了翠峰和河邊兩個老人會,屬于雙重會員。不同村寨、街道的老人會組織結構基本相同,只是一些具體事宜的操作不同。
2人員設置
老人會的組織結構并不是常設的,只是遇有老人過世,需要操辦喪葬事宜時才臨時安排。一般來說,老人會在操辦喪葬事宜時設有總提調,一般2~3人,負責整個老人會對喪葬事宜的全局把握;在總提調之下設有各種工作人員,以下做簡單介紹:采買,一般2人,負責喪葬期間的必需品如油鹽酒米以及蔬菜肉類的采購;書寫(文書),一般3人,負責書寫執事單、對聯、菜單、告示、挽聯等工作;接祭,一般4人,負責接收各地親友的禮金、三牲、香紙炮竹等祭祀物品,并予以登記;廚房,一般20多人,負責喪葬期間的食物菜品的烹制供給;煮飯,大概6人,均由村寨鄰里的成年婦女擔任,負責喪葬期間的米飯蒸煮;收擺,12人左右,負責從老人會倉庫運送喪葬期間所需的桌椅板凳、餐具、廚房用具等;出菜,7人,負責治喪期間酒席的菜品輸送;開井,10人左右,負責到安葬地點開掘金井
當地村寨把安葬過世老人的土坑稱為“金井”,由老人會組織青壯年勞力負責開掘。
;洗碗、洗菜,13人左右,均是村寨鄰里的成年婦女,負責治喪期間的蔬菜和碗筷等餐具的清洗;上酒,3人左右,負責為酒席添置米酒和飲料;味碟、口紙、牙簽的發放2人,保潔員2人,負責治喪期間的衛生工作;鳴炮者4人左右,負責喪葬期間鞭炮的燃放;鳴鑼開道者2人,負責治喪期間酒席前的鳴鑼通知以及出殯時鳴鑼開道工作。另外,老人會還會聘請吹鼓師傅4人,負責治喪期間的哀樂,不過現在的吹鼓師傅已經不是本村寨的村民了,而是附近村寨的村民,有的老人會則使用現代聲樂設備來組織哀樂的演奏。在死者出殯那天,老人會還要組織一些男性青壯年抬棺至安葬地點,并負責墳塋的培土封墓工作。
(二)老人會的治理方式
一直以來,我國民間尤其是少數民族的自治組織多采取以道德為基礎、以習慣法為保證的治理方式。老人會的宗旨在于順利完成死者的喪葬事宜,傳承尊老之美德,所以,老人會的存在基礎便是尊老敬老的道德傳統,其治理方式也不例外。同時賦予老人會一定的權利,如果有村民不遵守約定、不服從老人會安排,以后該村民家里老人過世,老人會不會安排其喪葬事宜,即組織懲罰。老人會通過這樣的治理方式鞏固了其作為社會公共組織的制度基礎,也確立了自身的公共權威。
1道德強制
我國的瑤族一直具有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美德,年長者在村寨中具有較高地位,受到村寨全體民眾的尊重。這一點從瑤族的瑤老制以及負責祭祀的師公都由年長者擔任就可見一斑。恭城瑤族對于老人會的宗旨以習慣法的形式概括為“眾抬人”,秉承尊老、互助的宗旨,即凡是加入老人會的家庭,其男性壯勞力必須于去世老人喪葬期間到“孝家”
按照恭城當地的傳統,將過世老人的家庭稱為“孝家”,老人會在進行具體運作時也稱為“主家,接到“孝家”通知而來“孝家”或“主家”拜祭、幫忙的親屬、好友稱為“報客”,報客前來拜祭需要帶禮金或者三牲、香紙炮竹,“孝家”之媳婦當以白絹贈之佩戴,其他前來祭拜的街坊領居和朋友則是佩戴黑紗。依筆者分析,這一稱謂應該是借鑒了漢族的經驗,即服喪之家稱為“孝家”,其子女為孝子、孝女,這樣的做法和中國古代的以親等定孝服的喪葬禮儀如出一轍,可見少數民族在很多方面接受漢族文化,并將其納入習慣法的調整范疇,作為尊老敬老的具體儀式。
參與靈柩的抬扶,將過世老人送至安葬地點,妥為安葬。而女性勞動力則需到“孝家”幫忙操持喪葬事宜,比如碗筷的涮洗,酒席間的各項服務等。這些工作人員都是老人會組織安排,在執事單上榜上有名者除外出務工、服兵役、讀書未歸等原因無法幫忙者,都要自覺前來,這是受到長期形成的民俗和習慣法約束的。抬棺的青壯年都是村寨、街道的鄰里好友,大家本著“死者為大,眾人送葬”即“眾抬人”的傳統自覺前來幫忙。喪葬事宜所需要的用具比如餐具、桌椅等均是老人會的財產,由老人會提供給“孝家”使用,喪葬事宜完畢便歸還老人會,并支付一定折舊費,作為這些公產的維護和更新費用,清點完畢放入倉庫保存,如有遺失,作價賠償。另外,每次喪葬事宜過后,“孝家”都會向老人會捐獻一定款項,作為支持老人會存續的基礎。
2組織懲罰
