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琳
甘肅臨洮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甘肅省精準扶貧試點縣。今年,臨洮縣堅持以改革創新的思路和辦法推進扶貧開發,從事關扶貧攻堅的突出問題和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入手,積極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農業經營體制創新、精準施策助推易地搬遷工程等27項微改革,率先跑出農村改革和扶貧攻堅有機結合的“最先一公里”。
突出基礎設施建設這一關鍵,著力打破硬件不硬的“瓶頸”
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是扶貧攻堅最大的制約因素,也是農村改革的重點。臨洮縣著眼于打破這一瓶頸,以貧困群眾關心關注的水、路、房建設作為重點,積極探索推進各項工作落實的有效途徑。一方面,解決打通農村客運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在加快全縣通鄉通村路網建設的基礎上,整合縣域交通資源,依托縣內運輸企業,通過延長客運路線、增加客運車次、推行小型客運車,破解偏遠村社群眾因“斷頭路”造成的出行難和農用車載客問題。今年計劃先行開通具備通行條件的24個行政村的客運班車,對暫不具備條件的27個行政村道路進行整治改造,分步解決。
另一方面,探索精準扶貧助推易地搬遷工程新路子。著眼于精準搬遷“挪窮窩”,先后建設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57個,搬遷群眾5892戶26859人。在此基礎上,分類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對山坪區農村五保戶、孤寡老人、癡呆傻等貧困群眾在鄉鎮建設互助敬老院進行集中供養;對人多地少、對土地依賴性不強的農戶和居住特別分散戶搬遷到城區、鎮區和園區附近進行集中安置;對耕地較多、對土地依賴性較大的農戶,在村內空閑地進行“插花式”安置;對水川區居住分散、土地利用率不高的村莊,通過規劃建設農村社區,結合棚戶區改造,引導農民“進社上樓”,將宅基地置換的土地用于農業綜合項目開發,以項目建設支撐農村發展。
今年,計劃在鎮區和中心村建設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16個,搬遷1519戶6940人,并全部配套建設互助敬老院,對山坪區農村五保戶、孤寡老人等無自主脫貧能力的502戶517人特殊困難群體進行集中供養,由政府兜底保障。同時,積極推進城鄉水務一體化發展,著力解決當前水利建設資金短缺、發展滯后的問題。
突出持續穩定增收這一核心,著力補齊渠道不寬的“短板”
在繼續按照“強村抓提升、弱村抓培育”的思路,力促富民產業轉型升級的基礎上,在增加非農產業收入上下功夫,切實拓寬增收渠道。
一是加快培育家庭農場和現代農莊。深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工作,結合甘肅東部百萬畝土地整治項目建設,加快項目區內農村土地流轉,培育形成一批現代農業發展特征明顯、經營規模適宜、合作形式多樣的家庭農場和現代農莊。目前,全縣已建成家庭農場13家,現代農莊1家,有效帶動了特色產業發展。
二是積極探索破解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新路徑。目前,試點村已整合各類資金3000萬元,硬化、綠化、美化、亮化和環境整治工程以王家磨、王家大莊、河口、王家咀、雙聯等村為試點全面鋪開,通過發展農家樂和鄉村旅游,帶動城鄉人員、信息、技術、資金有效流動,破解城鄉一體化發展難題。
三是構建保障城鎮失地農民穩定增收的新機制。實施失地農民增收計劃,推行失地農民工商登記“零準入”政策,建成了金街瓜果一條街,擴建了岳麓山便民市場,計劃改擴建潘家園蔬菜市場和城西小商貿一條街。4個市場建成后,可新增就業崗位200多個,有效解決600名城鎮失地農民的就業增收問題。
四是創新建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針對貧困群眾擔保難、貸款難的問題,與甘肅銀行簽訂合作協議,探索推行金融助推精準扶貧新模式,在全縣323個行政村組建成立“精準扶貧富民合作社”,多方籌集政府擔保基金6000萬元,由甘肅銀行向合作社提供貸款,合作社向社員直接發放3萬元以下小額貸款。同時,創新農村金融產品,積極推進宅基地使用權抵押貸款,年內發放支農扶貧貸款6億元,實現貧困村建檔立卡戶全覆蓋。
突出農村環境治理這一重點,著力根治環境不優的“癥結”
環境衛生臟、亂、差,是農村環境治理的頑癥,也是扶貧攻堅的一項重要內容。臨洮縣從建立健全農村環境綜合治理的體制機制入手,著力破解這一難題。
一是探索建立以政府引導為主、全民參與的農村環境衛生治理長效工作機制。深入開展“美麗臨洮、共同締造”和“千村美麗、萬村整潔”創建活動,采取政府投入與群眾籌資相結合的方式,由縣財政按照每村補助1萬元、城鄉居民人均每月籌集1元錢的標準,籌措資金800多萬元,通過推行掛牌承包的模式,競標確定承包人負責農村垃圾的清運處理工作,集中解決農村廢舊農膜、牲畜糞便、秸稈雜物等亂堆亂倒的問題。目前,重點區域環境衛生集中整治在 18個鄉鎮全面展開,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二是探索建立農村戶用沼氣池集中聯建的新模式。依托產業園區、養殖小區、能人大戶,通過集中建設大型沼氣池的方式,破解全縣農村戶用沼氣池使用中普遍存在的產氣量少、使用率低、熱效率低的“一少兩低”問題。目前,已在平長人家科技園建成大型沼氣供氣工程1處,正在進行300戶農戶的入戶供氣工作;計劃新建安貝源乳業、三益種養合作社等大型沼氣工程項目5個,集中供氣1500戶。
