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蘭
石柱縣位于長江上游地區、重慶東部,三峽庫區腹心,是集少數民族自治縣、三峽庫區淹沒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于一體的特殊縣。同我國其他地方的貧困戶一樣,這里的貧困農民脫貧致富的意識差,缺資金、缺技術、缺勞力,生活水平一直不高。近年來,石柱縣依托貧困村獨特的自然資源和濃郁的土家風情,大膽探索,采用“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大戶)+貧困農戶”的方式,初步走出了一條帶動貧困戶發展鄉村旅游的好路子,將鄉村旅游培育成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新興產業,破解了“扶強不扶弱”的難題,讓貧困農戶在鄉村旅游經濟中嘗到了甜頭。
“三看、三問、一訪”摸清貧困戶詳情
要讓貧困戶成為“鄉村旅游”的參與者和受益者,就必須逐戶摸清貧困原因,分門別類,建檔立卡。石柱縣將鄉村旅游發展與扶貧對象精準識別相結合,由一名政府班子成員、一名駐村干部、一名群眾代表組成調查指導小組,采用“三看、三問、一訪”的方式摸清每個有意愿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的貧困戶家庭現狀。
“三看”,即看農戶居住條件、看周邊種養殖環境、看房屋環境;“三問”即問家庭成員勞動就業情況、問種養殖項目收益情況、問致貧原因;“一訪”即走訪周邊群眾,核驗貧困農戶家庭情況的真實性。
石柱縣通過周密細致的調查核實工作,動員擬發展鄉村旅游的貧困戶全部加入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并按家庭實際情況將貧困戶分為三類。一類為有一定鄉村旅游資源但缺資金的貧困戶,即房屋硬件設施基本上具備接待的能力,但急需資金改造提升;二類為無鄉村旅游資源但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即居住環境差,但家庭成員年富力強,具有參與鄉村旅游的潛力;三類為鄉村旅游資源無資金的貧困戶,此類貧困戶居住環境較差,思想意識差,除了有基本的土地、林地資源外,其它發展條件較差,扶持難度較大。對分類的貧困戶,由合作社按照“一張照片、一張入戶調查表、一項幫扶規劃、一塊‘雙聯雙幫監督卡、一本農產品采購資料”等全套資料建立“鄉村旅游貧困戶信息檔案”。
對癥下藥方
石柱縣對分類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嚴格按照“缺什么扶持什么”的原則因戶施策,提高其參與鄉村旅游的積極性。
對一類貧困戶,即居住條件相對較好、房屋設施有一定基礎,但缺乏資金的貧困戶,通過每戶落實3萬元鄉村旅游專項補助資金和實施貸款貼息的方式,鼓勵其對房屋內部住宿設施、餐飲設施、周圍環境進行升級改造,著力改善基礎環境,并強化技術培訓,達到一般接待農戶水平,參與游客接待。
二類貧困戶雖然不具備開展鄉村旅游的接待能力,但其主觀愿望強烈,主要采取有經營能力的示范大戶帶動方式進行。每個示范戶帶動4戶以上貧困戶,與其簽訂勞務用工協議、定向收購農產品協議等,優先聘請此類貧困戶勞務用工,承諾每人月工資不低于1500元;按照不低于市場價格的標準,定向收購貧困戶的農產品。
對部分無資源無資金的三類貧困戶,以石龍山莊、鳳凰山莊等社會扶貧責任感強、發展潛力好的龍頭企業為依托,建立鄉村旅游扶貧引導基金,實行入股分紅。即合作社按照每戶3萬元的標準建立引導基金,入股到龍頭企業,龍頭企業以不低于基金總額5倍以上的資產擔保,并經縣級司法機關公證后,與合作社簽訂《龍頭企業有償借用鄉村旅游引導基金協議》。年底,龍頭企業按照引導基金總額的10%給專業合作社分紅。專業合作社在提取10%的管理費后,40%用于效益分紅,50%用于貧困戶固定分紅。貧困戶對扶貧引導基金擁有利潤分配權,對引導基金本金無使用權,實現了產業扶貧資金的保值增值和滾動發展。
在實施定向扶貧基礎上,石柱縣促進扶貧產業向縱深發展。縣里鼓勵居住環境差但發展鄉村旅游愿望強的貧困戶實行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在集中搬遷安置點打造鄉村旅游創業園,通過種苗補助等方式引導其發展金西瓜、蓮藕、糯玉米等特色農產品,滿足游客采摘體驗需求;在鄉村旅游接待戶聚集地和交通要道建立山貨市場,對初加工的野生菌、干竹筍、野生天麻等生態農產品實行定點銷售,拓展農產品市場,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擴大扶貧產業覆蓋面。
石家鄉黃龍村退伍軍人汪小林是名副其實的貧困戶,母親因患腦梗塞癱瘓在床,父親因患嚴重風濕生活難以自理。該鄉黨委政府在了解汪小林的家庭情況后,首先將其納入了鄉村旅游發展對象,扶持其在創業園種植了金西瓜8畝,2014年產值達到4萬元,摘掉了“貧困帽”。
機制促進鄉村旅游規范發展
在工作摸索中,石柱縣逐步創新四項機制,讓縣里的土家風情旅游產業走上了規范發展的陽光大道。
一是獎勵扶持機制。貧困戶年務工工資、特色種養殖業收入達5000元以上的,獎勵500元;每個專業合作社每年設立5~10名脫貧示范戶,每名獎勵500元。對定點收購貧困戶農產品的接待示范戶按照年采購金額的1%~2%進行補貼,對相對穩定聘請2~3名貧困戶務工的接待示范戶進行適當獎勵,對流轉租用貧困戶土地、林地發展特色農業的每畝補助200元。
二是發展退出機制。凡是不按幫扶計劃實施生產、中途舉家外出、不服從合作社及政府組織安排、賭博或有其它違法犯罪等行為的貧困戶一律取消入社資格,不再享受扶持政策,從其他貧困戶中替補;不履行協議條款、克扣貧困戶資金、壓級壓價收購貧困戶農產品等行為的龍頭企業,或出現經營不善、管理混亂、效益欠佳、侵占挪用引導基金等違規行為的一律取消帶動資格,無條件收回基金。
三是監督管理機制。政府、專業合作社在貧困戶發展鄉村旅游過程中,定期開展培訓指導,隨時進行跟蹤問效,對協議雙方履行責任和義務情況有效監管,規范建立收入臺賬制度、月報制度、公示制度和退出制度等。
四是聯系幫扶機制。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采取每名干部幫扶1~2名貧困戶的方式,設立“幫聯”監督卡,準確填寫家庭成員情況、貧困原因、貧困編碼、幫聯責任人、擬發展項目等內容,有計劃地引導、幫助貧困農戶發展鄉村旅游農副產品。