按照習慣法中關于老人會的規定,遇有老人過世,每家每戶都要有人參加,各家都要出人出力,否則會受到街坊鄰里和老人會的指責甚至疏遠,本人家里遇有老人過世,老人會將拒絕出面幫忙,這也會導致不積極參與喪葬事宜的家庭以后會難以在村寨里立足。這就是老人會所具有的道德約束力,以普適性的社會道德來塑造老人會的存在,并通過相關會務弘揚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有一部分村寨由于人口少,喪葬大事需要的勞動力又比較多,所以老人會規定遇有老人去世,任何人都不能無故推遲或請假,否則以后遇有本人家里有紅白喜事,老人理事會或紅白喜事理事會及其他村民將不幫解決。比如恭城西嶺鄉八巖村的老人會就規定,村寨中有老人去世,外出之人無論遠近,必須返回,否則以后老人會和其他村民將不會為其操辦喪葬事宜。這樣的規定,對所有村民都起到了極強的約束作用,本鄉本土的風俗成為維系民族風尚和傳統道德的重要工具。
三、恭城瑤族老人會制度對少數民族社會組織治理的啟示
社會治理歸根結底需要通過社會組織開展,即便是國家力量也要借助民間社會組織的權力資源實現其目標。老人會作為民族習慣法制度下的社會組織,雖然不是正式登記的民間組織,卻在社會道德的組織化傳承和社會治理方面具有可資借鑒的經驗。
(一)社會道德的組織化傳承
恭城瑤族老人會的存在,對于具有社會道德因素的習慣法傳承具有重要作用。這種作用主要表現為對下一代的孝道教育,通過老人會的組織運作,對后輩起到了尊老的教育作用,樹立了處理家庭關系、親戚鄰里關系、村寨關系的榜樣,并將本民族、本地區的優秀道德文化、思想意識與倫理關系展現甚至灌輸給參加喪葬事宜的親戚朋友,從而強化尊老的民族文化和道德責任。
1家庭熏陶
歷史上,許多少數民族缺少文字記載資料,傳統道德都是通過家庭的口口相傳進行傳承的,這是內部的熏陶,外部則是習慣法的制度約束。這就形成了道德上的道義要求和習慣法中的制度約束。中國許多民族都有“死者為大、入土為安”的生活傳統,在廣西的少數民族多實行土葬,該傳統更是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礎,在恭城的老人會制度中其實蘊含了以先人祖靈為核心的鬼神之說,運用道德輿論和關系維系兩個方面來貫徹,最終實現尊老敬老的道德傳承。這樣的道德傳承是以組織化的形式進行的,內容高度統一,人員面廣,并且銘刻在習慣法的生活塑造中,成為各村寨群眾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
2村寨交流
在老人會組織操辦喪葬事宜的過程中,村寨的街坊鄰居以及其他村寨的親友都要到孝家幫忙。大家聚集在一起,除了拜祭、悼念死者,表達哀思之外,還加強了相互間的溝通和交流。在喪葬期間大家一起從事老人會安排的各項服務工作,相互交流,增進了感情,強化了聯系,也為社會道德的言傳身教提供了極好的范例。這樣的組織形式提供了道德傳承的平臺,尊老敬老這一傳統道德得到了延續和發展。
(二)民間基層組織的治理經驗
目前我國正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并提出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目標。依法治國的“法”應當做廣義理解,即除了國家制定法,也應當重視具有積極意義的民族習慣法、民間法。恭城瑤族的老人會制度作為民間基層組織,通過長期發展形成了今日的組織規模和治理方式,對于尊老敬老、相互幫助的道德傳統有著較好傳承,其治理經驗值得分析研究。
1道德自律
通過上文的敘述,可以看出恭城瑤族老人會作為一種民間組織存在于村寨之中,體現了廣大瑤族群眾的組織治理智慧,這種智慧是通過長久傳承而存世的。老人會是以道德治理為基礎,以公共契約為主要形式,以習慣法中的制度約束為保障,以廣大民眾的內心確認來貫徹落實的民間組織,其制度結構具有典型的社會治理結構特點,即更多偏重于道德約束,而且是以道德自律為主,道德強制為輔,這樣的組織關系其實是一種渾然天成的結構,因為道德是深深根植于人心的生活要素,永遠不會消失。正是這種道德自律建構起老人會作為自治組織所具有的公共權威,傳承著古已有之的尊老敬老之精神。