三是探索推行農村改廁行動。委托甘肅顧地塑膠有限公司研發了新型農村節水型高壓沖水衛具,已在洮陽鎮王家咀、河口等3個村進行試點。在此基礎上,在整潔示范村、災后重建村、整體脫貧村進行推廣。
突出農村社會化服務這一方向,著力增強市場配置資源的“動力”
當前,種養脫節、產銷脫節和信息技術不對稱的問題在農業生產中還相當普遍,嚴重制約著扶貧攻堅行動的深入推進,其關鍵還是缺乏溝通和聯系的結合體。針對這一問題,臨洮縣著力在社會化服務上下功夫,探索建立農戶與龍頭企業、終端市場有效對接的新機制。
一是加快推進草食畜一體化飼草服務體系建設。依托養殖小區和養殖大戶,在洮陽鎮建設一個1萬噸的飼草料配送中心,在其他玉米種植集中區和養殖集中區分散建設20個1000方的配送點,集中進行青貯飼料加工、配送,解決玉米秸稈轉化、青貯池建設難和利用率不高的問題。目前,20個配送點已全部動工建設。
二是組建全覆蓋牧醫服務合作體系。依托甘肅安貝源乳業有限公司萬頭奶牛產業園項目,掛牌成立臨洮縣牧醫服務公司,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和有償服務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合作社與養殖企業、大戶以及分散擴繁養殖農戶的無縫對接。
三是探索農村產業化生產、銷售和金融支持一體化服務新路子。與成都英特萊農業項目策劃咨詢有限公司簽訂了框架合作協議,依托新農商大平臺、百農惠大平臺建設,探索構建集農產品銷售、產業合作社、互助金融組織“三位一體”的合作組織,走出新型合作組織助推大農業發展的新路子。
四是構建全覆蓋農機合作服務體系。依托峽口鎮得軍農機合作社,著力在全縣構建以耕種收社會化服務、農機人員技術培訓、廢舊農機回收,以及農機具維護為主的農機合作服務體系,實現農機社會化服務全覆蓋,提高農業生產與經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目前,已在14個鄉鎮組建、規范農機合作社27個,鄉鎮覆蓋面達到77%,年內將達到100%。五是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按照建設1個電子商務服務中心、3個臨洮特色網上商城和線下體驗店、300個網店的思路,確定太石鎮為電商扶貧試點鄉鎮,率先發展電子商務。在此基礎上,以60名大學生村官為主體,以適宜網銷的45種特色產品為重點,采取“一村一品”等形式,有序推進農村電商發展,解決農產品“銷售難”問題。
突出能力素質提升這一要件,著力提升精準扶貧的“效果”
重點是配齊配強兩支“不走”的工作隊,精準提升三類對象的能力素質。
一是建立精準扶貧專業幫扶工作隊管理機制,配強兩支“不走”的工作隊。一方面,按照“懂技術、通業務、穩得住”的原則,從雙聯干部、駐村干部、大學生村官、到村掛職干部中抽調402名干部,組建了120支駐村幫扶工作隊,“一對一”對120個貧困村進行蹲點幫扶;另一方面,從縣管領軍人才、拔尖人才及農業科技和教育骨干中抽調45人,組建了馬鈴薯、蔬菜、中醫藥等6支產業服務工作隊,為駐村幫扶工作隊提供全程技術指導。
二是探索干部管理考核新機制。縣級領導層面,建立了四大班子領導聯系部門、聯系鄉鎮、聯系整體脫貧村(雙聯村)、聯系駐村幫扶工作隊和重點項目的“五聯”責任,推行工作責任負面清單制度。鄉村干部層面,一方面,把扶貧攻堅成效作為鄉鎮綜合考核的核心內容,將鄉鎮扶貧工作績效占綜合目標管理責任書的權重由以往的30%提高到65%。另一方面,按照每村1名包片領導、4名駐村干部的標準,全力推進村級便民服務點改造提升工作,推行“135”民情服務工作法,明確規定鄉鎮包片領導每周至少進村1次,駐村干部每周至少要有3天到村開展工作,川區村實行村干部每周5天集中辦公制,著力構建鄉村干部零距離常態化進行精準幫扶的長效機制。
三是探索建立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新機制,精準提升三類對象的能力素質。堅持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任務,以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為目標,大力實施“1+X”精準培訓工程。對新增“兩后生”,依托臨洮農校等4所職業技術學校,對今年全縣新增的3440名“兩后生”開展中長期職業技術培訓,真正實現“一人長期就業、全家穩定脫貧”的目標。建立推行幫扶干部與新增“兩后生”聯系幫帶機制,確保所有新增“兩后生”都能接受職業教育。對外出務工人員,整合扶貧、人社、農牧等部門的培訓資源,啟動實施職業技能培訓工程,重點圍繞馬家窯陶藝工、味道臨洮廚藝工、狄道魯班建筑工和種養花木技術工等,開展菜單式技能培訓,計劃培訓農民8萬人次以上,目前已完成培訓23344人次。對農村勞動力,依托6支產業服務工作隊,加大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推廣,重點圍繞馬鈴薯、蔬菜、草食畜牧業、中醫藥等特色產業開發,指導農民開展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同時,進一步深化能人引領工程和干部能力提升工程,使他們成為指導扶貧工作的行家能手,徹底解決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