2契約精神
在老人會的制度基礎上,各村寨民眾也融入了公共契約精神,“眾抬人”的本質其實就是村寨中的廣大群眾通過習慣法的形式訂立了一份由老人會料理去世老人喪葬事宜的道德契約,上升為民眾的內心確信。這種契約精神和內心確信保證了老人會作為民間自發成立的組織具有一定的制度力量,可以有效貫徹老人會的基本宗旨,實現尊老敬老的目標。在更加注重組織力量的國家治理中,社會治理是核心內容,應當借鑒這樣的模式,通過道德治理中的道義要求、組織建設中的制度約束、契約精神的貫徹落實共同推進國家法治進程,實現社會治理的現代化。
四、恭城瑤族老人會制度的現狀
廣西恭城的老人會發展至今,已經是組織完備、機構健全的民間組織,在民族習慣法的框架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制度體系,同時又受到現代化發展的影響,表現出與時俱進精神的同時,也凸顯了不少問題。
(一)習慣法框架
廣西恭城瑤族的老人會制度最初是由習慣發展到習慣法形式的,在習慣法框架下形塑了廣大瑤族民眾對傳統道德中尊老敬老的生活規則,并通過習慣法所賦予的道德權力進行強制。這種道德強制力以本民族內部的習慣法發展為主源,同時吸取了其他民族的經驗,在瑤族內部長期自發生成、積淀,成為當下瑤族習慣法的重要外在支撐。這樣的習慣法是老人會制度彰顯其在瑤族內部存在并保障其持續發展的基礎,并且內化為更高層次的道德認知,通過道德約束和村寨內部熟人社會結構的“輿論譴責+關系疏遠”之懲罰模式來貫徹老人會的基本宗旨,保障其正常運行。根據習慣法中的這種懲戒模式,當出現村民或其家庭違反老人會的基本宗旨,比如不聽總提調安排、不主動到“孝家”幫忙等,村寨的街坊鄰里便會在平時的言語交流中予以譴責,嚴重的會在該村民自家遇有老人過世時無法得到老人會和其他村民的幫助,在村寨的社會關系上受到疏遠,甚至難以立足。這種孤立式的懲罰對于依靠鄉土人情維系的社會具有很大的威懾效果,正是這樣的約束機制保證了老人會制度的持續存在和發展。
(二)外部因素的影響
瑤學界以及歷史學界的資料顯示,近現代以前的瑤族是一個比較封閉的民族,長期處于“瑤還瑤,朝還朝”的生活狀態,受外部影響較小。但是近代以來,整個中國都開始由封閉走向開放,瑤族作為聚居南方山區的少數民族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是恭城的瑤族,由于地處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交匯的地域,多民族雜居,民族融合比較頻繁,聚居于此的各民族都秉承了兼收并蓄的民族風格,故而吸收借鑒本民族之外的優秀生活經驗進入習慣法成為必然。恭城的老人會制度實際上不僅僅是瑤族習慣法的內容,漢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都已接受采用,同時對最為原初的制度形式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比如上文所說吸收漢族的以親等定孝服的禮制就是典型。自改革開放恭城恢復老人會制度以來,許多現代文明觀念已經深入老人會宗旨,比如恭城縣西嶺鄉西嶺村的村規民約在第三項第2條明確規定:“紅白喜事由紅白喜事理事會管理,喜事新辦,喪事從簡,破除陳規舊俗,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大操大辦。”正是如此,過去喪葬事宜必須履行的繁文縟節已經大為簡化,代之以比較簡單的形式,而且還在向新時代的趨勢發展。
(三)老人會制度存在的問題
恭城的老人會制度從產生到“文革”期間被取締,再到20世紀80年代得到恢復,這其中的過程是老人會制度逐漸完備并完善的歷程,但是老人會囿于傳統糟粕文化的影響,以及監督措施乏力的問題難以解決,自身還是存在封建思想死灰復燃、村民監督流于形式的問題。
1.封建思想的遺毒
我國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這種長期的歷史導致許多封建思想深深根植于民眾心中,成為危害現代文明傳播和深入人心的社會遺毒。封建思想不但是存在于漢族社會,在少數民族社會也是延續千年,流毒不淺。瑤族本是一個崇尚男女平等的少數民族,招郎入贅、對上門女婿一視同仁的婚姻習慣法就是佐證。但是瑤族內部也受到了外部不良因素的影響,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中一些惡俗也滲透到了瑤族習慣法中,產生了消極影響。在老人會制度中,封建思想主要表現為一些封建時代禮儀的存在和使用,比如在喪葬事宜中奉行男女尊卑的等級風俗,對外嫁之女存在一定的排斥傾向。一些村寨的老人會還存在運用迷信方式操辦喪葬事宜的現象,這對于現代文明的發展極其不利。
2.缺乏有效的監督
老人會作為瑤族村寨自發建立的民間組織,雖然具備了較為完整的組織結構和人員,但是在監督方面還存在問題,最主要的就是會員對于具體事務監督的匱乏。根據上文所列老人會的組織機構和人員安排,其執行效率是非常高的,但是對于其監督卻付諸闕如。在過去比較封閉的狀態下,瑤族內部恪守著習慣法的道義要求和制度約束,所有的民眾都可以監督村寨石牌頭人或者瑤老的行為,這樣就保證了習慣法的權威。但是老人會最初是為了保障過世老人的喪葬事宜能夠順利完成,有時候還需要總提調挑著籮筐挨家挨戶籌集辦理喪葬事宜的資金、物資等,那個時候的老人會根本不需要會員的監督,其道德基礎十分牢固。不過,在現代化浪潮的沖擊下,瑤族村寨的生活也越來越富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變化,過去的習慣法在生活中的作用受到削弱,受一些不良思想的影響,老人會的制度運行中出現了有關人員謀取私利的現象,最為典型的就是一些村寨的老人會在操辦喪葬事宜收取餐具、桌椅等折舊費時多收費用,并要求每家每戶繳納一定數額的操辦費,超出部分便會進入個人腰包,而老人會的會員卻無法進行監督。
五、恭城瑤族老人會制度的完善
恭城的老人會制度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其價值值得肯定,但是所存在的問題也應當積極應對解決。從目前社會組織治理和發展的趨勢來看,以現代道德文明作為民間組織的內部自律基礎,同時加強外部監督是主要方向。老人會制度也應當積極在制度運行中根植現代文明,并加強村民的外部監督。
(一)根植現代道德文明
現代文明建立在民主與自由的基礎上,彰顯人的自然屬性,崇尚健康向上的精神。對于恭城建立在尊老敬老基礎上的道德性社會組織老人會來說,現代文明與老人會的宗旨有著天然聯系,只是由于老人會還有傳統文化之糟粕的殘余,所以碰撞在所難免。現階段我國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也是現代文明的中國元素,將具有中國元素的現代文明融入少數民族習慣法文化中,對過去的習慣法制度加以改造,使其更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方向,是當下少數民族習慣法被重新發掘、重獲生機的主要途徑。恭城少數民族習慣法中的老人會制度具有堅實的生活基礎和民族特色,在廣大群眾中影響深遠,并且仍然在民族生活中發揮著傳承尊老敬老文化以及民間組織治理的巨大作用,應當善加利用。在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關注少數民族習慣法的既有內容和制度事實應當成為學界和理論界的共識。老人會制度是恭城少數民族的生活需要而通過民俗和習慣法加以構建的民間組織,具有深厚的民眾基礎,也符合國家提倡的尊老敬老之要求,在原有框架下,引入現代文明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以改善,使其成為恭城少數民族弘揚尊老敬老傳統道德的重要推手,并對喪葬制度進行適當改革,逐步實現該縣各村寨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
(二)加強村民自治監督
任何組織的運行都必須有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的監督,以保障組織機構的運行效率。由于老人會是民間自發成立的非登記組織,從組織到運行都是自發自為的,外部監督幾乎不存在。這就導致老人會缺少來自外部的監督力量,處于完全自治的環境下。而老人會的會員都是村寨的住戶,平時忙于自己的生活生產,遇到老人過世才會與老人會發生關系,而秉承過去的傳統,都不會過問老人會的運行問題,也就談不上內部監督了。這就導致老人會的領導層擁有絕對的權力,可以任意左右老人會的組織建設和具體操作。孟德斯鳩曾經說過:“任何人擁有權力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經驗。”[7]155在過去的老人會制度里,道德約束在少數民族村寨生活中具有深遠影響和巨大強制力,老人會的領導層能夠進行較強的自律,自我監督可以發揮作用防止老人會領導層濫用權力。但是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往的習慣法規則和道德約束都大為削弱,領導層普遍缺乏自律精神,加上沒有外部監督和內部會員的監督,濫用權力損害孝家利益甚至整個老人會利益的事便時有發生。老人會作為民間自發形成的自治組織,應當制定自己的章程,明確會員的權利和義務,其中就是監督權,同時規定領導層的權利和義務,加強自治監督。另外,還應該強化村民委員會的監督,形成內部自律和外部監督雙管齊下的治理結構,保障老人會的根本宗旨得到貫徹。
結語
現代社會的發展注重社會組織的建設,作為國家治理中的重要內容,社會組織的治理已經得到高度關注。在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西南民族地區的法治建設也應當齊頭并舉,而這個過程應當充分重視少數民族地區的民間組織發展和治理經驗,為西南民族地區的社會治理提供支持。廣西恭城作為多民族雜居的瑤族自治縣,其老人會制度在歷史長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該地區尊老敬老傳統美德的傳承有深遠意義,在民間組織治理方面有著獨特的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鑒。在促進西南民族地區治理能力現代化和法治化的進程中,應當充分觀照少數民族習慣法中的制度文化,深入發掘諸如老人會等社會組織的治理經驗,為實現西南民族地區治理的現代化和法治化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高其才瑤族習慣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2]盧敏飛廣西瑤族的喪葬習俗[J]廣西民族研究,1993(4)
[3]〔清〕李文玫慶遠府志·雜類志·瑣言:卷10[M]
[4]百度百科老人會[EB/OL][2015-03-20]http://baikebaiducom/link?url=rLLaEvgrlbfqov CgyghriCas0HF8w2Uj_CKB3Tt77y-DG95FVi0_NgHpJQjkLi_seG6cs1EP-xQoNRy O0bNVOa
[5]玉時階瑤族葬式述議[J]廣西民族研究,1995(1)
[6]周世中,等廣西瑤族習慣法和瑤族聚居地和諧社會的建設[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7]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英文影印本[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黃潤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